分享

中国蹴鞠:风靡上千年的蹴鞠运动,如何被西方足球所取代?

 深耕文化 2020-11-19
2006年5月20日,蹴鞠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起蹴鞠,笔者马上想到了《水浒传》里的高俅,随之又想起一条调侃中国足球的网友评论:“自高俅退役后,中国足球1000多年没缓过劲来。”
对于中国足球,笔者不做过多的评价,一个文史作者评论足球,也未免有些不够专业。本文主要讲解中国的蹴鞠运动,这项传承了千年之久的体育赛事,如何传承至今却濒临灭绝。

蹴鞠介绍


蹴鞠在历史上有多很多个名字,蹴球、蹴圆、踏鞠、踢圆......这些都是它的名字之一,每一个地方的叫法都不一样。蹴的意思就是踢,鞠的意思就是球,连在一起就指踢球,具体形式跟现在的足球非常相似。

古代蹴鞠不像现在,踢得都是“充气球”,中国最早的蹴鞠运动,用的是石球,直径大小只有5、6厘米,后来才逐渐变成“毛球”、“皮球”、“竹球”、“肉球”“气球”。
蹴鞠比赛主要有三种形式,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
直接对抗是双方各上12名球员,设立两个球门,共踢一颗球,双方队员争着把球踢进对方球门,进球多者为胜。
间接对抗是双方各上数名球员,设立一个球门,共踢一颗球,双方队员各占球门一侧,球门中央设有风流眼,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踢进风流眼次数多者为胜。
白打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是一种偏表演性的蹴鞠竞技,花样多、技巧足者为胜。

蹴鞠的历史


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据《战国策》记载,齐国的临淄就非常盛行蹴鞠,而且在民间的普及度非常的广。汉朝时期,蹴鞠开始在军队中流行,宫廷贵族们也都非常喜欢蹴鞠,《盐铁论》中记载:“贵人之家以蹴鞠斗鸡为乐”,《汉书》中记载,汉武帝经常在宫中举办“鸡蹴之会”。

汉代还有官员私养蹴鞠艺人,类似于现在的球队、俱乐部,这些人在当时被称之为鞠客。关于蹴鞠运动,汉代人还专门写了一部体育专著《蹴鞠二十五篇》。
汉代还有球迷因蹴鞠而名声大噪,《史记》中记载,有一个叫项处的人,身体不是很好,但他非常喜欢蹴鞠,医生多次告诫他不要剧烈运动,可他偏偏不听,最终在蹴鞠过程中吐血身亡,这个项处也算是第一个为蹴鞠而死的狂热球迷了。

蹴鞠发展至唐代,鞠已经跟现在的足球非常相似了,人们用动物尿泡来制作鞠的内胆,然后用八片皮子再缝制一个圆形的外壳。这时候的球比之前轻便的多,蹴鞠形式也从汉朝的直接对抗,演变成唐朝的间接对抗。

因为球体的变轻和蹴鞠形式的转变,唐朝时期开始有女子加入蹴鞠运动,女子蹴鞠的主要形式是白打。
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清明》一诗中写道:“十年蹴鞠将雏院,万里秋千习俗同。”可见,蹴鞠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发展成了最普通的民间习俗。
到了宋朝时期,好多皇亲贵族都开始痴迷蹴鞠,《水浒传》中的高俅,虽然略有夸张,但也真真切切的反应了当时的一个社会现状。一些民间球星,因为被皇亲贵族们看中,而飞黄腾达。
元朝和明朝时期,歌舞杂耍之列也开始有了蹴鞠的身影,青楼的妓女们都开始学习蹴鞠,来取悦顾客,一时间蹴鞠和淫乐都连接在了一起。为此,朱元璋还专门颁发圣旨,严禁军人蹴鞠。
到了清朝时期,满族统治者再次颁发圣旨,禁止汉人蹴鞠,蹴鞠运动也由此走向没落,清代中叶,西方的现代足球开始传入中国,逐渐的代替了原有的蹴鞠运动。
20世纪初,中国还曾诞生过一位耀眼的足球巨星,名叫李惠堂,在当时被称之为亚洲球王,跟贝利、肯鲍尔、迪斯蒂法诺、普斯卡什一起,并称为世界五大球王。当时的上海滩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21世纪以来......


蹴鞠文化衰落


中国蹴鞠起源战国,兴于唐宋,曾在中国风靡千年之久,为何发展至今却被西方足球所取代?这其中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传统文化的束缚,二是畸形的发展,三是统治者的禁令。

中国的传统文化追求“中庸”,最早的蹴鞠运动,是强烈的对抗性运动,与人们推崇的君子理念截然相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蹴鞠逐渐从之前的直接对抗变为间接对抗,最后变为白打,体育竞技变成了娱乐表演。
到了元朝和清朝时期,蹴鞠跟淫乐连接在了一起,当朝官员不问朝廷政事,终日痴迷淫乐和蹴鞠,这种畸形的发展,势必会让蹴鞠运动走向穷途末路。
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统治者的禁令,是蹴鞠传承断代最主要的因素,皇帝们颁发圣旨:“蹴鞠这卸脚”,这谁还敢蹴鞠?时间一长,人们也就慢慢将它遗忘。

结语


蹴鞠是中国古代最耀眼的一朵体育奇葩,风靡几千年,最终却如过眼云烟般销声匿迹。蹴鞠和足球本是一脉相传,却因两种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曾经的蹴鞠领先世界,现在的国足却难出亚洲,足球这项起源于中国的体育运动,如今风靡全球却不见中国身影,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作者/老黑


喜中国文化,爱历史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