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目送,目送一生

 收心斋主人 2020-11-19

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次在外婆的目送下离开她。

印象里,我们回家的镜头,总是在霞光万道的一片绯红之下,或驱车,或步行,带着外婆塞给我们的大包小包。而她,也总是站在屋檐下,俩手紧紧抱住,胸前围着那条爬满油渍和碎边的围裙,目光有些暗淡,不及我们初到迎接时的神采奕奕。我们便是在这样的目送中,一次次地离她而去。外婆目送了我们大半辈子了。即使是下雨天,她也会照样现在那个这不上雨的屋檐,看着我们消失在雨的朦胧一下。这样的目送对当时的我来说并没有激起太多涟漪,毕竟在过去的16年春秋岁月里,目送的经历对我来说只是一张白纸,不够深刻,不够成熟。但当我看到龙应台的《目送》,目送,我有了新的理解。

《目送》,一本关于时光的故事,生命的反思。这是一本生死笔记,写着缠绵的不舍和绝然的虚无。也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写尽了磅礴,如雄鹰劲搏海浪。“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作为一个深爱孩子的母亲,龙应台时刻渴望着表达内心对孩子深深的爱恋。

儿行千里母担忧,从牵着手送儿时的孩子上小学,到提醒独在异乡的大学生雨天带伞,再到催促小有名气的小大人喝牛奶,无微不至,她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她的孩子们。母行千里儿不担忧,“不必追”,短短三字不知包含了多少来自母亲的无奈,痛苦,相思。孩子的背影,在母亲的瞳孔中逐渐迷离,慢慢消散,就像目送中的外婆,点点黑影如墨汁浸入清水,然后渐渐散开,最终只剩下两汪如水的眼眸。这里面的内容,何等凄切,何等悲凉,像外婆为儿女操劳所斑白的头发,像外婆额头被岁月爬满的皱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最后一次接触父亲的机会,我们不会以任何理由,给任何别人代劳。”父亲病死在人生暮年,龙应台这个女儿也的确尽心尽力。最后一秒的陪伴,最后一刻的守望,是儿女们对逝者最后的目送。我不知道这需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在亲人与世长辞之时,保持那般目送的庄严。或许,在我心里,我并不想经历这样的一幕。每一次隔好久才回一次的外婆家,每一次看见的外婆都与前一次大有不同,那点点滴滴的不一样,汇聚在一起,终究让人对龙应台目送华安的眼神,朱自清注视父亲的背影,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那是岁月的不饶人,是光阴在作祟。我大可希望让外婆目送我们一生,而我们,永远也等不来目送外婆归根的日子。

时间很坏,总是要把一些不相干的人强制性的聚在一起,让他们朝夕相伴,让他们风雪与共,然后将他们分崩离析;或者让他们中的一方不停的为另一方付出,然后让一方永远等不来另一方的回馈与感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目送,送的不是远行的亲人,而是一份情,一份来自内心深处,积蓄多年的亲情。

几年后,我也会离开父母筑造的温情港湾,那时,应该也会迎来他们俩手拉着手面对站台,向我投来的目送吧。到那时,我没会说:“不必追。那个去拥抱世界的孩子一定会记得回家,不论世界多大,世界多美。”对于那份积蓄多年的感情,也只有一句“我爱你们”,无以回报。

对我们所深爱的人,不谈永远,只谈珍惜。无论是今天外婆的目送,还是将来父母的目送,我都会好好珍惜。他们为了我一生目送,我,也将对他们,目送一生。 

本文作者1719班廖雨涵

指导教师:郭胜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