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批评是有门槛的事情

 收心斋主人 2020-11-19

读鲁迅全集15—20册有感

《鲁迅全集》1520册所收录的内容可谓海纳百川,从《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到《中国地质略论》、《生理学讲义》,跨文理两界;从《死魂灵》、《苦闷的象征》到《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纵中外千年。各色的故事、各类的知识,令人目不暇接;大篇的文言文和译制体也是在令人头疼。

实在惭愧,我对文言文和译制体一向提不起兴趣,通读一遍之后,细节一个都记不清;再加上短时间里读过的内容太多太杂、天南海北地分布着,所以对于原文内容,咬了半天笔头之后只能老实承认写不出什么有意义的读后感来。但是,我却在另一个方向上有了新的感受,那就是:批评是有门槛的事情

初读鲁迅时,看他的文章里批评腐朽的中华文化批评得如此彻底、讽刺复古派讽刺得如此不留情面,心底惊异之余也有些疑惑:他何以如此激烈地批评被赞颂了五千年的文化、批评当时可谓满受赞誉的文人?

读过第1520册《鲁迅全集》之后,我明白了:他靠自己的文化底蕴。只有真正读懂读透了中华文化古籍、有强大文化底蕴,而又清晰地看到了中外差距的人,才有底气、才有资格毫不留情地把中华文化五千年来沉积的污垢、龌龊都翻出来,暴露在阳光之下,叫众人看清了这腐朽、看清了这堕落,从而把中国人推到进步的路子上去。

鲁迅先生整理出版了《嵇康集》、《云谷杂记》、《岭表录异》等古代名人作品和地方异闻传奇及趣事;他潜心研究古代小说发展史和各色古代小说,留下《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汉文学史纲要》供后人参考,至今仍是研究者们重要的参考文献;他翻译的外国文章多而有意义,多是来自人民翻身做主的苏俄苏联和改革自强的日本,无一没有启示中国人民的价值。每翻过一页鲁迅先生的整理、研究、翻译文章,对他的敬佩也就更深一分,这些分量不轻的文字、文字背后不知凡几的汗水,正是他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是他指出腐朽时那笔直腰杆的支架。

只有真正了解一事物的人,才有资格批评这一事物,批评是有门槛的,并非人人都进得去这一领域;没有真本事却指手画脚、打着批评的旗号看这也不行、看那也不是的人,只会沦为人们眼中的笑柄而已。曾有主张恢复读经的顽固派引经据典,为自己正名,攻击反对复古的人,鲁迅毫不犹豫地指出对方引用、运用的错误,进一步证实了主张复古者的虚妄。这就是站在门内的批评家与站在门外的虚张声势者的区别,这就是为什么说批评是有门槛的事情。批评他人他事,同时也是在批评自己;指出他人他事的缺点,同时也要直视、暴露自己的缺点,批评之人当如是。所以,唯有如鲁迅一般有着深厚的底蕴,才能担起批评一职,才能服人,不至于成为跳梁小丑。

从鲁迅先生所处的百年前到现在,社会中不够资格却大放厥词的人比比皆是。从那些主张恢复读经的顽固派到网络上喊着歪理的喷子,都站在批评的大门之外,将他们所谓批评的笑话溢在这世间,迷惑了众人的视界,将真正有价值的文字、言论,掩盖在这声势浩大的闹剧之下。每每有人向他们提出批评的门槛,他们却会用难道我说鸡蛋不好吃,还要自己会下蛋?这样的谬论来搪塞,却不想,连一个鸡蛋的统一品评标准都没有,却只顾喊着难吃、拿不出理由的自己,与那胡搅蛮缠的霸王餐食客有什么区别?不过令人看个热闹罢了。

真正的批评,须得自己先能看清了它,看清它的本质和未来,看到它的不足和改正方法,才能有底气地批评它、指正它、引导它走到该走的道路上去,就像鲁迅先生所做的那样。批评的底气不是名气、不是财富、不是权力,而是你本身在这一领域的造诣。读到第15-20册《鲁迅全集》之前,纵自小鲁迅先生的美名便如雷贯耳,看到他对中国文化那一丝情面也不留的否定,我仍有不服气、生出觉得他偏激甚至配不上名号的想法来;直到读到了那些他潜心研究后写出的文字,那些体现他广大的、横贯中西的阅读面的文字,才真正对他的批评语言敬重起来。批评者底蕴对批评言论的镇山石作用,可见一斑。

批评是一件有门槛的事情,提升本身的素养是对被批评者负责的体现,亦是人格品质的体现。百年前,鲁迅先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后世之人应当循他之足迹,走向更深、更远、更光明的地方,而非在踩人捧己的快感和浮躁中,迷失了自己。

未完待续······

本期作者:谭卉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