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燃烧青春荒原,提升读书境界:谈原创作文集

 收心斋主人 2020-11-19


01

11月2日——4日,湖北恩施高中举办主题为《追梦70载,献礼新时代》的体育科技艺术节活动。


活动中,4000余名学生齐聚运动场,进行了盛大的团体操表演,37家学生创客公司推出创意微视频、原创调研报告、创意手工明信片、创意手工书签、原创作文集等创意产品115件,高二、高一年级还先后举办了专场文艺晚会。

今天,收心斋推送原创作文集《青田》的名称由来和《三味》的编辑故事。

《青田》致读者

作者:1812 潘宇

《青田》诞生了。


这个名字的由来虽然只是源自灵感的迸发,但它一经同学们的选定,就不单单只是虚的皮囊,而是一个有依有据有灵魂的载体


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本指更深的颜色。也可以看作一种强于前人,高于本体的一种美好才能。换言之,“青”这个字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新鲜、独特的希望。


三月的恩高,有青山绿水,有青松绿茎七日下午,趁着春色尚好,我们班在收心斋主人的带领下,走出教室,步入林间,沐春风,赏春景,归来写诗作文。那日,我们赏过梅的零落,思过蕨的生长,嗅过玉兰的芬芳,睹过碧波荡漾的荷塘,听过少年的朗诵,也写过对春的感想。

这一切全都发生在一个青色的日子里,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里。这次触摸自然,不仅仅是一次出门采风,它更大的意义是激发了同学们对文学的热情,试探了大家的文学底蕴这是很多实践活动最想达到却很难达到的一个高度。所以,正是这次“青色的旅行”,为这本集子的创办铺下了一层不厚不浅的泥土。这是“青”字的其中一义。

01

02

除此之外,我取“青春”中的“青”字。《青田》是我们班的第一部刊物,也可以说是我们整个人生中自主参与的第一本作品集,它终将成为我们美好青春的回忆录虽然它现在还只是一丝微弱的星火,但我坚信“青田”会燃烧大家青春里的荒原,为今后人生之花的绽放,烧出一片肥沃的土地

再来说一说“田”字。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经常跟随爷爷奶奶出去“操持”农活。因此,经常独自嬉耍于田野之上。顺手打断田埂边的雏菊茎,亦或是用一把小锄头在田野里刨蚯蚓,都是常有的事,可以说,田野是我儿时的一个游乐场地,是我奇思妙想的出生地,这是于我自己而言。但是我相信每个人的儿时都曾在某片田野上度过,或许真实存在,或许存于心中。可不管怎样,你的灵感、妙想,不都来自于那片田野吗?所以,取“田”字是灵感迸发之地的意思


与“青”一样,“田”还有另一层释义。农民依靠田地而收获庄稼,是因为农民将一年的希望与寄托全部埋在了那片肥沃的土地上,等待它们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也很像我们的学习历程,我们的希望埋在“恩高”这片沃土里,只要你肯辛勤耕耘,三年后,田里的高茎必然有属于你的那颗硕果


最后,《青田》作为一本暂时不太成熟的文学刊物,不妨用一首暂时不够优秀的现代诗来表达我们对它的期望吧——


你成长的躯壳
来自万山遍野的青葱
你渐渐充实的灵魂
来自三年寒窗的青春
你,青青似星火
跳动在未来的原野上
青,是磨不灭的希望


你立体的五官

来自田野阡陌的妙想
你缓缓褪去的青涩
来自一个团体的成长
你,芊芊似草木
成长在未来的田野中
田,是摧不毁的梦想


少年啊

青春尚好
何不以笔为梦
在青田上写出
璀璨的
青春年华

02

内容提要“三味”,是读书的三重体验,我们创办班刊,就是践行这三种不同的体验。生活本是一本书,是我们最先接触的“书”,班刊的素材源自生活,感受生活为第一;所谓读与写相结合,方为更高的境界,班刊的文章是同学们的原创,记录生活为第二;编辑的过程正是品读文章的过程,这是了解文字的最佳方式,学会品味为其三

《三味》的编辑故事

作者:1813李欣诺

不知名的小黄花在微风里摇曳,我用手指头摸摸它的花蕊说,“在这么暖的三月可别睡着了。


13班《三味》编辑部于己亥年初春时节成立,第一期作品却直到秋季才与大家见面。本期作品,均为本班同学原创,这也秉承了我们创办班刊的初心——用心感受、记录生活同时也给同学们提供一个交流写作技巧、提升语文素养的平台,也让编辑部的同学提前体验文字工作的乐趣。


或许有人会问:在高中这样紧张的学习中,真的有时间去感受生活吗答案是肯定的。本期刊物的素材都与生活紧密相连。

一是阳春三月,语文老师用两节正课时间带我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使得全班同学一起感受了恩高校园充满生机的春天。我们用心感受春天,记录新生的美好,创办了“文学观察”这一板块。

二是清明时节,2018级全体同学徒步往返学校和方家坝烈士陵园。我们用心感受历史的厚重,记录缅怀先烈的神圣,创办了“社会实践”这一板块。

此外,为了丰富内容,我们还加入了“思维提升”、“影视欣赏”和“时光信差”三个板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学观察

思维提升

社会实践

在三个多月的创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

创办之初,编辑部招揽人才便是一个大难题并不是说班上的同学都不愿意参加,而是大家都没有经验,怕自己做不好,所以不敢参加。

后来,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之下,我们终于组成了13班编辑部。在包括主编、副主编在内的编辑部全体小白的情况下,我们开始大胆地工作。由于大家都是第一次尝试,所以总想把事情做到最好,于是想了很多新奇的点子。创新板块、加入一些新鲜元素、表达更多自己的心声,我们想与众不同,可是,在后期的执行过程中一些想法并没有实现,这也是我们的遗憾。


成员的分工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在学校里面,我们没有电子设备,也没有时间进行文学创作,放假后,同学们的联系也不是特别方便,很多事情都是各做各的,没有统一,例如编辑时字体的大小、文章的格式、选取的文案等许多方面都不尽人意。因为只能抽出写作业之外的休息时间工作,所以会奋斗到很晚。

此外,主编没有给出一个编辑标准,导致大家无从下手。其实,作为新手,希望大家相互理解,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一同进步。


总的来说,我们花了大半个学期出版一期刊物,是值得的。编辑部同学齐心协力,完成所有工作,包括前期文章的收集,过程中的编辑校对、图案的插入,后期的归纳整理和完善,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事情,但我们都做到了。

虽然过程有些艰辛,但我们的收获很丰硕

在编辑文字的过程中,我们找错别字、修改标点符号、改病句和不恰当的地方,这对于语文素养的提升,作用是很大的;配图片的时候,我们学会了怎样利用文档来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这于实践能力很有帮助;在学习与班刊工作的协调中,我们开始有效分配时间,充实了生活。


这次刊物的出版,我们需要感谢的人很多:

首先,我想感谢语文老师彭老师,谢谢您为我们创造这样一个机会,同时帮我们完成了素材的筛选,班刊的许多图片也是来自您创办的“收心斋”。更重要的是,感谢您一路以来的鼓励,不断给我们提建议,并指导我们一步步去实现,谢谢您对我们的信任。

其次,我想感谢班主任杜老师和13班家委会,是你们的支持让我们对班刊的工作更加富有激情、更加勇敢。我也很想对班上所有同学说一声谢谢,谢谢大家陪伴我们一起成长,为班刊提供优秀的文章,完成了各板块命名,感谢大家的期待与鼓励。

最后,还要感谢和我一起工作的编辑部小伙伴们,是我们共同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果,谢谢你们的付出。


“三味”,是读书的三重体验,我们创办班刊,就是践行这三种不同的体验:

生活本是一本书,是我们最先接触的“书”,班刊的素材源自生活,感受生活为第一

所谓读与写相结合,方为更高的境界,班刊的文章是同学们的原创,记录生活为第二

编辑的过程正是品读文章的过程,这是了解文字的最佳方式,学会品味为其三

班刊《三味》,来日方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