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太武帝崇佛半生,为啥后期却痛下杀手,暴力施行“灭佛”运动?

 深耕文化 2020-11-19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两汉之际,为了能够在中国立足,在经过翻译、创造、融合之后,逐渐发展为“中国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北朝时期到达了第一个高峰,但在北魏中期遭到了太武帝拓跋焘古今未有的暴力灭佛。

佛道之争

北魏太武帝灭佛的背后原因,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矛盾佛道之争,反而一开始的时候,太武帝看待佛教也是带着崇信的目光,后来逐渐淡化为亲近、疏远、限制,一直到最后的打击彻底消灭

只有在多种原因的共同影响下,太武帝对佛教的态度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太武帝还没有即位的时候,《魏书》中就记载他频繁的同佛教人员进行接触,更是多次主动前去寺庙内礼敬沙门。
即使在太武帝后来刚刚即位的时候,也曾带着众人一同以礼敬之,可见当时施行的政策是提倡佛教。但当太武帝因为大臣崔浩的原因接触道教之后,又转而信奉道教、崇奉天师,更是在都城内建造了天师道坛,作为道教人员的活动地点。
当时道教中最有名的便是天师寇谦之,太武帝信奉道教也同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允许寇谦之参与国家政事。而大臣崔浩极其信奉寇谦之的道教,数次在太武帝面前诋毁佛教,说其是世上的祸害。久而久之,太武帝也对佛教起了憎恨之情。
太武帝对佛教态度的转变也不是简单的三人成虎,正是因为崔浩所诋毁佛教的言论,确实都有着相应的真凭实据,所以后来太武帝才正式下诏限制佛教的传播,诏令上说所有人都不允许私养沙门、师巫之人,一旦被发现就是灭族的下场。

经济影响

佛教寺庙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是太武帝灭佛的主要原因,不得不说佛教思想是统治者麻醉人民、维护统治地位的有力武器,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皇帝都选择提倡佛教。

不过在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后,佛教这些寺院通过对人民的巧取豪夺,兼并了大量的土地,然后通过土地来压迫那些无地可种的农民。这种现象的形成,和当时社会上的战乱不无关系,为了躲避赋税兵役,人们假慕沙门来实现避祸。
而想要加入寺院也不是随便就能加入的,必须把自己土地的所有权转移给寺院,寺院才同意庇佑你,美名为“布施”。就这样,寺院毫不费力就拥有了众多的田地,以及大量免费的劳动力。
在《洛阳伽蓝记》中,就对佛教寺院穷奢极侈的行为进行了描述,这里只列举其中的永宁寺。“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梁粉壁......拱门四狮子,饰以金银,加以珠玉,庄严焕炳,世所未闻。”这番气派的景象,恐怕皇帝也不过如此。

大量土地和人口的流入寺院之中,国家赋税收入必然会相应的减少,而僧人又没有赋税劳役一说,相当于寺院没有经过统治者的同意,就擅自从国库中掏钱,这种举动必然会遭到统治者的厌恶。

灭佛运动导火索

不管是宗教间的矛盾,还是经济上的破坏,太武帝对佛教也一直是加以限制,而真正让太武帝决定全面灭佛的导火索,是在从长安的佛教寺院中,发现其中藏有大量的兵器、财物和酿酒器具,还有供僧人淫乐的密室。

这些僧人敛财、贪酒、好色不说,甚至还意图参与谋反,极大的刺激了太武帝原本打压佛教的想法,随即太武帝就颁布了一道诏令,全面消灭国内的佛教势力。
据《魏书》中记载,这一次的灭佛运动极其残酷,强迫僧人还俗,捣毁寺庙、佛像,焚烧经文、佛图,同长安沙门有关的人全被诛杀,以至于“一境之内,无复沙门”。但即使这样,灭佛运动还是受到了下方很大的阻力,甚至还有太子恭宗的参与。
太子恭宗泾渭分明,指出灭佛和捣毁佛像是两码事,沙门之罪又不是图像的罪过,图像不会参与到谋反之事当中。正因为太子恭宗的极力劝谏,佛教诸多经文、寺庙、佛像才没有在这场灭佛运动中消失殆尽。
至此太武帝灭佛运动才算是宣告结束,之后佛教又重新在北魏流行起来,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吸取了教训,致力于修复佛像发展文化。后来佛教更是攀上了自来中原以后的第一个高峰,并且开凿了云冈石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浅析北魏太武帝灭佛原因》孙晓莹

《北魏太武帝灭佛运动中的偶像破坏》刘乐

《北魏太武帝灭佛原因浅析》李玉芳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

微信号|历史典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