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郭 XX ,女, 66 岁,以「 右示指肿物伴进行性增大三年 」为主诉就诊,来我科行浅表超声检查。右示指偏桡侧可及一椭圆形皮下肿物,大小约 2.0cm×1.5cm ,质软,无压痛、反跳痛,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小,不随右示指屈伸而上下活动,局部皮肤无红肿破溃,触痛觉无减退。右手 II 指包绕屈肌腱周围可见低回声团块,大小约 2.0cm×0.9cm ,形态欠规则,内回声尚均,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远节指骨骨皮质凹凸不平(见图 1-3 )。右手 II 指包绕屈肌腱周围实性团块,腱鞘巨细胞瘤伴骨侵蚀改变可能。图 1 右手 II 指远节 肿物短轴切面图 远节指骨骨皮质凹凸不平腱鞘巨细胞瘤是由 Jaffe 在 1994 年提出来的 (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TS)。腱鞘巨细胞瘤是来源于关节、腱鞘或滑囊的滑膜组织的一种良性肿瘤。腱鞘巨细胞瘤又称为为腱鞘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局灶结节性滑膜炎、滑膜纤维黄色瘤、组织细胞性黄色肉芽肿或腱鞘良性滑膜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软组织肿瘤,好发于手及足部。目前具体的发病原因不明确,有可能是炎症性改变,也有可能是原本有胆固醇代谢的紊乱,受到外伤后可能导致腱鞘巨细胞瘤的发生。腱鞘巨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高发,女性高于男性。腱鞘巨细胞瘤根据其部位及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局限型及弥漫型两种。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较少见,约占 10-20% ,主要是侵犯大关节,表现为受累的部位疼痛,易导致大关节功能的受损。① 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多位于手部关节或肌腱旁,与关节、肌腱关系密切,但并不随肌腱运动而移动,一般为单发,边界清楚,形态规则或不规则的低回声结节,可包饶指骨,内部回声不均。② 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多位于关节旁,部分肿块与关节囊分界不清,常为多发,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③ 彩色多普勒显示多数病灶内见丰富血流信号,部分病灶内见点状血流信号,少数病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可探及低速低阻动脉型血流频谱。腱鞘囊肿好发于手腕背侧和手指关节旁,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一般内部回声为无回声,有时候可见分隔,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当腱鞘囊肿内囊液粘稠时可表现为低回声,未见明显血流信号。部分腱鞘巨细胞瘤病灶内血流信号不明显,应仔细动态观察、予以鉴别,必要时结合超声造影技术。一种相对少见的发生于肌腱、腱鞘或关节滑囊的良性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典型的腱鞘纤维瘤好发于上肢,掌指部占多数。超声上表现为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的低回声结节,在临床与影像学上,腱鞘巨细胞瘤和腱鞘纤维瘤非常相似,无法区分,需要病理明确诊断。有研究表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为二者的手术实施或病理学取材提供指引和帮助。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可见小无回声囊腔,彩色多普勒显示在瘤体内小片状血流信号,受压可变小,瘤体内的血流信号消失,压力解除时,瘤体恢复原来的大小,其内的彩色血流信号充盈状态改善的现象。腱鞘巨细胞瘤会造成指关节的功能障碍,手术是唯一有效治疗方法。腱鞘巨细胞瘤若手术不彻底,容易造成复发,而且复发率较高,大约有 10%-44% 。腱鞘巨细胞瘤有恶变潜能,会侵蚀相邻骨皮质,破坏关节。故临床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减少病变对手部肌骨关节的损坏,利于术中保护正常结构及术后康复。[1] 王晓波,陈忠,邓连桂,李云辉,李健茹.腱鞘巨细胞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07):644-646.[2] 邱逦,李永忠.腱鞘巨细胞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特征[J].华西医学,2008(03):575-577.[3] 雷荣强,钱林学,胡向东,郑少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手部腱鞘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9,16(06):7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