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艺术简史 (三)- 文艺复兴

 阿里山图书馆 2020-11-19

31 西方艺术史纲要 - 文艺复兴来自张法中00:0042:51
以上音频节选自《张法中讲美术史》31期

《西方艺术史纲要 - 文艺复兴》

之前我们用了两期来铺垫,讲了文艺复兴之前,欧洲封闭暗淡的岁月,讲到战争、信仰、人性还有财富所诱发的这场文艺复兴。今天我们终于进入主题: 讲一讲你不了解的文艺复兴

在正式开讲之前,我还是要先说一部电影《教父》。在很多人眼里,这部电影是经典中的经典,也是长期在IMDb,豆瓣之类的影评网站上霸榜的电影。为什么要先提《教父》呢?其实是这部电影和我们今天要聊的文艺复兴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切入点。虽然看起来他们之间关系不大,毕竟前后差了几百年。但是教父里的柯里昂家族和文艺复兴的美第奇家族之间来很相似。这两个家族都势力庞大,经历过兴衰,又都拥有非常强大的领袖。

  点击图片,收看电影《教父1》

 约176分钟


柯里昂家族对艺术也算得上比较友好,当然比不上美第奇家族那种热爱,毕竟贵族和黑帮之间肯定还是有差距的。但是从这些共同点来看,我怀疑教父的编剧曾经参考过美第奇家族的历史。或者说在意大利,一直保留下了这种传统,不仅仅是这两个家族,还可能有更多相似的家族,只不过我们不那么了解而已。

听过美第奇家族的人很多,但真正了解他们的可能很少。这是一个对文艺复兴有过巨大贡献,统治了佛罗伦萨几百年的家族。同时,通过他们,我们还能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整个意大利的社会背景。

Portrait of the the Medici family , 1575 

by Florentine Mannesres


最开始美第奇家族也是穷苦出身,后来通过做生意发了家,逐渐成为佛罗伦萨的几个大家族之一。柯里昂家族(教父的家族)的老家在意大利西西里的一个小村子里,多年前漂洋过海跑到了美国。这两个家族的命运是不是非常相似?都是穷苦出身,然后遇到了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的土壤。

上一期我们讲过,在众多的意大利城邦里,佛罗伦萨的优势是什么?是共和制。如果美第奇家族在米兰或者在罗马,那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就像如果柯里昂去的不是美国,而是英国,那他可能就没有机会成日后的教父。在出生和曾经做出的选择这两个方面,这两个家族是不是也挺像的。

《麦琪的游行 / Procession of the Magi 》by enozzo Gozzoli / 贝诺佐·戈佐利

传说中,右边骑马的少年就是洛伦佐美第奇


然后还有就是一个家族壮大,一定需要某个定江山的人物。在柯里昂家族里,就是老教父,美第奇家族里就是科西莫.美第奇。在这个科西莫之前,当然也有好几代非常优秀的美第奇领袖,其中克西莫的父亲乔凡尼就算是一个。他们通过之前数代人的集体努力,最终在柯西莫这儿开了花。美第奇家族一下就变成了欧洲的巨富,科西莫本人也成了佛罗伦萨的僭主。除了财富、权力,手段,这些非常基本的东西以外,一个家族足够大的时候,就必须有能够匹配的关系网。

皮蒂宫,曾为美第奇家族的官邸

(简版的美第奇宫是另外一座)

 

乌菲齐美术馆,曾是美第奇家族的办公大厅

柯里昂家和纽约的望族,政客都有非常亲密的关系。科西莫美第奇干脆和教皇搭上了关系,他甚至还成了教皇的财务主管。如果仅仅是一代人的辉煌,那肯定成就不了一个家族的美名。老教父死后,他最小的儿子在第一集的结尾成功接班,一举扫清了之前所有的反对势力,比他父亲更成功地把黑帮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结尾小教父登基的这场戏一边是庄严的教堂,里边是神圣的宗教仪式,另一边是黑帮非常血腥地屠杀。柯里昂家族在一位领袖衰落到另一位领袖崛起的过程中,承受了长子强尼的惨死,女婿的背叛,这些在美第奇家族也有着一模一样的模板。

美第奇家谱 (简约版)

科西莫美第奇死后,他的儿子体弱多病,没过几年就撒手人寰了,把这个家族留给了柯西莫的两个孙子,一个叫洛伦佐,一个叫朱利亚诺。跟教父的家族一样,从高峰向下滑落的时候,必然会引起其他家族的杀意。为了利益和权力,忌妒者只能趁人最虚弱的时候动手。朱利亚诺美第奇就像强尼一样被刺杀了,留下洛伦佐美第奇一个人。

洛伦佐美第奇跟麦克柯里昂一样,面对凶险的局势,励精图治,重整旗鼓,然后再次把美第奇家族推上高峰。电影拍到第三部的时候,教父柯里昂家族迎来最终的没落。短短几十年,小教父变成了垂垂老人,逼不得已放弃自己家族秉持的黑帮生意。但是和教父家族比起来,美第奇家族要持久得多。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好几百年,他们依然是佛罗伦萨的统治者。


  点击图片,收看纪录片 

《文艺复兴教父-美第奇家族》

 全四集



但是没了文艺复兴的衬托,再持久的王朝也只不过是一些数不清,也让人记不清的名字而已。在所有的美第奇领袖当中有这么几位,因为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连到一起,才能被人永久的铭记。

科西莫美第奇,被称为佛罗伦萨的国父。

洛伦佐美第奇,被称为华丽者。

乔凡尼美蒂奇 (洛伦佐的次子),也就是教皇利奥十世,被称为智慧之王。

接下来我们先详细介绍一下前两位美第奇掌门人:

科西莫.美第奇 (Cosimo de’ Medici ) 实际上是大美帝奇家族的第一人。是他让这个家族从富有变成富豪,是他让佛罗伦萨从一个普通的城邦变成意大利诸国中的明星。同时也是他让自己坐上佛罗伦萨无冕之王的位置。这位了不起的国父柯西莫,同时还是一位非常慷慨的艺术资助人。我们讲过,第一代文艺复兴艺术家乔托,但在他之后经历了黑死病,艺术就暂时陷入了一段黑暗。

柯西莫.美第奇画像

然后柯西莫的继任者开始崛起。第二代文艺复兴艺术家马萨乔,布鲁奈列斯基,还有多纳泰罗等等,逐渐恢复了佛罗伦萨曾经拥有的艺术光芒,而且真正开启了文艺复兴的盛世。马萨乔死得早,所以他没能赶上好时候。但是布鲁奈列斯基还有多纳泰罗,彻底感受到了来自于财富的美好。正是因为科西莫的慷慨,才让这他们有了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

 

咱们以布鲁奈列斯基(以下简称布鲁)来举例。他是一位建筑师,不像画家随时拿笔就能画,建筑师必须得有委托方建造东西才行。尤其是那种大成本(的建筑),才能真正让他施展自己的才华。布鲁有机会设计和修建教堂,修建贵族的宅邸,全都是托了他这个好朋友,柯西莫的福。更直接的就是柯西莫邀请他为美第奇家族修建公馆。私人住宅和教堂比起来,当然有更大的可发挥空间。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这绝对是求之不得。布鲁同时还接到了很多佛罗伦萨其他名门望族的活儿,也都是柯西莫给推荐的。这就是财富对于艺术的支持。要是没有这些财富的话,布鲁就没有机会实现他那么多的想法。后来这个美第奇公馆一直持续建造,布鲁死后,他的学生继续负责(建造)。柯西莫死后,就由他的孙子洛伦佐来接手。

布鲁奈列斯基手持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设计图

洛伦佐和他的爷爷完全不是一路人,他的外号叫做华丽者,这足以说明他的气质。据说他曾经左手牵着教皇,右手牵着拜占庭最后一位国王的手。在外人看来,洛伦佐要比那位国王更加高贵,要比那位教皇更加威严。当然在支持艺术方面,他也完全碾压他的爷爷,而且他和柯西莫美第奇最大的不同是他不仅仅是一个欣赏者和资助者,同时他也是一个艺术评论家,也是一个真正懂得艺术的人。

咱们细数一下他手下的那些艺术家: 达芬奇, 达芬奇的师兄波提切利,他们的老师韦罗基奥, 还有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米开朗基罗的师傅吉兰达约以及年幼的米开朗基罗。这么一长串伟大的名字,如果没有华丽者洛伦佐,这些人会是什么样?

洛伦佐就是那种典型的文艺复兴人,虔诚,多才,健美,高尚。和当时很多的贵族一样,他受过非常好的教育。而且在他所受的教育里,天主教那套很陈旧的,如禁欲主义,经院哲学已经被古典文化所取代了。在贵族学校里会教授古典文学,希腊文、拉丁文、体育、舞蹈等等。一个贵族从小就学习这些东西,一旦掌权,对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冲击。

洛伦佐·德·美第奇(Lorenzo de‘Medici)

洛伦佐就是这种教育下的佼佼者。他不但是一位出色的商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名顶级的诗人。他有一首诗在意大利非常出名,内容和我们李白的那首《将进酒》很像,都是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怜惜。在开明君主的统治下,佛罗伦萨彻底进入最辉煌的时期,但是隐忧也在逐渐蔓延。

洛伦佐掌管美第奇家族23年之后,过早的去世了,死的时候只有44岁。在他死后,佛罗伦萨再次陷入混乱,但其他城市在学习佛罗伦萨的过程中逐渐赶了上来。这就让艺术家们从佛罗伦萨逐渐前往更稳定的威尼斯、罗马或者是米兰。从此之后,佛罗伦萨就逐渐失去了他原有的,文艺复兴心脏的重要位置。


在洛伦佐去世之前,他做了几件功德无量的事。其中有一件一定要讲,那就是他放走了达芬奇。洛伦佐亲自写了一封推荐信,把达芬奇推荐给了米兰的统治者。

有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波提切利虽然和达芬奇是师兄弟,但洛伦佐对他们两个的态度却很不一样。波提切利几乎是洛伦佐的御用画家,同时还是他最好的助手之一。实际上,波提切利有点像美第奇的家臣,不仅是创作,甚至还要参与家族的外交事务当中。我们都知道达芬奇几乎就是一位神,从哪一点来说都不会输给他这个师兄。但是洛伦佐却把他拱手让给了别人,这是为什么呢?

《三博士来朝》by 波提切利

* 画面显示《圣经》中东方三博士朝拜耶稣基督的故事。画家非常巧妙但展现了资助人美第奇家族的主要人物. 根据乔尔乔·瓦萨里解释,接触圣婴的年老人为科西莫·德·美第奇;穿白色袍子跪着的人是老科西莫的孙子朱利亚诺·德·美第奇;他身后的孩子是老科西莫的次子乔瓦尼·德·美第奇;画面中央前景处的人被认为是老柯西莫的长子皮耶罗一世·德·美第奇;穿着黑底肩上有红色条纹长袍的人可能是洛伦佐·伊·玛尼菲科。最右面看向观者的黄衣青年正是画家本人。


有可能因为达芬奇这个人太浪漫了,不愿意为了太多世俗的事去奔忙,他觉得那样是浪费才华,就像让他跑到教皇那儿当卧底这种事他肯定是不会去干的。另外一个就是佛罗伦萨虽好,但是在过于局限,他需要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从古至今,满世界画写生的第一人,就是达芬奇。他喜欢到处画速写,到大自然里去获取那些奇景的灵感,然后再把这些奇景画到自己的创作里。

最后就是洛伦佐执政晚期,由于身体的原因,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佛罗伦萨有一些传统的势力开始抬头,其中有一个洛伦佐供养的神学家,是一个坚定的洛伦佐反对者。他很看不惯在洛伦佐治下佛罗伦萨那种自由散漫的风气,认为这是伤风败俗。就是他一步一步把洛伦佐逼进了墙角。这个可怜的洛伦佐,也是一位苏格拉底式的人物,最终被自己信奉的宽容置于死地。在他临死前,佛罗伦萨已经开始出现乱象,而达芬奇肯定不愿意被卷到这种混乱之中。就像他后来从米兰逃走了一样,一定要离开这种是非之地。



达芬奇离开了洛伦佐和佛罗伦萨,开始四处“传教”。但他传的可不是基督教的教义,而是新绘画和新科学的思想。在米兰,达芬奇很快就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并且直接带动了米兰的文艺复兴。1500年的时候,法国人进攻米兰。最终米兰沦陷,达芬奇就跑到了威尼斯。在威尼斯,他又深深影响了乔尔乔内和他的助手提香这两个鼎鼎大名的人。相当于达芬奇一手带起来了威尼斯画派。当然老乔凡尼也是功不可没,但据我看来,提香后来能够跟米开朗基罗齐名,更多是因为达芬奇的影响,而不是老乔凡尼。在这之后,达芬奇又跑到了法国,然后法国的枫丹白露画派也是因为他的艺术而备受鼓舞。我觉得所有发生的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洛伦佐的开明。如果换一个比较自私的人,宁可把达芬奇留在身边,也不会放走这么伟大的艺术家。


《达芬奇之死》by 安格尔

画家描绘的是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

把奄奄一息的达芬奇抱在怀中的情境

关于达芬奇的故事,大家可以回听一下以前的一期节目叫《蒙娜丽莎为什么那么伟大》,今天只说一句总结性的话:达芬奇留下来的艺术作品非常少,但他是三杰之首。为什么?是因为他彻底改变了艺术。在他之前,艺术是一种相对简单的视觉呈现,是达芬奇让艺术的意义变成了创造力,变成了技巧,变成了艺术家的情感。

在达芬奇满世界跑的时候,佛罗伦萨已经变了好几次天了。在经历了多年的起起伏伏之后,美第奇家族的洛伦佐二世(华丽者洛伦佐的孙子)重新执掌了权力。而他的两位叔叔,也就是老洛伦佐的儿子和他的养子相继也成为了罗马的教皇。美第奇家族再一次走上了巅峰。洛伦佐二世对于佛罗伦萨来说还有一个成就,就是他挂靠了两个世俗权利中的王者。一个是刚刚完成统一,同时又发现了新大陆的西班牙。另一个就是底蕴深厚的法兰西王国。西班牙是帮助洛伦佐二世夺权的,法国是之后帮他稳住了局面。我曾经讲过,法王亨利二世娶了一个名门望族的小姐,那位小姐就是洛伦佐二世的亲生女儿凯瑟琳。虽然佛罗伦萨不再是绝对的中心,但仍然有足够的实力吸引伟大的艺术家,尤其是那两任教皇在位期间,他们之间的艺术家几乎是共用的。

 

凯瑟琳.德.美第奇和亨利二世的婚礼


接着,我就要开始讲另外一位艺术家,就是文艺复兴的另外一座神明,超级神童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很小的时候就被老洛伦佐相中,把他带到自己开办的学校去学习。这就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像达芬奇这样的人物,聆听达芬奇的课程。据说有一次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在艺术学校里客串讲课的时候,20多岁的米开朗基罗就在台下。这个时候米开朗基罗已经是非常著名的雕塑家了,但是达芬奇可能并没有注意到他。就像米开朗基罗也没有注意到身后还站着10多岁的拉斐尔一样。奇迹般的这三杰就在同一个时刻,以这种方式聚集在一起。说起来真是一段人间佳话


米开朗基罗雕刻的洛伦佐美第奇二世

 

华丽者死后不久,美第奇家族就被驱逐出了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也失去了自己的资助人。最后教皇尤利乌斯二世把他请到了罗马,并且让他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大神生涯。

 

米开朗基罗一辈子活了89岁,如此长寿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也幸亏他有这么长的生命,才能有机会完成那么多伟大的作品。西斯廷的天顶画《创世纪》,祭坛画《末日审判》,雕塑《大卫》《奴隶》 《哀悼基督》 《摩西》,还有美第奇家族陵墓里的群像。

米开朗基罗肖像


从古至今,没有几位艺术家能够像他一样创作出那么多震撼世人的作品。每一个艺术家都有代表作,但是米开朗基罗没有,因为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保持着一种无上的水准。无怪乎拉斐尔曾说:“我们是多么幸运出生在米开朗基罗的时代”。对于拉斐尔来说,米开朗基罗是神,但是非常遗憾的,对于米开朗基罗来说,拉斐尔什么都不是。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拉斐尔,这仍然是一位和美第奇家族牵扯不断的大师。拉斐尔并不是佛罗伦萨人,他出生在乌尔比诺(Urbino)。这个城市和佛罗伦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相爱相杀。他们的领袖和美第奇家族一样,也是狂热的艺术保护人。这两座城市和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现在没有那么多时间细讲,以后讲波提切利的时候,我一定还会提到。

 

拉斐尔肖像

拉斐尔的父亲也是一名画家,同时也是拉斐尔的启蒙老师。不过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已经教不了拉斐尔,于是把小拉斐尔送到从佛罗伦萨来的一位画家佩鲁吉诺的门下。又过了几年,佩鲁吉诺虽然嘴上没说,但也认识到这个学生已经超过了自己。正好赶上有机会回佛罗伦萨,于是他就离开了佩鲁贾,留下年轻的拉斐尔一个人独自接受订件。这个时候拉斐尔听到的只有赞美,但他知道一定还能画得更好。这种渴望变强的决心,让他四处询问到底还有谁更优秀,谁更值得学习。这时候他就听到了两个名字:列奥纳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

 

接下来就是传说中的拉斐尔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同框的一幕出现了。当然这一幕未必真有其事,但也说明了人们一种非常美好的愿望。拉斐尔到过佛罗伦萨好几次,每次都不会待太久,最多的时候也就一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领悟到了很多艺术家可能永远都领悟不到的东西。可以这么说,佛罗伦萨之行让他变成了真正的大师,而之后的罗马之行就让他变成了第三位文艺复兴之神。

 

在朋友的介绍下,拉斐尔追随米开朗基罗的步伐来到了罗马。由于他太出色了,很快就被教皇任命为首席画家。接下来我们看一张画,也是拉斐尔最有名的作品之一《雅典学院》。

《雅典学院》

《雅典学院》人物名单 

  点击空白处,下拉查看名单

1.亚历山大大帝

2.安提西尼

3.色诺芬

4.苏格拉底

5.柏拉图

6.亚里士多德

7.季蒂昂的芝诺

8.琐罗亚斯德

9.埃利亚的芝诺

10.伊壁鸠鲁

11.德谟克里特

12.阿维罗伊

13.毕达哥拉斯

14.希帕提娅

15.巴门尼德

16.赫拉克利特

17.第欧根尼

18.阿基米德

19.布拉曼特

20.托勒密

21.拉斐尔

这张画是他来罗马之后第二年接到的任务,前前后后又用了3年才完成。我为何要单独拿出这张画来讲?主要是想让大家从这张画上看看当时拉斐尔认识到的文艺复兴精神。从构图上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布鲁内莱斯基式的灭点透视。灭点透视在这一百年间,已经被意大利人玩的非常娴熟了。我们可以很轻易的从一个平面当中感受到真实的空间感,全都是源于灭点透视。

 

在这个豪华的大殿里,挤满了人,前后分成两排。看似无序,但是有很紧密的互相关联。中间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形象,一位是柏拉图,另一位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但同时这两位又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因为这两个先贤的形象是拉斐尔依据对这两个偶像的印象所描绘出来的。不仅如此,据说在最前面的一个人物,也是最大的那个人物,他的脸是根据米开朗基洛的脸来描绘的。

 

画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好像在争论着什么,柏拉图把手指指向天空。亚里士多德却把手凭着伸向人间。从这个角度上看,基本上说明了问题,就是两个最基本的哲学概念,唯心或者是唯物。在1510年的时候,地球已经被证明是圆的。然后很多原来被误解的概念都已经达成了新的共识。但是在这种实实在在的新世界和上帝之间,人们仍然能够保持着平衡的信仰,这就是这两个人站在这儿的意义。

 

这张画是根据一位诗人的作品改编的,经过教皇的认可,然后把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当时意大利最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都画在里面。像苏格拉底,毕达哥斯拉,赫拉克里特、欧几里德,还有亚历山大大帝等等。这绝对是一个汇聚了人间智慧的最高殿堂,也是颂扬人间智慧的巅峰之作。

 

我们想象一下,这幅画出现那个时期正常吗?在天主教最核心的圣彼得大教堂内出现了一幅没有任何基督教痕迹的画。这种类型的作品实在是太少了。所以我们可以假设当时教皇可能是一时糊涂。但毕竟这张画没有被损坏,也没有被勒令修改或者强行加上上帝的荣光。这足以说明在16世纪初,人文主义和新思想有多么昌生。

 

壁画《末日审判》

* 米开朗基罗在61岁高龄的时候,从教皇那里接到这个任务。花费6年时间,在西斯廷教堂内完成了这幅巨作。壁画面积达200平米,画中300多个人物,大多数一开始赤身裸体。直到米开朗基罗去世,新教皇才命人将这些人物“穿上衣服”。


和这张画相比,米开朗基罗的《末日审判》就遇到麻烦了。上面的那些美好的人体,后来都被强行加上了遮羞布。这是几十年之后发生的事,也说明实际上那个时候的思想开放,是反复无常的。尤其在北方以路德还有加尔文为首的宗教改革下,整个天主教的根基被动摇了。这也就迫使教会改变策略,采用更强的手段去压制思想的进步。在文艺上的反应就是100多年之后,意大利交出了艺术之王的权杖。

 

几年之后,代表乌尔宾诺势力的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去世了,代表美第奇家族的利奥十世上台了。这两位教皇都是历史上可以被封圣的人物。尤利乌斯二世,因为他扩大了教皇国的势力,而被称为战争之神。而利奥十世呢,因为他提升了罗马城的声望,被称为智慧之神。这位智慧之神对拉斐尔可是钟爱有加。我们以前提到过拉斐尔的墓志铭,就是出自于这位利奥十世。

《教皇利奥十世与两位红衣主教》by 拉斐尔


不过教会里还有一个挺好玩的现象,就是都不爱让人好好干活。米开朗基罗,一个雕塑家被调去搞壁画,然后拉斐尔一个画家被调去搞了建筑。米开朗基罗擅长的是雕塑,除了给教皇画壁画以外,从来没给别处画过。但是教皇非得让他从事这个看起来他并不擅长的壁画。然后我们就有了《创世纪》和那幅《末日审判》。这么一看,神真就是神。米开朗基罗完全依赖他强大的素描能力,创作出那两幅巨型壁画,成为我们艺术史上的巅峰。


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奸臣,嫉妒他的才华,从中挑唆,特意让教皇给他安排这种不擅长的门类。目的是让他丢丑。结果呢?他画的天顶画《创世纪》,让所有忌妒他的人丢了丑。还有一个记载,说是在画这些壁画的过程中,米开朗基罗还罢过工。趁罢工的时候,拉斐尔曾偷偷跑进去学习那些技巧。


在举办仪式的西斯廷

拉斐尔擅长油画,就连壁画我觉得都没有他油画的水平那么高。但是教皇可能是太欣赏他了,非要让他在绘画之余负责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设。据说原来负责建设大教堂的建筑师布拉曼特去世后,教皇在《雅典学院》的壁画里看到了拉斐尔设计的背景建筑,非常接近布拉曼特的风格,甚至比原有的更加宏伟。所以他决心让拉斐尔莱接手这项工作。教皇当时还组织了一次竞标,然后在众多知名的建筑师中拉斐尔胜出,成了圣彼得大教堂的总建筑师。


不过我是不相信一个人有能力在短时间之内跨越这么大的行业障碍。米开朗基罗能,是因为他有素描能力,画壁画基本上就依赖于他的素描功底。拉斐尔不能是因为他这个行业跨的有点太离谱了。从历史上看,拉斐尔确实没做太好。虽说他的学习效率超级高,但真正负责这个项目的,其实是教皇委派给他的两个助手。

 
圣彼得大教堂 

拉斐尔呢?他是教皇的大红人,有很多的事要等他去做。比如说画画,他还要负责古罗马文物的保护工作,同时他还要兼职做教皇的外交大使和参谋,再有就是做这个教堂的总建筑师。对于拉斐尔来说,所有这些工作和职位,还有社会地位,现在看起来都是那么的虚幻。如果我不提,可能没有人会记得这些东西。大家最后记住的,一定是拉斐尔的绘画。


在之后的400年里,全欧洲的画家都跑来罗马膜拜拉斐尔的作品。一切古典主义的作品里也都打上拉斐尔的印记。也可以这么说,是拉斐尔让美,典雅,和谐这类的词产生了一个标准。这是我们记得的拉斐尔,是上天对于艺术家的一种奖励。我们争名夺利,为了那些短暂的东西奔波,然后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想一想,我们现在所追求的不就是拉斐尔那些被人遗忘掉的东西吗。


《西斯廷圣母》by 拉斐尔 


在上一期节目里,我们讲到黑死病的惨状。在黑死病过后,幸存下来的人们就开始一种报复性的享乐主义。这种情况在意大利表现得并不是很明显,可能是因为他们离教皇太近的原因。但是在法国和更北的地区,这种享乐主义精神很快就蔓延到了艺术上。有一种被称为国际哥特式的风格,慢慢地兴起了。在这个风格里,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三个姓林堡的北欧兄弟。他们擅长绘画,而且尤其擅长发现和描绘生活里细致的景象。这也几乎成了国际哥特式的一种标配。因为那些画面必须足够悦目,装饰感要足够强,而填充这些画面的必须是那些琐碎的细节。

林堡兄弟,是14世纪末15世纪初著名泥金装饰手抄本画家。他们祖籍尼德兰,活跃于勃艮第和法国。主要作品有《豪华日课经》插画。

 

在林堡兄弟身后,有另外一对兄弟继承发扬了他们的风格,但是他们的作品要比林堡更加关注真实感,这就是那对油画的鼻祖杨凡艾克兄弟。北欧的绘画和意大利不一样,意大利早期都是以一些壁画为主,而北欧更流行在木板上画画。木板配油彩相比在墙上画画肯定能够体现更多的细节。所以我们从细腻写实这点上来看,北欧实际上要远远领先于弗罗伦萨。咱们来看一张杨凡艾克的作品《圣母与掌印官》(圣母与罗林大臣):

The Virgin of Chancellor Rolin , a.1435


掌印官和圣母的服饰,地砖上那种重复的拼贴,天使手里那个豪华的王冠,墙面上的精致花纹还有雕塑。不止这些,还有阳台上的那些花,窗户外头的城市和群山。无论哪一点,杨凡艾克都能把它表现得细致入微。那一幅如此精美的作品,怎么能让人不爱呢?为什么和马萨乔同时期的杨凡艾克,能够画得如此精美的杨凡艾克,在文艺复兴的功勋册上却没那么重要呢?

 

我们再回到达芬奇。

 

刚才我说从达芬奇开始,艺术的意义变成了创造力,技巧和艺术家的情感。杨凡艾克的这张画里并不缺乏创造力和无与伦比的技巧。但是情感呢?杨帆艾可在这张画面前表现得非常冷静,这种冷静甚至让看画的人感觉到一丝的残酷。他描绘出来的圣母子,仅仅是贴着神圣的标签,像所有哥特式雕塑里的圣母子一样,没有任何表情,也没有爱。而她对面这位掌印官,除了动作上的虔诚以外,表情凝重,也看不出任何的喜悦。

我们对比一下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可以非常轻易地在画里看到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意,以及孩子的天真活泼。即便他们头上都顶着光环,但是这些人物仍然是那么可信,那么真实。这种对比不是要鉴别高下,仅仅是想告诉大家,文艺复兴到底需要什么:技巧非常必要,但在艺术面前,人文关怀更让人心动。


《岩间圣母》by 达芬奇

 

我们在聊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文艺复兴时,很难找到一条非常连贯的线索。不像意大利一代代之间传承得那么清晰。在北面,法国和德国都是单独的个体。我刚才提到了达芬奇来到法国影响了枫丹白露。在更北面的弗兰德斯,也就是杨凡艾克居住的地方,传统的哥特形式一直影响着他们,让他们没办法像南方那样去解放思想,所以文艺复兴的进程在这儿非常缓慢。

 

这里有一个矛盾,弗兰德斯是当时欧洲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小业主非常多,但是他们的最终收入却非常少。一方面是外国统治者征收的重税,另一方面是繁琐的宗教仪式,需要他们不停地去奉献。所有这些钱最终都没能留在弗兰德斯,其中一部分被西班牙的统治者拿走了,另一部分用在修建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上。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慢慢就会演变成反抗。武力反抗是对西班牙的统治者,宗教革命就是在反抗贪婪的罗马教廷。在这些反抗酝酿的过程中,有些艺术家还会像往常一样去创作,比如说凡艾克兄弟的那些后来者:韦登,康平,梅姆林等等。


《祈祷的年轻人》by  汉斯.梅姆林,1475


也有一些艺术家特立独行和别人都不一样,比如博斯。我们看到一幅古代作品的时候会感觉到惊讶,这个很正常,但是没有哪种惊讶能赶得上我们去看博斯的绘画。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博斯是一个完全单独的个体,他的艺术并没有师承,但也没有后人。他是和整个艺术体系脱了节的,直到20世纪之后,他才有了第一代弟子,那就是超现实主义。


《人间乐园》三联画中间部分 by 博斯,1490-1500

 

博斯那些奇妙的,混乱的,甚至是丑恶的形象到底想表达什么呢?我觉得还是我刚才提到的社会性。他在这里传达一种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于解放的一种渴望。然而在他有生之年,并没有等到这个解放的来临。在博斯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1517年,一位德国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在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一张大字报,名字叫做《95条论纲》。这件事过去了两个月,看起来一切都风平浪静。但是有一天,路德突然被自己的一名学生拦下,这个学生给了他一份南方来的印刷品。传单印刷得非常精美,里边还配了有德国达芬奇之称的丢勒的版画插图。路德把它打开一看,这居然就是自己那《95条论纲》。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份论纲已经通过印刷术传遍了德国,甚至还流到了正在和拉斐尔讨论艺术的利奥十世手中。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份声明会成为基督教分裂的导火索。

 

马丁路德肖像


当初基督教切分成了东正教和天主教,现在新教就要来了。关于新教,我们在下一期巴洛克中还会讲到。我们先来聊一下那份从南方传回来的传单。我刚才提到了传单上不仅仅是路德的文字,还多了一份插图。而这份插图的作者就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丢勒。如果单独提到文艺复兴艺术里那种情感和人文关怀,德国人丝毫不逊色于意大利人。丢勒和格列内瓦尔德都是非常好的例子。我们不需要看别的,只需要看一张丢勒的作品,就完全可以感受得到。这张是1514年,丢勒给自己母亲画的一幅肖像。


《母亲肖像》by 丢勒,1514

当时丢勒的大名已经传遍了欧洲。在历史上还没有哪位画家能够像丢勒一样充满感情地去描绘一位世俗的母亲。这个枯瘦的老人穿着最朴素的衣服,虽然如此瘦弱,双眼还是炯炯有神。丢勒也没有试图去美化自己的母亲,而是原封不动把她记录了下来。因为无论母亲的形象是什么样,在一个充满爱的儿子的心目中,她都是最美的。在这张画画完两个月之后,母亲去世了,丢勒痛苦万分,他在这张画上写到:这就是阿尔布莱希特丢勒的母亲。人类最朴实的情感往往是最珍贵的,而这种故事在远离罗马的地方正在发生。

《祈祷之手》by 丢勒 1508

 

16世纪中期的时候,文艺复兴达到了顶峰。接下来的新教革命,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财富冲击,世俗权力的崛起,多方面的原因联合冲击旧有的天主教体制。罗马教皇终于意识到,路德不仅仅是一个发发牢骚的牧师,他代表的是全欧洲的呼声。如果再这么纵容下去,教廷将会不复存在。在这种局面下,他们必须要做出反应。于是一场新的斗争就开始了,而艺术在这场争夺中最终也就滑向了巴洛克风格。

 

好,文艺复兴这期全部结束,下一期我们开始聊巴洛克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