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如何远离舆论危机?三种思维和三把尺子很重要 | 头条

 大奔h1wmjlcm1r 2020-11-20

▲ 年会进行中,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参与远程学习

我们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第一个是现实世界,我们可以在现实世界里学习;但同时又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发朋友圈,这就是第二个世界,即共同构建的舆论世界。

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正在面临着一场危机,就是疫情的肆虐。面对病毒,我们还可以靠口罩,靠消毒液甚至靠隔离来进行防范。而在舆论的世界里,当我们面对舆论危机的时候,该如何面对呢?我们发现,很多时候舆论是不可控的,而我们也不知道舆论的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半个月前,我进行了一些调查,从教育部新闻中心到部分地方省市的教委,区域教育部门,发现能够引发教育舆论危机的主要涉及6个领域,学生安全、师德师风、意识形态、招生考试、政策落实、学校管理。其中,始终高居首位的是学生安全。

但是今年很有意思,全球几乎如出一辙,学校管理引发的危机陡增。所以,我将着重讲述学校管理引发的舆论危机。


学校九成的舆论危机

来自教育价值观的偏离

舆论危机其实都有一些普遍特征,它反映了舆论这个世界的基本样态:基本是无序的,偶尔是要害的,往往是片面的,永远是表象。

舆论的世界就是一个表象的世界。在这样的表象世界面前,我们再来看看今年引发过舆论危机的系列事件。比如,前不久江苏家长退群的事件;疫情期间,上海华二初中部在招生时引起的风波;贵州抹布卸妆事件上热搜;高考结束撕书行为等等。我们会发现,这些舆论危机,反映了舆论的普遍特征。

但这些事件真的不能避免吗?舆论做的是表面文章,用的是表面功夫,但是却能导致危机,如果用疫情的视角来看,它的“病毒”是什么?


我们教育者再去回想这些事件,会发现,“病毒”其实在于我们价值观的偏离,因为价值观偏离了太久,才出现了一种报复性反抗。

所以,尤其在教育领域,九成的舆论危机都不该发生,因为教育领域是最能够给这个世界确定性答案的。

教育原本存在很多不变的东西,比如,其核心价值观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但是教育出现了“甩锅”和“分离”。而当我们长期不遵循教育规律,一桩又一桩的舆情危机就会发生。

那么,当我们价值观偏离的时候,能否给一些防范的疫苗,让不变的东西回归到价值观的正轨上?

针对学校管理,我想为学校提供用来防范舆论危机的三种思维和三把尺子。

思维一:长期主义思维

尺子一:为学校还是为学生?

大家可能对“长期主义”这个词并不陌生。通常,人们认为长期主义就是不要短期,不要短视,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儿。

但这只说对了一半。另外一半是,我们长期坚持做一件事之前,需要首先进行一个重要判断:什么东西是长期不变、值得我们去坚守的?

教育领域,什么是值得我们长期坚守的?就是“一切为了学生”。

怎么来应对?给到大家第一把尺子:为了学校还是为了学生。

第一时间你也许会觉得两者没有区别,但请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你的第一粒扣子只是为了学校的那份荣誉,为了学校挂出来的奖牌,为了学校很多的声望,那么这些行为背后的本质都不是为了学生。

而当你为了学生的时候,你会更多地关注师生个体,你会讲好很多故事,你会传递赞美,你更有真情实感。最终,你也一定会为学校赢得声誉。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短片来看看什么是“为了学生”。

这是北京十一晋元中学基于学校价值观拍的一部短片。他们用“弱传播”的方式进行理念推介,让现实中的教师变成弱势者,从“他们也是父母”入手,让观众感知到,老师们与家长是站在一起的协同者。

这所学校提出了学校传播的基本原则,原则里面非常清楚地写明:能说学生的,绝不说学校;能说老师的,绝不说校长;让局外人说;对特定人,在相应的媒介里以相应的方式说;不重复说;能不说尽量不说……实际上,在整个完整的11分钟片子里,也看不到一个校长的镜头。

这就是我想给到的第一把尺子。面对每件事,首先判断到底是为了学校还是为了学生,将能帮助我们规避一些舆论危机。

思维二:正确归因

尺子二:方便管理还是利于教育?

舆论常常危及自己,也会伤及他人。我们发现了舆论的规律后,就要找到出现问题的根源,并很好地管理它。

近期在网络发酵的家长退群事件,就是一个作业引发鸡飞狗跳,而这个问题,每一个学校管理者都遇到过,对家庭来说也是最头疼的。

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把作业的责任交给家长,对于老师来说是方便了管理,但是作业的本质是什么?

作业的本质是让老师的教学得到反馈,它是重要的数据。如果这么做,我们就把这样的数据抹掉了。于是,事情变成:为了方便管理,我们失去了教育的过程。

所以,在正确归因思维中,很重要的一把尺子就是:究竟是方便管理还是有利于产生教育?

再来看看最易引发微舆论危机的师德师风事件。对这个问题,我们如何以第二把尺子来衡量?良好的师德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良好的师德其实由两个元素构成,一个是爱,老师爱孩子;另一个是包容,老师包容每一个孩子的差异和缺点。

那么,爱的驱动点在哪里呢?如何产生持续的爱呢?当老师被爱的时候,有成就感的时候,就会产生爱。

如何才能始终包容呢?包容的驱动点又在哪里呢?当老师依然能够得到爱,当老师在一个学校环境里有安全感时,他才会去包容。

好,我们找到了三个驱动点,分别是安全感、成就感和被爱。我们再把它进行整合,把三个一般的驱动点整合在一起,我们就找到了关键驱动点:被爱。

请思考一下,我们的学校有没有创设出让老师感受到被爱的环境?

被爱容易,也很难。我看到许多学校为了解决老师的后顾之忧,在营造环境上花了许多心思——

一些学校想尽办法让毕业的校友经常回到母校看望老师,或者选择母校作为婚庆场所,让老师来做证婚人,如此一来,老师就能时刻感受到被爱。

在上海市市东中学,一位刚上任的校长只做了一件事情:她发现食堂的口味很差,就在新上任第一天给食堂加了一个碗筷消毒柜,并且每天增加了两道菜。

第二天老师们特别感动,奔走相告。我那一天正好在采访,老师们告诉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有了一个消毒柜,我们的饭菜口味也好了。”


这些学校做这些事,目的就是为了让老师时刻感受到是被爱的。只有一个感到被爱的老师才能够去爱孩子,才能够去包容一切。

思维三:预期结果

尺子三:是目标还是形式?

今天,我们身处一个舆论危机四伏的时代,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会预期管理——也就是逆向思考:我所采取的策略与行动会带来怎样的预期结果,这样的预期结果是不是与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大量产生舆论危机的事件,都是因为找不到那个目的在哪里,被五花八门的形式绑架。

比如,考试制度改革是一种方式,它的本质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让多样性的孩子能够在一种新的考试制度下涌现出来。

比如,集团化不是为了让学校通过集团化变成一个模样,而是通过一种集团化的管理方式,让更多样的、更优质均衡的学校呈现出来。

比如,安全检查不是让学生只能穿一款校服进校门,而是为了识别这所学校的学生。我们也可以有多种款式的校服,依然可以保持它的安全性。

很多学校都在尝试PBL、STEM、基于现象学习的学习方式,但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它的目的就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切都是形式,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找到它的本质目标和目的。所以,给大家的第三把尺子是:区分目的和方式。

另外,对于媒体、微信家长群纷至沓来的危机隐患,我们是否有想过我们该重视什么,该忽略什么?

我们该重视的是师生们的批评意见,我们该忽略的是那些干扰你的评论。重视师生,才能让我们聚焦在一个关键点上。

客观上,学校外部环境的变量会越来越多。我们常说上级部门不够支持,媒体炒作,但问题其实在于,我们有没有管理变量,有没有让自己的学校赢得利益的共赢。

比如,我一直认为每所学校都可以成为某种类型的头部学校。如果是山区小学,有没有成为面向2035年的山村学校样本?如果是小微学校,有没有成为关系融合、个性化程度更高的头部学校?

面对舆论危机时,三把原则尺子很重要。此外,学校还要思考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氛围,如何建立一个友好的形象,如何将目标的注意力和思绪凝聚到你所希望对方思考的信息上,如何有效激发目标的情感共鸣,而不要在自娱自乐的自嗨层面——也就是“智造”可信度。

只有我们从被动的解释模式走向遵循规律的模式,长期主义才会自然生长出一种为你解释的力量。因为,有了学生才存在教育,有了问题才产生管理。

我们应该感谢学生给了我们教育的发现,我们应该感谢问题,给了我们管理的力量。

沈祖芸

中国学校教育战略咨询专家

来源 | 本文整理自沈祖芸于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论坛的演讲发言
责编 | 芋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