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教育的“人文之路”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丨大胯 · 主播丨涂山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新媒体的渗透性增强,人们能够接触到足够丰富多彩的价值观,这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但同时,我们也要时刻警惕这样一件事情:

当多彩缤纷的价值观汹涌而来的时候,更多人感受到的并不是“畅快”,而是“过载”。

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很多人陷入了“价值观矛盾”当中,难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甚至很多人忘记了如何“做人”,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

这就好像是人们想要度量自己的“高矮”,却没有“尺子”;想要度量自己的“胖瘦”,却没有“天平”……

而这“尺子”和“天平”对于当今社会来讲,就是:艺术教育。


内观己心

艺术教育的概念对于很多人来讲是“空洞、乏力”的,但缺少艺术教育的群体的外在表现却又异常“触目惊心”。

他们为了找寻自己存在的价值,手头却又没有“尺子”和“天平”,只能诉求于与他人趋同。

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会受制于“自古皆然”、“人皆如此”、“大家都这样”、“习以为常”、“固不待言”、“已成定论”这样的世俗传统观念。

这样的人,用学者王煦的话来说就是:

以非自立状态与非本真的方式而存在,由自己而现实化为常人,沉沦消散于世,本真之性被遮蔽,失去了精神自由。

人虽然身在市井当中,但并不一定是以“本真”的状态活着。

正如歌德所言:

要想超越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要想与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

换句话说,不管是想抛弃日常生活的琐碎,抑或是想以本真的状态回归生活,艺术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


外察世界

其实,艺术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思维”。

艺术能够感染人,从而使得人以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待世界,艺术及艺术教育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有助于有效地调节人的心态。

伊曼努尔·康德曾说过:

艺术与手工艺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自由”的艺术,后者是“雇佣”的体现。

他认为自由是艺术的精髓,艺术就好像是在玩游戏(广义上的游戏),整个艺术活动从始至终都具有自由游戏的性质,它的过程是愉快且高效的。而手工艺则更像是劳动,它的过程是困苦且被动的。

审美状态的直观体现就是:人处在自由游戏的状态。

林语堂曾言:

艺术精神如果想要普遍地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就必须将艺术看作游戏。

埃贡·席勒将艺术活动比拟为高级的游戏活动,他认为在审美游戏活动中,人的感性与理性协调,人性达到完善的状态。

但游戏又不止是一种生理现象与心理反应,游戏的力量足以让参与者的情绪和精神被深深震撼,让其心灵冲破了世俗的羁绊、自由自在、物我两忘。

人在艺术活动中,会保持着一颗“沉迷于游戏中的孩子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处于游戏状态且接近自由。

真正的艺术精神主要是一种游戏的精神,而游戏是艺术精神的核心内涵。


启迪多元思维

其实,如果更进一步思考会发现:“审美思维”是一种源于人生的原初体验,它体现了视野的开放性,是一种思维的外在体现,更是一种存在性的思维。它最终构建的意象世界,而在这个意象世界,“美”的表现是“情景合一”的。

· 是对“自我”的有限性的超越;

· 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

· 是对“主客”的“二分性”的超越。

这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的论述不谋而合:

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主体与客体、“此在”和世界不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审美思维”的目的是为了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即回到“万物一体”的境域,这是对人生家园的复归,是对自由的复归。

在“存在论”的视域中,提高人们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就是走向“存在”之路。


正心正举

用审美思维的视角重新再看艺术教育,它有一种力量——可以使人们正视忙碌的日常生活,学会养成并享受“闲适”生活的情趣。

“闲适”可以让人从日常的压力中解脱出来,放平心态,从容自适,能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度思考,享受心流体验和体会内心的真实感受,由此才能进入本真的状态,成为让思想周游、精神自在的超越性的存在。

世上总有太多的“非本真者”不珍惜时间,最终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而总有那么一些人会觉醒,试图通过艺术走上本真之路,他们善待光阴,最终时间总是充盈。

同时,艺术教育可以让人们真诚地面对自我生命价值,强调自然本性,处己之真。

正如海德格尔所言:

只有当“此在”作为操劳……而操持的存在,主要是把自身筹划到它的最本己的“能在”上去,“此在”才本真地作为它自己而存在。

也就是说,只有关注真正本我的真实感受,我们才能不再因各种事物而限于操劳当中,从而释放自己,真正拥有闲暇。在这样纯净的闲暇中,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真正地为自己的生命而生存,从而获得“高峰体验”……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仔细观察如今的社会,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撕得支离破碎,人们很少“主动”活着,更多的是“被动”活着。

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等强调实用性的价值观将人们的思想层层禁锢起来,让我们忘记自己与世界原本的游戏关系,压抑了人的天性,最终使得人性中的“童真”近乎泯灭。

面对这样的生活,不用像“愤青”那样试图摧毁它;也不用像“救世主”那样试图先破后立。而是要重新安排当下的生活,让它成为我们自己的精神庇护所。

它能够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它又是一种更重要的、更基本的生存方式,是一种人生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艺术的作用展现为艺术精神对人日常生活的塑造,对人精神的升华。

这是自我实现状态的一种巅峰感受,也是一种从容有度、安适自在的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宽快悦适”的生命喜乐。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