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7-22)

 经义工坊 2021-03-02

孔子一生虚心向他人学习,不仅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种待人处事的态度、难能可贵的精神、修身养性的行为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
行:走路。三人行,三个人一起走路。
必:必定,一定。
师:师法、效法。
善者:好的、优秀的方面。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师法的人。选择他善的方面而师从,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如果自己同样也有)就改正。”

孔子学无常师,凡人皆可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受到世人极力赞赏,更为后世广为传颂。

朱熹《四书集注》认为,“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三个人走在一起,一个是“我”,另外两个人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我”发现自己比不上善人,就向善人看齐,跟从善人学习。“我”看到恶人身上的毛病就反观自己,如果同样有这个毛病,就自觉改正。善人和恶人都是师从的对象。善者是榜样,值得效法;不善者是镜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这个角度看,一个人永远应该有向别人学习的地方,一个人也永远可以有被别人学习的地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而做到学而不厌。

现实生活中,却有人对“善者”和“不善者”持不良心态。见到“善者”,满心不服气,总认为又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就能成为或者被称为善者?见到“不善者”,满腹瞧不起,总认为自己比对方强多了,凭什么还要向比自己差的人学习?

“不善者”往往又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缺点多、优点少;另一种则是有害人之心、欺人之行。后一种则更不为世人所接受认可,更何谈向这种人学习?特别是自己曾经或者正在受到后一种“不善者”的阻碍、毁谤、陷害,“我”还能不能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正是普通人与圣人之间德性修养的本质差异所在。

《论语里仁》记载,“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即为“善”,“不贤”则为“不善”。圣人每当看到对方不贤、不善,都会自我反省,努力改恶向善。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在于其内心能够面对各种处境而不动摇,敢于直面考验,善于提升修为。

善恶皆为我师,是好学者应该具备的修为境界。日常生活中的待人处事,无论遇到善的还是恶的,如果能够由此获得启示,进步就将没有止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