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挽起袖子烙馅饼,从一棵树到万亩林

 书香园林读书会 2020-11-20

一些人想要改变世界,

而另一些人想要保护她。

2017年5月10日

本文记通州区西集镇林业站站长 夏桂淼

1985年,夏桂淼23岁,可谓血气方刚,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一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祖辈从事农业种植的父老乡亲的辛劳命运。

谁曾想,这一干就是三十年,从科员到科长,从科技站、农业服务中心到林业站,不管哪个岗位,哪个行业他都始终走在工作一线,花心思下力气,如今远近闻名的西集大樱桃,便是他任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时发展壮大的。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年的帅小伙变成了如今的帅老头,不变的是黑黑的脸庞透出的那股子坚毅与执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12年,50岁的夏桂淼,本已经可以找个轻松点的职位,让自己稍微缓缓神儿了,但是他再次挑起大梁,担任西集镇林业站站长,因为那一年,平原造林工程启动。

西集镇四年造林任务2.2279万亩,涉及40余个村,7000多户人家,时间节点安排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那哪是时间紧任务重啊,真可谓前路漫漫,凶险难测,说实话,心里一点底都没有”现在回忆起来,老夏依旧一脸凝重,黑黝黝的脸上没有丝毫笑容。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那就是命啊,你找他流转土地,那就是要挖他们的命根子啊!政策是好的,但是谁也没干过,没有任何的捷径可走经验可循,智能硬着头皮摸索着干。干好了行,干不好,这四万多口老百姓,一万多户人家的好日子就容易被我全毁了,到时候唾沫星子都能淹死我。”

老夏说从区里回单位的路上,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自己整个人是懵的,新部门、新政策、新任务,这三样摞起来压在胸口,沉重的有些快要窒息,这个一心为家乡父老谋福利,一辈子没认过怂的七尺中年汉子,这次有点挂劲了,因为责任太重大,与老百姓的生活太直接。

天上不会掉馅儿饼,等是等不来办法的,唯有挽起袖子从头干。

那是第一年,刚起步,深思熟虑后的老夏决定先从政策宣传情况摸底着手,组织部门几位老同志分别带队入村找相关村两委座谈。

几天下来,得到的回复是:“瞎扯淡,好好的地全种树,老百姓吃什么,四五十岁的人闲下来干什么去?不是自愿流转吗,您问问别的村去,我们村先不弄,往后放放吧。”

于是经过科室研究,最终采取的是老夏提出的一动员、一宣传、一培训、一座谈、一走访的“五个一”方法,逐层统一思想,逐户落实政策,一个多月,通过上下不断努力,村干部的思想通了,大部分百姓的工作做通了,只剩下个别的百姓家因为某些特殊原因对政策补贴的认识存在偏颇,不愿意流转土地。

但是这些地都在平原造林地块的中间位置,影响造林工程成方连片不说,将来树长起来,对这些地也有胁地效应。为此,老夏亲自带着科室人员对这些农户挨家走访,拒绝一次就缓口气再去第二次、第三次……。

“那段时间,那几户老乡家见到我们就跟见到苍蝇一样,不打但是躲着你,我们就早晨等到晚上,晚上等到半夜,后来实在躲不过,出门就骂,反正我这个年轻人是受不了,夏站依旧在那儿面不改色的跟人家套近乎,讲政策,分析利弊,我当时就觉得这还当过兵呢,一点儿脾气都没有,真丢人。后来他跟我说,这时候老百姓有些误解是正常的不能赌气,一家子就指着这点儿地呢,容不得半点闪失,你得理解他们,况且这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为了以后工作好开展,咱们必须把工作做实了。”已经调去区林业局的小王这样讲述他们的工作状态。

最后一家是侯各庄村的唐大爷家,他的地在地块正中间一个长条,收不回来的话林地不能成块,老人种地也不方便,但是老人家种了一辈子地,跟土地有很深的感情,也只有土地能够给他安全感,死活不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谁也说不通。

夏桂淼前后一共去了6次,最早的时候早晨六点,最晚的时候到晚上九点,一共被否了七套方案,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他的苦口婆心,老人最终被他的前程感动,被他的专业说服,认可了第6次的第八套方案。

至此2012年的土地流转工作全部按期完成。收完地那天,老夏回家什么都没干,蒙头就睡,踏踏实实的睡了整整14个小时。

腰,是老夏最大的痛。

2011年,曾经因为脊柱脱落在医院住了两周院。2012年,因为生活极度不规律,工作严重超负荷,腰病再次复发,医生要求必须静养,并做出了可能引起瘫痪的警告。轻伤不下火线,军人出身的夏桂淼倔强得令人心疼。

在造林关键期,作为主要负责人,他不顾众人劝阻,时刻不离开战场。为了确保造林质量,更是常驻办公室,全程参与设计、施工、验收,有时候腰实在疼的受不了了,就吃点止疼药,或者斜倚在座位上将就着。

可以说平原造林的每一张设计图他都亲自审过,每一处施工现场他都走过,每一次验收他都亲自盯着。同事笑称他手指衡量设计图,脚步丈量施工地,眼睛盯着小树苗,心里装着造林账。

2012年工作的开门红使得平原造林工作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中得到了良好的回应,更为之后的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面3年的造林工作推进中,不管是干部还是老百姓,只要老夏和林业站的同志上门,对工作都很支持,因为大家说这些人不等不靠,是真正干事儿的干部。

但是老夏并没有满足现状按部就班,带着科室人员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各项长效机制,从前期的土地流转手续、中期的规划施工、后期的管护及档案整理,各项工作走在了平原造林工作的前列。

浩大的造林工程告别一个段落,夏桂淼同志不忘初心,时刻将流转土地农民的生活牵挂在心头。

为了提高大家的收益,让广大百姓对平原造林这样工程有正确的认识并提升信心,夏桂淼多次与管护公司交涉,最终协商林木管护单位用人比例不得低于流转土地农民数量的85%;为确保林业管护专业水准不降低,又与社保、管护公司约定年人均培训次数不得低于3次。

围绕林下经济“一带三区”发展规划,有逐步构建了绿色规划、绿色产业、绿色就业、绿色营销四大绿色体系,围绕林菜、林花、林粮、林苗等示范种植模式,共推广林下经济2450亩,占平原造林总面积的10.7%。其中林粮种植2050亩,林苗种植200亩,林花种植100亩、林菜种植100亩,平均每亩收益达到500元,林下经济的种植积极的带动了本镇农户的就业,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目前,西集镇22279亩林地全部实行专业管护,正在进行景观提升,为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了一片难得的完整的新绿。

“我们现在森林覆盖率44%,沿堤的覆盖率能达到70%多,这在平原地区应该是很高的了,老百姓都受益”——老夏每次都是这么自豪的跟别人介绍他们的战果.

因为延误治疗,老夏的腰经常疼,也不敢快步走路,严重的时候他甚至要一瘸一拐的走路,但是看着自己和同事们创造的这一切,他总是十分欣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