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付丽赏花 | 宋辽时期的菊花酒和鹿舌酱

 书香园林读书会 2020-11-20

市花市树30周年系列文章(十一)

漫谈北京菊花历史

            ——宋辽时期的菊花酒和鹿舌酱

作者:付  丽

主播:晓  丽

编辑:付  丽

北京,一座三千年的古都。它见证过六朝的帝国兴衰,拥有着全国最多的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它吸引着无数墨客骚人相聚于此,留下数不清的诗文和美谈;它拥有着丰富的地貌和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植物及花卉资源极其丰富。

那么菊花是如何在繁花之城中独树一帜,戴上“北京市花”的桂冠呢?从本期起,让我们开始漫谈北京的菊花历史,领略姊妹市花之秋花——“菊花”的风采。

遍查文献,我们发现,北京地区有关菊花的记载始于宋辽时期。

自宋代起,菊花栽培空前发展,赏菊之习蔚然成风。每到重阳节,从宫廷到民间,人人都要到集市上去买些菊花,在家中赏玩;还要饮菊花酒,吃菊花饼,点菊花灯;人人头戴菊花,吟咏菊花,重阳节里满满都是菊花。

        这一天,宋朝的都城——开封更是处处菊花:酒店都要用菊花装饰起来,做菊花门、菊花窗。宫廷里的菊花更是不计其数,有记载说:”于庆瑞殿,分列黄菊,灿然眩眼”,“点菊灯略如元夕”,可见宋朝菊花之盛。

       这时的北京,还叫幽州,早已被后晋高祖石敬瑭将其与其他15洲作为“燕云十六州”,献给了契丹。

        而后的几百年间,汉、契丹、女真、蒙古各民族在北京这块土地上,势力此消彼长,尽管战火不断,但各民族的文化却在相互融合。

若论政治、军事,汉人在这段时期的总趋势是节节败退的;而若论文化,汉人的文化却在层层推进,成为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主导力量,深刻地影响着其他民族。

就在这个时候,原本流行在那个风流儒雅的宋朝的赏菊习俗,也开始渗透到了北京,并且被契丹、女真、蒙古这些民族接受和推崇起来。

宋朝汉人重阳节赏菊的风俗,自然会在北京的汉人中流传。又由于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融,辽国的契丹人也接受了这一习俗。但是,契丹本是游牧民族,所以,原本盛行在中原地区的重阳节,在北京过的也别有一番风味。

在《燕北杂记》中记载,按辽国的习俗,九月九日重阳节那一天,要“打围”,就是集体狩猎,比赛射杀老虎,输了的人就要为今天的重阳宴埋单了。

重阳宴要设在高处,搭起帐篷。重阳节这样秋高气爽的天气,幕天席地,把酒临欢,确是性格豪迈的北方人的一大乐事。重阳宴上,和宋人一样,大家也喝起菊花酒,以应佳节。

不过吃的东西就太有契丹游牧民族的特点了,他们要吃生切兔肝和酱拌鹿舌。这让我们现代人听起来都有些咋舌。当然更是与中原文人赏菊作诗的风雅相悖。

不过,文化的发展就是如此,北京的文化更是包容、融合发展的结晶。一方面,宋人对菊花的喜爱、栽培和应用,在北京地区的汉人中间一脉传承地流传了下去;另一方面,契丹,包括后面而来的女真、蒙古民族接受了这一习俗,并对它进行了改造,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而这种新的习俗反过来又影响到汉族人民。

就这样反复交融,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重阳节和菊花文化。彭蕴章《幽州土风》中记载,重阳节那日,街头会有卖节日吃食的,吆喝着“菊花酒,鹿舌酱,九日登高卓阜帐”,显然饮菊花酒、吃鹿舌酱已经成为幽州一带的重阳节的风俗。

此外,还要再多提一句,契丹人最初应该是把菊花作为酿酒的原料,而不是观赏。

《辽史》中多次提到了重阳节宫廷中赏赐菊花酒的场景:“统和三年重九,骆驼山登高,赐群臣菊花酒。四年,重九登高,于高水南阜祭天,赐从臣命妇菊花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