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年视角 | 潘美何以成了潘仁美

 书香园林读书会 2020-11-20
青年视角

全球视野,中国情怀

本期推荐:

潘美何以成了潘仁美

作者:李宝春

主播:王    斐

编辑:郡    主

说到潘美,大家可能不知,但提到“潘仁美”的大名,想必大家一定咬牙切齿。可历史是这样的么?

配享北宋皇帝的功臣有两位,一位是曹彬,一位是潘美。而因明朝一本《杨家府演义》,在歌颂杨业一门忠烈的同时, 却把潘仁美写成了一个大奸大佞。

潘美是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的原型,故事中的潘仁美是个大奸臣,甚至于在开封城还衍生出潘杨二湖,一浊一清,仿佛这段历史已是铁板钉钉,无可置疑了。

而历史上的潘美却是一个大忠臣,只可叹,这样一位与辽国军队作战的宋军主帅,却在一些戏曲小说中是以反派角色出现的,实在是千古奇冤。那么,潘仁美与杨业之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关于杨业的死,民间传说是潘仁美借刀杀人,从历史上看这种可能性不大。《宋史》称,他的死,缺乏作战经验却大权在握的监军王侁应负主要责任。

雍熙三年,辽军以十余万兵力大举入侵北宋,宋兵分东西两路迎击敌人。东路由名将曹彬统帅,西路以潘美为主、杨业为副,又以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护军。宋军与辽兵接战于朔州,其时辽兵势大,不可硬攻,但护军王侁邀功心切,主张强取。他命令副帅杨业进军,杨业以为不可。

王侁说道:“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还说:“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王侁显然对杨业存有蔑视之心,而他敢于这样蔑视杨业,嘲弄杨业也是有来由的。杨业原是辽国盟邦北汉刘氏政权的大将,曾经受到北汉皇帝刘崇的宠信,赐姓刘,归降大宋后才恢复原来的姓名。像杨业之类由敌方阵营归降过来的将领,在当时很是受到嫡系的排挤及蔑视。

在这种情况下,杨业只能服从。他知道此番出征如蹈死地,将行,对潘美等人流泪而曰:“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

杨业与王侁、潘美约定,请他们在陈家谷口安置伏兵接应。王侁等在陈家谷口设置了伏兵,但一直到中午也没见到杨业,以为他取胜继续追击去了,《宋史》中说:“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过了一会,前方探子来报,说是杨业被辽军打败,便带兵撤离。潘美虽加阻止,但态度不够坚决。

业力战,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其实此时杨业与辽军鏖战,自午至暮,部众已伤亡大半,原以为有人接应,谁知到了陈家谷口却空无一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最后力尽被俘,其子延玉阵亡。杨业被俘后叹息说:“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辽国将帅都劝杨业投降,被杨业拒绝,绝食三日而亡,死得壮烈。

当然,潘美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责任就在于他身为统帅,未能有力节制王侁的轻敌妄动。但要把责任全部都归于潘美,这也与事实不符。这是因为王侁具有特殊的身份,他是随军护军,负有直接对皇帝提供军情的特权,而不是统帅的下属,潘美对他只能尊重,这也是导致潘美指挥失误的重要原因。

再从潘美和杨业二人的身份和关系看,似乎也难说他们之间有什么个人恩冤。潘美是开国元勋,是赵宋王朝建立一代基业的最基本骨干。这样的人物,要说对他宋王室怀有逆志,于大敌当前,自毁长城,陷害自己属下的大将,那是难以想象的。可为什么潘美成了“潘仁美”?

宋军回朝后,杨业之妻畲太君与儿子杨延昭难抑悲愤,将王侁、潘美以陷害忠良之罪名告下御状,宋太宗准状,下旨治罪,将王侁、刘文裕罢官。但赵光义对潘美公然偏袒,仅仅予以贬官三级的处分,而且第二年就官复原职,这样的处分明显不公。当时朝廷上下,对此议论纷纷,民间舆论更没有放过潘美,在以后民间流传的小说和戏剧中,潘美的故事越编越多,潘美被描写成为一个无德无能、阴险无耻的小人,名字不知何故被改成潘仁美。

总之,潘美并不是《杨家府演义》中那副嘴脸,他的功劳比杨业要大得多,他的名字也因此而彪炳史册。现如今知道潘大将军攻城野战之功的人为数不多,而咬定他是北宋第一号大奸臣的人却比比皆是,不知潘大将军蒙受的奇耻大辱,在法制健全的今天还要持续多久,被丑化了的“潘仁美”,原本只是古人的一个“戏说”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