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果小辑|苹果--老少皆宜四季鲜

 书香园林读书会 2020-11-20

组稿:付占芳、张瑞

改编:张    瑞

主播:张    瑞

编辑:春    晓

         



苹果是咱们北京地区成熟最晚的果树了,这几年应了观光采摘的需求,现在,有的苹果园还挂着红彤彤的苹果呢!


印象中,苹果是最常见,也是最常吃的水果,熟悉、亲切的就象邻家女孩,久而久之,对其样貌反而浑不在意了。待到穿行于苹果园繁茂的树丛间,看秋日的阳光透过枝叶斜射下来,映照出点点酡红时,方觉得有一种雍容华贵的美直逼过来;轻轻摘下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托在手里,无需入口,那股清香就足以令人陶醉了。


苹果是我国主要栽培树种之一,与桃、梨、葡萄并称北方四大鲜果。在北方落叶果树中,苹果面积和产量都居首位。到目前,中国苹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


苹果为蔷薇科苹果属植物。我国所产苹果主要分两类,一是起源于我国的小苹果类,如沙果、槟子、海棠等;二是大苹果类,习贯所称的苹果。前者栽培历史久远,但呈缩减之势,目前各地种植量很少,后者栽培历史短,但发展迅猛,已占绝对优势。


北京栽培小苹果的历史最早记载在明代公元1603年的《群芳谱》中,“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说明当时北京出产的小苹果已十分有名。历史上,小苹果曾是供应北京市场的主要果品。后来,随着大苹果的发展,小苹果的栽培面积日渐减少。但这些古老品种形态各异,独具特色,在倡导“创造唯一性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今天,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为大苹果的补充,直至今日,北京山区仍有少量小苹果种植。


北京最早引进栽培大苹果是在20世纪初。清光绪三十二年也就是1906年,慈禧太后恩准清政府农工商部,在今天的北京动物园(原三贝子花园),建立中国第一个官办的“京师农事试验场”,从欧美引进栽培了柳玉、国光、翠玉、红绞四个苹果品种。据史料记载,长势良好,结出了果实,龙颜大悦。中国也终于有了一个像样的现代果园,开了引进栽培国外优良品种的先河,为北京的果树产业留下一份宝贵遗产。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仅有21个果园种植大苹果,总面积不到500亩,年产量只有2万多斤。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北京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目前,全市苹果面积15万亩,过万亩的有密云、延庆、昌平、顺义、怀柔。正常年份苹果产量9000余万公斤,收入近六亿元。


北京苹果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

1、果园建设标准化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在南口农场、西山农场、卢沟桥农场、 十三陵农场、双桥农场等建立了一批国管苹果园,各区县创建了一大批集体经营的苹果园,到1963年,北京地区苹果园总面积达到4.7万多亩,是1949年的近100倍,拉开了北京苹果规范化管理的序幕。


1983年,北京市林业局根据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经过试验,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立“标准化果园”的6条标准,即果园建设正规化、品种优良化、设施现代化、管理企业化、技术规范化、果品高产优质化。北京先后建起了一大批高标准果园,取得了显著效益。1991年,林业部将北京的这一经验向全国推广。

2、品种优良化阶段。北京在发展苹果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追踪国内外的新品种,不断通过引种和选育实现品种的更新换代。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北京栽植的苹果主要有红星、金冠、国光、伏花皮、倭锦、红玉、青香、祝光、赤阳等。

红国光

70年代是北京苹果引种和选育最活跃的时期之一。新引进的品种有迎秋、伏锦、伏红、长金冠、红星1192、红星1198、胜利、葵花、国庆等和少量的富士。同时,市林业局和市农林科学院林果研究所发动各区县和国营农场广泛开展果树芽变选种工作,选育出了红星112、红星811、红国光、延短1号、延短2号等品种。原有品种中,倭锦、红玉、祝光、青香蕉、赤阳则不再发展。

红玉

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品质极佳的着色系富士,俗称红富士的引人,北京加大了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苹果品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长富2号、秋富1号、工藤富士等红富士苹果成为首选品种,栽培面积迅速扩大。本地所产红富士苹果已成为供应首都市场的主流品种,而国光、金冠、红星等老品种,虽仍有较大的栽培面积和产量,但基本上已不再发展。在此阶段,北京还引种了其他一些品种,有王林、乔纳金、新乔纳金、皇家嘎拉、陆奥、津轻、桑沙、世界一、红王将、千秋、红月、北上、义旺新红星、玫瑰红、新红星、首红、顶红、纽红、金矮生等,其中新红星、王林、新乔纳金发展面积较大,其他品种目前尚限于小面积栽培。

工藤富士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一些“老、杂、劣”的果树品种逐渐被淘汰,北京主要发展的苹果品种为工藤富士、长富2号、新乔纳金、王林、皇家嘎拉、首红、红王将、陆奥、桑沙等优良品种。


3、修剪技术不断普及提高阶段。修剪技术是苹果树综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上世纪70年代起,北京市及各区县林业局加强了这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培训,并摸索出适合本地特点的“基部三主枝小冠半圆形”、“纺锤形”等树形,促进了苹果树早结果,早丰产。


    4、栽培方式不断变革阶段。1949年以前,北京苹果以稀植为主,多为8×8米株行距;50 -60年代,以7×7米、6×6米的株行距为主; 70 -80年代,由于短枝型品种的引入,建立了一批矮化密植果园,以2×3米、2.5×4米的株行距为主,同时,新建果园普遍实行乔化密植,株行距一般为3×5米;90年代至今,由于SH系矮化砧的引进成功,新建的矮化密植果园基本上是2.5×4米和2×3米的株行距。

5、推广综合配套管理技术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逐步推广苹果树的综合配套管理,包括土壤改良、增施优质有机肥;合理修剪;人工授粉、疏花疏果和果实套袋、转果、摘叶、铺反光膜及适时采收;推广多种形式的果园节水灌溉、病虫害生物防治、果园生草等技术,明显提高了苹果的产量和质量,确保了苹果的安全性。优良品种加上正确合理的栽培技术,做到了良种配良法,才真正把红富士苹果种红了。


6、加强宣传,一产变三产,引导观光农业的转向升级,满足市民郊游采摘需求的阶段。直接为北京市民提供漂亮安全美味的苹果。


这期间,昌平区一马当先,一花独秀。在引种红富士苹果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出了“昌平苹果”品牌,享誉海内外。凡是到过昌平,亲眼看过,亲口尝过红富士的人,无不惊喜和赞叹,没想到京郊还有这么好吃的苹果。


2010年11月12日和2011年11月30日,由农业部苹果专家体系牵头组织,对全国56个苹果主产县 生产的富士苹果品鉴活动中,“昌平富士”综合品质两次都名列前茅,为北京赢得了荣誉。昌平的苹果采摘节已经连续举办的15届,每到金秋十月,都会再现“又是一年苹果红,累累硕果醉京城”的美景。


苹果的味道香甜,松脆爽口,老少皆宜;在鲜果中,属于价格较低,较耐贮藏的一种,因此上至礼仪庆典、下至百姓家中都四季不断。除鲜食外,用苹果加工的果酱、果汁、果酒、果干、蜜饯、罐头等都是美味。


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苹果含有的多种营养物质对人的身体还有很好的保建作用。苹果的药用在唐代就有记载,具有益心气,和脾胃等功效。现代药学研究发现,苹果中含有抗氧化剂,可阻止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作用,所以每天吃1-2个苹果,能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胃肠疾病,贫血和中风的发生,苹果中还富含利于儿童生长的锌,对增强儿童记忆力有特殊功效。


日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官网采摘推荐专栏已发布了全市104个30亩以上通过无公害认证或有机认证的苹果采摘园信息,供广大市民朋友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