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心抗疫|“战疫”人物

 书香园林读书会 2020-11-20

“疫”线保障 执着坚守

--大东流苗圃刘天军的“战疫”故事

作者:李香 大东流苗圃

编辑:魏琦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以往正常的生活。众志成城,全民抗疫。抗击疫情的重要防护措施即为减少外出,做好隔离。时值春节假期,部分离京回家探亲的干部职工滞留京外或处在居家隔离期。关键时刻,苗圃后勤服务科发动起本科室未离京人员的力量,勇敢承担起全苗圃的防疫防控工作。他们利用有限的人力、克服物资紧缺等困难,始终把苗圃的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筑牢第一道抗疫防线。后勤科技支部一名55岁的老党员—刘天军,主动请缨走到防控一线,苗圃大门口的值勤防守成为他的日常工作,连续奋战75天,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大东流苗圃及家属院百余人的健康安全。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阖家团圆的春节假期,他积极响应苗圃的号召,放弃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身先士卒、起早贪黑,原本是维修工的他一下子身兼数职,成为了苗圃大门口的“守护神”、家属院的“防疫使者”、单位与社区的“联防员”。没有固定时间,只有固定地点。一张小桌子,一个冷板凳,一本登记簿,一个测温仪,一瓶消毒液,成为他的“亲密搭档”,也是他一天的日常。每次经过大门口,总能看到小桌旁一个黝黑又敦实的身影,他就是我们苗圃的最美逆行者。

      二月的北京春寒料峭,我们大部分人都居家隔离时,他不舍地放下总是粘着他的小孙子,开启早8点晚6点工作模式。一个个寒风瑟瑟的早晨,身穿军绿色棉大衣的他已经守候在大门口,不管是车辆还是行人进入,他都伸出一只粗糙的手,持着红外测温仪为入内的每一个人量体温,认真地报着数36.2、36.4…,有时读不出数,他会不厌其烦地来回测,“换一只胳膊试试”,直到他看到放心的数据,才会“放行”。对于他不认识的来访人员,严格执行登记制度,在递给你签字笔时,温和地提醒道“笔已经喷过消毒液了,放心用。”桌子上那本皱褶的登记簿上一行一行密密麻麻的字迹,就是他的一本值守日记。

      三月的北京乍暖还寒。随着外地务工人员的陆续返京,他又肩负起联络员的任务,阵地有所扩大,每天骑着电动车来回穿梭于苗圃大门口和大东流社区间。每天只要有人员返京,我们就把返京人员信息报给他,不管是二三十人还是二到三人,他都逐一核对信息、查看个人资料是否完整,身体虽有不便但没有厌烦没有推托,始终将返京人员情况及时报送到属地居委会和派出所,截止目前累计报送139人。此外,苗圃与小汤山镇政府共同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他作为联防员,保证24小时内随叫随到,配合好属地防疫工作。就这样,日复一日,2020年的春天他始终在战疫的路上,或许是连续 “作战”,超负荷运转,本有旧疾的他在三月二十五日痛风病复发,脚肿行走不便,这些都没有让他退却,他咬着牙忍受着身体的疼痛,默默地坚守在大门口,继续量体温、登记、消毒等一系列工作。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都没有向领导提及自己旧病复发,能否换人等问题。没有牢骚怨言,只有勤勤恳恳;没有豪言壮语,唯有身体力行,这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发出的熠熠光辉。

      四月的北京春意盎然,他无暇踏青觅春,继续坚守在大门口的小桌旁。因进入苗木出圃季,进入车辆增多, “刘哥,明早5点半有车进圃装苗,您能早点到大门口吗?”应声道“没问题”。忙碌的早晨过后,他时而穿行在旁边的家属院。2月初每日对家属院居住人员上门测体温登记,由于大部分都是退休老职工,不会使用网络媒体、微信等报体温,他继续排查院里居住的23户人家情况,第一排6家人,16口人;第二排5家人,12口人;第三排…他都烂熟于心。工作不间断,身体不休息,一直持续到现在,大门口累计测温登记3765人次、家属区累计测温登记636人次,有力确保了苗圃场区和家属院的安全,做到零感染。

      低调务实是苗圃人对他的评价,你问他:“什么样的信念能让您日复一日的坚守75天,750个小时呢”他低头看着自己胸前的党徽质朴地说道:“跟冲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比起来,这算不了什么,我仅仅是守在自己的家门口,而且没在疫区,感染风险还是很低的。每天看到听到疫情前线的感人报道,都增添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决心,参与疫情抗击,我骄傲。疫情不胜,我不撤。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既是我们的老大哥,又是我们的好榜样,每天他端坐在大门口的小桌旁已成为苗圃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次看到他,都觉得安心、放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