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ravet综合征670例患儿预后随访研究

 baby诺安 2020-11-20

Dravet综合征(DS)为婴儿期起病的难治性癫痫综合征,多数患儿预后不良,发作难以控制,到成年期常仍有发作,多数患儿智力发育中重度落后,且病死率高,文献报道病死率为10.1%~15.0%[1-2]。随年龄增长,多数DS患儿发作的热敏感性降低,发作次数有减少趋势。本研究对670例DS患儿进行长期随访,对发作控制1年以上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死亡患儿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提高儿科临床医师及患儿家长对本病预后的认识,指导其对患儿进行长期管理。

     670例DS患儿中,失访62例(9.3%)。670例DS患儿中,SCN1A突变阳性者556例(83.0%)。分析501例患儿父母SCN1A基因突变,证实患儿为新生突变451例(90.0%),遗传性突变50例(10.0%)。PCDH19突变者6例,GABRA1杂合突变3例,GABRG2杂合突变2例,GABRB2杂合突变2例,TBC1D24复合杂合突变2例,ALDH7A1复合杂合突变2例,SCN2A杂合突变1例。
2.1 相对良好组患儿的临床特点与相关因素分析 670例DS患儿中,随访608例(90.7%)。其中男336例,女272例,随访中位年龄8岁5个月。其中161例(161/608例,26.5%)患儿发作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发作减少中位年龄为5岁(4~15岁)。79例通过调整抗癫痫药物(AEDs),仅在发热情况下出现发作。82例发作曾控制1年以上(82/608例,13.5%),其中发作控制2年以上者34例,3年以上者15例,4年以上者4例,5年以上者2例(该2例患儿均已减停AEDs)。82例发作曾控制1年以上的患儿中,38例之后再次出现发作(38/82例,46.3%),再次出现发作的年龄为3岁3个月~15岁(中位年龄7岁)。诱发因素为发热者34例,漏服药物者2例,无明确发作诱因者2例。其中24例患儿目前1年发作1~3次(多因发热诱发),7例1年发作4~10次,7例1个月发作1~2次。
        发作曾控制1年以上的82例患儿中,男46例,女36例;SCN1A突变阳性者57例(69.1%),阴性者25例(30.9%)。SCN1A突变阳性57例中,错义突变35例(61.4%),截断突变15例(26.3%,包括无义突变9例,移码突变6例),剪切位点突变4例(7.0%),片段缺失3例(5.3%);遗传性突变13例(22.8%),新生突变44例(77.2%)。SCN1A突变阴性的25例患儿中,GABRB2突变者2例,GABRA1突变者2例,ALDH7A1复合杂合突变者2例,GABRG2突变者1例,PCDH19突变者1例。末次随访年龄2岁9个月~17岁(中位随访年龄9岁2个月);发作开始减少的年龄为4~10岁(平均发作减少年龄5.6岁);起病年龄3~11个月(平均起病年龄6个月),病程中曾出现肌阵挛发作者43例,出现不典型失神者22例。出现SE≥3次者57例(69.5%)。2药联用44例,3药联用35例,4药联用3例。其中以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21例)最为常见,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联合托吡酯者15例、丙戊酸钠联合托吡酯14例。34例加用托吡酯有效,15例加用丙戊酸钠治疗有效,12例加用氯硝西泮治疗后发作减少,10例生酮饮食治疗有效,9例加用左乙拉西坦后发作减少,2例加用唑尼沙胺后发作控制(图1)。

        进一步分析DS患儿发作控制相对良好的相关因素(表1),发现携带SCN1A错义突变者、遗传性突变者、年龄相对较大者发作控制相对较好(均P<0.05)。其发作控制情况与起病年龄,既往SE次数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

2.2 死亡病例原因分析 随访608例DS患儿中,死亡25例(4.1%)。发生死亡的年龄为15个月~12岁,中位年龄为4岁。其中12例因病程中出现SE,发作时间长,出现急性脑病,并多器官衰竭死亡;7例为可能的癫痫猝死(SUDEP),其中2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有详细住院资料。此2例患儿均在全面强直阵挛发作(GTCS)1~2 min 后,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经及时抢救后恢复自主心率,自主呼吸未恢复,床旁脑电图提示持续低电压,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另有2例均于睡眠中发生,被监护人发现时已无生命体征,可见呕吐物,不除外呕吐后窒息所致,发生呕吐前是否出现抽搐发作情况不详。1例意外坠楼死亡。另3例具体死因不详。25例死亡患儿中,11例携带SCN1A错义突变,10例携带SCN1A截断突变(6例为无义突变,4例为移码突变),1例携带SCN1A剪切位点突变,1例携带SCN1A大片段缺失,2例未携带SCN1A基因变异。7例可能的SUDEP患儿中,2例携带SCN1A错义突变,2例携带SCN1A无义突变,1例携带SCN1A大片段缺失,2例未携带SCN1A基因变异。
2.3 其他随访结果 随访中家长诉患儿有多动表现321例(52.8%)。22例存在孤独症样表现,中位年龄9岁6个月(6~19岁),7例无自主性语言表达,4例有刻板动作和行为,其他表现为对话时无眼神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67例(11.0%)存在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睡时间长、易惊醒。3例患儿出现帕金森样症状,表现为持物手抖、震颤,紧张时加重,末次随访年龄分别为10岁、14岁和17岁。
        随访的DS患儿中,部分运动功能受累,其中355例(58.4%)存在共济失调。4例在发生SE后导致惊厥性脑损伤,恢复期遗留偏瘫。8例存在蹲伏步态,表现为膝关节屈曲内收,无法伸直,影响行走,出现蹲伏步态的中位年龄为10.5岁(6~23岁),均携带SCN1A突变,其中错义突变5例,无义突变2例,剪切位点突变1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