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某top70房企副总裁跳槽到碧桂园区域总,待遇翻了10倍许?!

 昵称72526320 2020-11-20

【艳姐说】

最近艳姐得到可靠消息,某top70房企副总裁跳槽到碧桂园担任区域总,乍一听上去像是降职了,可是碧桂园对于区域总的重视程度可以说超过其他的品牌房企,而且薪资方面更是火箭式蹿升,从某top70房企年薪税后200万许到了碧桂园成为区域总后,根据惯例业绩佳的区域总收入有望2000万许,这样算来待遇翻了10倍!

甚至之前有传闻说在2012年碧桂园推行“成就共享”计划的时候,某高管居然拿到了8000万的收入!

NO. 1|

青年才俊80后总裁受青睐

据传该高管,曾经担任x达集团副总裁分管营销,作为80后他才36岁。曾就任北京x联,2008年加盟x达,2010年进入集团营销部任营销总监,之后又来到了某TOP70房企担任副总裁。

艳姐得到可靠消息,目前该80后总裁加盟碧桂园,担任碧桂园区域总,看似是降级,实则收入有望翻了10倍之多,目测年薪已经超过千万了。而且关键是,他才36岁,是纯正的80后!

有数据统计TOP50房企营销总的年龄段分布情况:70后毋庸置疑是绝对主力,占比高达64%,另外60后占比17%,50后占比7%。然而80后们也不甘示弱,在“父辈”的天下脱颖而出,占据一席之地,占比10%。

除了他之外,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的集团营销管理中心总经理杨峰、旭辉集团的营销管理中心总经理周青等都是80后总裁的代表。

在地产圈逐渐年轻化的今天,80后已经逐渐走上地产圈舞台,但目前的地产圈主力还是75后,80后总裁估计是下一批主力了。艳姐盘点了一下地产圈的75后总裁:

很多人会抛来羡慕嫉妒恨的问题:凭什么呀?艳姐认为,年轻地产高管的上位,主要有以下3个能力:

1、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抗压能力

其实很多房企都有比较残酷的淘汰制,干得好就留下,干不好就走人,对于75后、80后这些高管来说,就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和较强的抗压能力。比如万达换帅,就是最好的例子。能在万达干上三年的高管,基本都是大神级的人物。

2、强悍的执行力

强悍的执行力可以说是核心中的核心,典型代表就是万科,万科的执行力首先来自于高层对执行的态度:在进行流程讨论过程中,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几乎每次都亲自参加并亲自对流程和文件进行确认,各部门经理对每个相关的流程需要亲自讲解和说明。

3、强大的管理能力+专业能力

这一点就不必多说了,可以说是任何企业高管必备的能力,对于结构和分工复杂的开发商来说,高管必须要用老板思维来管理企业,用工匠思维来打造企业。

NO. 2|

碧桂园“撩”人杀手锏:待遇上不封顶?!

碧桂园对于人才的挖掘不遗余力,尤其是对于高学历人才的青睐。

2013年,碧桂园拟就一个“全球30%硕士、70%博士”的新招聘计划,后来又启动“未来领袖计划”,在全球广招名校博士,碧桂园给这些人才以高薪和高职业前景承诺,其力度与广度,为中国地产行业所罕见。

最近两年,博士生开始进入碧桂园的区域总裁队伍。比如碧桂园澳洲区域总裁胡国韬,就是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毕业的博士,加入碧桂园不足3年。曾在世界银行工作的森林城市首席战略官于润泽博士,加入碧桂园也不过两年多。碧桂园内部目标是,到2017年要培养超过100名博士成为项目总经理、区域总或更高级别的管理者。

同时,碧桂园一直致力于内部培养区域总裁但培养速度赶不上发展速度,因此碧桂园的区域总裁有不少从外部空降。这些职业经理人往往有优秀的业绩历史,一旦被赋予封疆大吏的权责利,往往能在一个表现平淡的区域市场,重新开辟一片天地。

艳姐从知情人士得知,碧桂园平台大,在区域平台方面,江苏区域2016年380亿,沪苏区域310亿挺多不少。大区域很多,都是200多亿。在待遇方面,区域公司营销负责人,比如江苏区域营销负责人,个人待遇去年应该拿到2000万以上。

NO. 3|

碧桂园!赢在激励够狠:跟投、利润分享

碧桂园之所以能够吸引这么多优秀的人才,除了它自身强大的平台外,还跟它的跟投、利润分享制度相关。

碧桂园分别在2012年和2014年推出了“成就共享”与“同心共享”人才激励机制。后者是前者的升级版,是通过让碧桂园员工入股项目,跟投获益,通过超额利润分红,让所有人更关注为企业创造价值。

这个合伙人制度是杨国强一手主推,旨在让每一个合作者投入更大的工作积极性,以合伙人方式与项目更紧密联结,从而获得更大的回报。这是杨国强用来将外部优秀职业经理人与碧桂园绑定的利益绳索。

根据相关机构研究,六家研究标杆房企中,碧桂园的跟投比例最高,达到项目公司股份的15%2016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碧桂园共有319个项目引入合伙人制度,采取了项目跟投。碧桂园跟投年化自有资金收益率约为65%

跟投限额范围

当然,还有一则在地产界流传的趣闻:

2012年,碧桂园推行“成就共享”制度。有传闻年末,有人发现自己竟拿到了8000万元的收入,便去询问杨国强,是否给自己多打了一个零。杨告诉他这是根据他的业绩和分红所得。据说,这件事在公司内部刺激了很多人,大家发现原来激励并非只是空头支票。

地产人言   言尽地产人与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