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老味道】悠悠饼香香几许/春雨沐青

 运河儿女 2020-11-21

文/春雨沐青

老家老味道(5)·悠悠饼香香几许

说到饼,便想起一个古老的笑话:某妻要离家多日,因丈夫极懒,就做了个特大面饼,中间挖洞,套在他头上。回来一看,懒夫还是饿死了。原来,靠嘴边的饼被咬去,其余的一点没动。笑话之余,也知道了,古代人早就把饼当方便食品。明朝戚家军就经常串起有孔的饼当干粮,跟倭寇作战,嘉靖还特赐名继光饼”,老百姓简称为“光饼”,一直流传下来。黄桥烧饼帮新四军打了大胜仗,更是广为人知。

据说烧饼是班超从西域带来。《续汉书》记载:“灵帝好胡饼”,胡饼就是烧饼。中原发明其他饼就太早了。有人考证,可能在三皇五帝时已经吃饼,可见历史之悠久。古人笔记说:唐御食,红绫饼餤为上。光化中,放进士裴格、卢延逊等二十八人宴于曲江,敕太官赐饼餤,止二十八枚而已。”可见饼也有贵族,皇帝自己喜欢,特以红绫衬托,还用它招待新进士。

饼不仅方便,做好了就是美食。江淮人在这上头可没少作文章。

以家乡柳堡为例,我吃过的不少于21种,如,通常由饭店、摊点出售的有:黄烧饼、火烧菱(方言读nián)仔、金刚脐、韭菜合仔、月饼(有馅心应属混合型)、大饼(又称锅盖饼);家庭制作有麦面类:发面饼、摊煎饼、胡萝卜饼、水糊饼;糯米粉类:黏饼、黏糍粑、南瓜饼、藕饼、慈姑饼;籼米粉类:糟饼(已专文记叙)、黏饭饼(碎米面制作,何平先生《耐饥抵饿的水锅饼》一文有介绍)、芽稻饼;杂粮粉类:玉米饼、高粱饼、小米饼等。

黄烧饼加酥成为插酥烧饼,据说是扬州地区的杰作,将专文一叙。

火烧菱仔其实就是变相的普通烧饼,只是变成菱形而已。它颇能自夸:本饼行不更名,坐不改形,保持本色。

金刚脐,因其外形像泥塑金刚之肚脐而得名”(网络语),也叫京江脐,“江”读古音[gāng]。原产地可能是镇江。也许产于六朝或明初,当南京是京城的时代。京江,表示京城和镇江或扬子江一带。或许产于镇江京口,叫京江脐则顺理成章。金刚脐有六角是一成不变的。小时候听见大人批评装腔作势、自以为是、趾高气扬的人,就用这个歇后语:五分钱买个金刚脐仔——六角铮铮的。

有几种罕见的饼,知道的人不多了。
水糊子饼,有人恐怕还没听说过。那是三年困难时期青黄不接的日子流行的食品,原料是6到8分熟的青小麦颗粒,加水磨成稠浆,加点盐下锅,烙熟即食。现在人也许不屑一顾。但它带着麦子的青春气息,别有一派清香,况且是全麦食品,今天想品尝还难呢。

芽稻饼是春天播种后剩下的芽稻,脱去稻壳,留下带芽的大米,磨成米粉烙出的米饼。能吃到它也算口福不浅。芽稻种难得剩余,好几年才能碰上一回。其特色是甜而不腻,有大米精华外露的滋味,成分绝不仅仅是淀粉,定然含有稻谷生命的种种要素。嫩芽刚刚悄悄地崭露头角,本不是给人品尝的,吃它有违天道。从这一角度说,口福就是口孽了。当年也是不得已。前几年,记不清在何地了,我尝到一次,说是专捂的芽稻做的饼,那滋味实在不敢恭维。

杂粮饼中,我觉得最香的是小米饼。小米在柳堡叫谷(方言读g/ɔ/)仔,60年代初老家有过种植。但当年吃的小米饼是原米所烙,吃下去不消化。

旧时,人出生有汤饼会迎接,去世由打狗饼伴行,真是一生不离饼饵香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