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林斯潘传》| 李翔解读

 wsgmail 2020-11-21

关于作者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保罗·沃尔克国际经济高级研究员,《金融时报》前编辑,曾两度获得美国新闻领域最高荣誉普利策奖,著有《富可敌国》《世界银行家》等。

关于本书

本书是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的传记。格林斯潘的经历具有传奇色彩,他在世的时候就遭到了名声的大反转,从经济繁荣的缔造者变成了经济危机的祸首。作者用时5年,深入了解格林斯潘的成长过程,还原了格林斯潘做出重大决策的主客观环境,并为这样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做了盖棺论定。

核心内容

一、格林斯潘的成长过程是什么样的?

二、格林斯潘作为央行行长,面对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他是怎么处理的?

三、作者对格林斯潘的盖棺论定是什么?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解读的这本书叫《格林斯潘传》。

这本书,传主有名,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具体是做什么的,但也会听说过他。艾伦·格林斯潘,应该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央行行长。当然,在美国,这个职务叫美联储主席。下面我提到美联储和央行,指的是同一个意思。格林斯潘曾被称为是全世界最有权力的人。因为他的决定,能够影响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美国媒体曾经开玩笑:谁当总统无所谓,只要格林斯潘还做美联储主席就行。

作者也是名家。这本书的作者名叫塞巴斯蒂安·马拉比。他曾在《经济学人》《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这样的大媒体工作很多年。马拉比专长于经济和金融报道。他的书,写对冲基金巨头的《富可敌国》,以及这本《格林斯潘传》,都很受好评。《格林斯潘传》还被《金融时报》评选为年度图书。

其实在此之前,关于格林斯潘的传记已经很多。格林斯潘自己也出版过自传。但是,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通过第一手的材料,来对一个当代重要人物,做一个盖棺论定式陈述。这个人物,在他仍然在世的时候,就遭遇了名声的大反转,从经济繁荣的缔造者,变成了经济危机的祸首。

这本书也很不好写。给格林斯潘写传记其实很危险。因为他是个太容易被脸谱化的人物。如果你顺着大家对他的已有认知去写,那你只是讨好了公众情绪。如果你想另辟蹊径写出一点新的东西来,那你可能会被当作一个权贵人物的辩护者。

更何况,除了脸谱化的人物形象之外,格林斯潘本人,一直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多年的职业身份要求,让他学会了说话含糊其辞。而且,能够在权力中心生活那么多年,并且几乎没有什么敌人,也说明了格林斯潘擅长应对挑战,聪明狡猾。

这本书的作者就说,格林斯潘是一个“善于逃避的大师”。遇到需要明确表态的棘手问题,格林斯潘的风格是,围绕着主题兜圈子,堆砌大量的长句,然后让听众产生一种错觉:我再认真领会一下,就能听懂他在讲什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把格林斯潘比喻成乌贼,每次察觉到危险,就喷出墨汁,把水搅浑,然后自己默默离开。

我将分三个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会简单给你介绍一下,格林斯潘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第二部分,我会告诉你,格林斯潘作为中央银行行长,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以及他是怎么作答的;第三部分,我会告诉你,作者对格林斯潘这个争议人物的盖棺论定是什么。

好,我们进入第一部分,这个格林斯潘究竟是什么人?

第一部分

格林斯潘出生于1926年,他是移民的后代,成长于单亲家庭。出生没多久,父亲就跟母亲分开了。从这个角度讲,格林斯潘也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的代表,从纽约一个普通中产家庭的孩子,通过个人奋斗,成为美国最顶级权力精英群体中的一员。

格林斯潘的人生可以被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成长和求学阶段。格林斯潘在纽约大学读了经济学的本科和硕士,然后去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他的博士生导师,是曾经也做过美联储主席的伯恩斯。伯恩斯的专长是计量经济学。受到伯恩斯的影响,格林斯潘一直都更关心各行各业的经济数据,而不是根据理论去推测。

第二个阶段是咨询公司阶段。格林斯潘开始进入生意场,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是纽约一家咨询公司的总裁兼董事长。这段经历让格林斯潘完成了财务自由。

第三个阶段是从政阶段。格林斯潘开始以一个经济专家的身份涉足政治。他给尼克松总统、福特总统都提供过经济方面的建议,也在白宫担任过包括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等职务。传记作者说,格林斯潘其实有成为财政部长的野心。只不过,在尼克松和福特两任总统期间,他都没有能实现这个愿望。

第四个阶段是美联储主席阶段。1987年,里根总统任命61岁的格林斯潘出任美联储主席。由此开启了格林斯潘的传奇。

格林斯潘的任期从1987年,一直持续到2006年。其间格林斯潘经历了四任美国总统,包括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在里根和老布什任期内,格林斯潘还磕磕绊绊,经受不少挑战。到了克林顿时代,格林斯潘已经被媒体加冕为“大师”,成为不可被撼动的神话般的智者。

他在美联储的任期,正好也同美国经济和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吻合。尽管在这小20年间,全世界经历过包括墨西哥债务危机、俄罗斯债务危机、东南亚经济危机、第一次互联网泡沫和911,但是,美国经济在总体上,都保持着一个相对高速的增长、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格林斯潘在卸任美联储主席之后,2007年,出版了一本自传,名叫《动荡年代》。今天来看,这个书名格外讽刺。因为,在他离任之后,动荡年代才真正开始。而他担任美联储主席的十多年,则是一段被经济学家称为“大缓和年代”的黄金时期。所谓大缓和,指的就是经济的高增长和低通货膨胀并存,经济运行平稳,也没有重要危机发生。不用担心经济不好,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光。

第五个阶段是格林斯潘的争议阶段。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葬送了“大缓和年代”,同时也把格林斯潘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在金融危机之前,格林斯潘被尊称为“大师”,通过他在美联储对货币政策的运筹帷幄,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他是繁荣的缔造者和守护者。

但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大家开始翻旧账,不少媒体和经济学家们都把矛头对准了格林斯潘:为什么没有能预见到金融危机?为什么没有对金融衍生产品采取更强硬的监管姿态?为什么不早一点对房地产市场降温?格林斯潘任内的低利率和宽松监管,被批评者认为导致了金融危机。

格林斯潘人生的戏剧性,主要集中在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第四阶段,他身居高位,从开始时不被人看好,到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中央银行家、全世界最有权力的人。第五阶段,离任之后他的名声从巅峰开始降落,人们开始粗暴地质疑格林斯潘相信和做过的一切。

第二部分

格林斯潘的美联储主席岁月,以及他之后遭受的非议,其实都同三个问题密不可分。这三个问题,坦率地说,也是每一个中央银行行长要去面对的问题。这就是我要向你介绍的第二部分内容:格林斯潘要面对和回答的核心问题。

这三个核心问题分别是:央行的独立性问题;央行的首要任务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以及,如何在市场的自律性和监管之间找到平衡的问题。

格林斯潘作为一个传奇的中央银行家,在他漫长的美联储岁月里,就是在这三个问题之间腾挪。

首先是央行的独立性问题。

美联储成立于1913年。成立的目的,就是考虑到,美国需要一家中央银行,以应对可能产生的金融恐慌。美联储手中的权力主要是,制定货币政策,决定利率的高低;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实行监管,防止它们因为过度追求利益而不顾风险,损害普通存款人的利益和经济稳定。

从制度设计上,美联储就是要保证独立性,让美联储在出台货币政策时,尽量少地考虑政治因素影响。

比如,历任美联储主席虽然都由总统任命,但是需要国会通过。因此,美联储的权力直接来自于国会。而且,美联储主席的任期,跟总统的任期并不同步。美联储主席可以跨越多个总统任期。比如格林斯潘就曾经跟四任总统共事过,既包括共和党总统,也包括民主党总统。

但是美联储想保持独立性,没那么容易。因为总统的期望和美联储的政策可能会发生冲突。总统都希望自己任期内,美联储最好实行低利率策略,因为这样有助于经济发展,可以让人以更低的成本借到钱,当然,也就有利于自己的竞选。但是,央行行长的职责要求他们,在必要的时候,要提高利率,给经济踩刹车,防止经济过热。这对总统而言,就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举动。

举个例子,格林斯潘的前任,也是一位传奇的央行行长,名字叫保罗·沃尔克。沃尔克缔造传奇的举动是,他驯服了美国的通货膨胀,方法是比较激进地提高利率,给经济降温。带来的结果显而易见,就是经济发展减速。沃尔克传奇发生的时间,刚好是卡特总统任期。后来,不少人就把卡特总统输掉第二届总统大选,归结为沃尔克在央行的措施。这些措施让经济发展放缓,损害了普通美国人的利益,进而让卡特失掉人心。尽管沃尔克的举措,对于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是有益的,也为后来里根时代的美国经济繁荣打下了好基础。

所以,总统为了选票,总是想要对美联储的运行施加影响力,而且也会有很多方法。

一个方法就是利用舆论,给美联储主席施加压力。比如,这本书里就提到,尼克松是怎么对付格林斯潘的老师伯恩斯的。伯恩斯做美联储主席时,尼克松总统不希望伯恩斯发表对经济的悲观看法,不希望伯恩斯提高利率。原因很明显,你老说经济不好,会搞得人心惶惶,要是提高利率,经济增长速度还会放慢,人们当然会觉得这届总统干得不好。但伯恩斯却说,他在这个世界上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屈从于总统的政治权力。

尼克松怎么对付伯恩斯呢?他指示手下给媒体爆料。爆料内容是,伯恩斯一方面反对政府给普通人发通货膨胀津贴,另一方面,却不断要求给自己加薪。这个手段看上去挺幼稚,但是很能伤害人。直到伯恩斯同意发表一个演讲,说经济状况很不错。总统才站出来给伯恩斯背书,说伯恩斯人品其实挺好的。

总统影响美联储的另一种方法是掺沙子,安排自己的人进去。美联储的最高领导者当然是美联储主席,但是它也有一个委员会来表决通过重要决定,比如要不要调整利率。这个委员会的成员,也是由总统任命、国会通过的。所以,每当委员会有一个位置空出来,总统就可以任命一个他认为倾向于自己的人进去。历史上,也有过委员会投票表决,推翻美联储主席决定的例子。比如,格林斯潘的前任保罗·沃尔克就经历过。

格林斯潘刚上任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怀疑他能否做到坚持独立。因为任命他的里根总统需要低利率。但是格林斯潘把独立性问题解决得很好,他就任美联储主席一个多月后,就提高了贴现率,也就是央行贷款给商业银行时的利率。这个举动,让他的前任,也就是沃尔克,给格林斯潘发了一条短信说:你现在真正成为央行行长了。

里根之后的下一任美国总统老布什,和格林斯潘相处得特别不愉快。原因也还是利率。布什内阁的成员曾经向坚持提高利率的格林斯潘怒吼:人们都快要饿死了,你还在担心通货膨胀!老布什在竞选连任时失败,他把原因也归结到格林斯潘头上。竞选结束后,老布什说,如果利率水平可以更早一些大幅下调,或许他就能够连任总统。

传记作者感慨说:如果格林斯潘在这个任期内离开美联储,那么,“他将会因为捍卫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和监管特权而被人们记住。”

到了克林顿政府时期,格林斯潘开始走向神坛。也是在这个期间,用作者的话说,美联储主席至高无上的时代开始了。没有人再去怀疑格林斯潘独立性的问题,因为格林斯潘的成绩实在太好了。经济发展这么好,美联储主席的每次决定,从结果衡量看,都是对的。当然应该听他的。

格林斯潘为什么能取得这种独立?从原书来看,有这样几个重要原因。

首先跟他的性格有关。格林斯潘是一个看上去不会跟任何人为敌的人。但是在表面的一团和气背后,格林斯潘其实有着极高的自我期许。他开始进入政界,就是想做一个大人物,而不是配角,否则他宁肯躲回自己的生意中。

其次,格林斯潘善于利用他的数据、分析方法以及人脉网络来增加自己的权威度。这让他开始在美联储工作时,面对自己的同事的时候,拥有了优势。比如,老布什总统时,切尼担任国防部长。格林斯潘会利用自己在切尼那里获得的消息,来增强自己在海湾战争期间,对经济走势判断的权威度。

以及,按照作者的描述,格林斯潘其实比他看上去要更擅长利用政治的游戏规则。格林斯潘不是一个简单的央行行长,他是个高明的政治玩家。没当美联储主席之前,他和基辛格都为尼克松工作。格林斯潘就耍各种手段,在当时的一个石油问题上胜过了基辛格。要知道,那可是基辛格。

当然,最终赋予他权威的,还是经济的良好表现。依靠个人才华和政治手段,格林斯潘保证了央行的独立性。

第二个核心问题是,央行的首要任务究竟是什么。

对于格林斯潘来说,答案很明显:就是控制通货膨胀。这个答案其实也是很多央行行长的选择。对于通货膨胀的控制,是判断一个国家的央行水平的最基本标准。通货膨胀的恶果,是让人们对一个国家的货币失去信心,从而逃离,或者转持其他资产,比如黄金和房地产。

除此之外,格林斯潘还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他认为:低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生产力。因为公司没有办法对消费者提出涨价的要求,所以它们必须想方设法去提高自己的效率。用格林斯潘的话说:“通货膨胀水平越低,生产率增长越高。”

你看,格林斯潘确实也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目标。但是,控制通货膨胀有这么重要吗?

传记的作者对此表示怀疑。作者描述了经济学家们围绕通货膨胀的争论,最后的结论是,其实这些专家们也没有达成共识:通货膨胀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而且,央行会因为过于把目标集中在通货膨胀上,放松了对经济其他方面的警惕。比如:资产泡沫。作者说,如果把稳定通货膨胀和稳定资产价格两者摆在面前,格林斯潘几乎肯定会把稳定通货膨胀放在更优先的位置。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产泡沫,具体而言就是房地产价格泡沫。因为放任房价上涨,格林斯潘受到很多指责。但是,他可不是没意识到资产泡沫的问题。只是资产泡沫对于他而言,不是首要问题。只要有利于经济增长,而且不影响他控制通货膨胀的首要目标,他就可以容忍,甚至可以利用泡沫。

1996年12月,格林斯潘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其中有五个字振聋发聩,到今天仍然在回响,那就是“非理性繁荣”。在演讲里,格林斯潘警告说,非理性繁荣已经过度抬高了资产价格,比如股票和房地产。

尽管格林斯潘在职业生涯的晚期,辩解说泡沫没有办法识别。但是作者认为,正像非理性繁荣这个演讲中表明的,泡沫不是没有办法识别,也不是没有可能让泡沫缩小。格林斯潘面对泡沫无动于衷,真正的原因是,“美联储要达到低通货膨胀目标,所以对泡沫的防范只能让位。”

央行没有采取措施来应对资产价格的泡沫。结果只是市场每次在格林斯潘喊话之后,短暂受到警告,然后股市继续上涨,房价也继续上涨。因为不愿意挤压泡沫,所以,泡沫只会继续变大,直到有一天破灭。

2000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相对而言,这次泡沫并没有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形成破坏性打击。格林斯潘在这方面功不可没。在这个阶段,美联储为了避免经济停滞,推行了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格林斯潘通过不断压低利率来给经济发展继续加油。

作者在书里说,科技股崩盘和随后的经济走势,让格林斯潘和他的信徒们,总结出了一套说辞:央行不应该通过提高利率的方式去对付资产泡沫,因为资产泡沫不可能被提前发现;央行不需要采取措施,因为泡沫破灭的后果,可以得到妥善处理;提高利率的决定必须慎重,因为会对经济造成伤害。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现在来看,这鼓励了房地产泡沫。克鲁格曼就说:格林斯潘是在通过创造一个房地产泡沫,来替代纳斯达克泡沫。

而且,2004年和2005年,格林斯潘很乐于让房地产市场自由发展,房价一路走高。他发现了泡沫的好处,那就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繁荣和随之而来的抵押贷款产品创新,美国家庭最终拥有了价值更大的住房,以及它代表的财富。”

接下去的故事你可能知道了,房价不可能永远上涨。一旦房价开始下跌,围绕着房价上涨搭建起的复杂的金融系统,就崩溃了。这就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

第三个问题是,应该相信市场的自律,还是应该相信监管?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格林斯潘不赞成对金融衍生品采取监管策略。他给出的理由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相信市场的自律。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监管,那么,交易员会清楚地知道,他们必须自己承担所有风险。这个逻辑是:没人管你的时候你会更小心。

不过,格林斯潘不是一个简单的放任派或自律派。按照自律派的理论,监管机构,包括央行和财政部,应该相信金融机构拥有自律的能力,并且尽量少插手银行家的事务。这一理论的另一面是:如果金融机构放任自己走入危险境界,比如,面临倒闭,那么,也别指望监管机构出手援助。

在这方面,格林斯潘的态度是复杂的。毕竟,在他的任期内,监管成功应对了不止一次危机,包括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引发的危机,也包括世界范围内其他可能波及到美国的危机。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成立后,一直回报巨大,基本上没有亏损。但是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后,不到四个月里,公司就造成了46亿美元的巨大亏损,最后美联储出面召集各大金融机构的负责人,救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最后公司被接管。

从各个方面看,这都已经成为一个经典案例。从投资方面,经济学家和财经记者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倒下,来说明市场的不可预测。这个基金的管理者里有两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一位前美联储副主席。他们试图通过精心设计的模型来预测市场,从中获利,结果市场狠狠教训了他们。

从监管方面,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引发的危机的救助,成了华尔街历史上的经典一幕:监管层的高官,把华尔街重要的金融机构负责人召集到一起,封闭在一个会议室内,号召大家合力救助一个如果倒闭,会殃及所有人的金融机构。2008年金融危机中,这一幕又重演了。而且,可以预计,未来的金融危机中,这一幕还会发生。

在救援其他国家时,格林斯潘失望地发现,美国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吃一堑长一智。他们热衷于在新兴市场冒险。导致的结果就是,新兴市场的债务违约,会传导到美国国内,威胁到那些“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进而威胁到整个美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于是,格林斯潘先是在墨西哥债务危机发生时,出手干预。接着,他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的俄罗斯债务违约事件中,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也造就了格林斯潘的高光时刻。由于成功处理了这一系列事件,格林斯潘和当时的财政部部长罗伯特·鲁宾、副部长拉里·萨默斯,一起登上《时代》的封面。这个封面的标题是:拯救世界委员会。这三个人被《时代》杂志盛赞为“经济学家英雄”和“市场三剑客”。

当他已经不再是美联储主席,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大投行雷曼兄弟要倒闭的时候,格林斯潘公开呼吁,要救助雷曼兄弟,不能让它倒闭。

格林斯潘的原话是:“某些类型机构的功能是非常根本的,对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很重要。在某些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应该防止它们以极具破坏性的方式被清算。现在就是其中的一种情况。”

但是当时的财政部部长亨利·保尔森正面对着巨大压力。保尔森之前救助了另一家投行贝尔斯登。在政府的要求和帮助下,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了。这个救助行为已经让他受到很多指责。这些指责,其实就是格林斯潘推崇过的自律逻辑:为什么不让这些鲁莽的银行家自己承担冒险的后果呢?如果总有人来为他们买单,他们必定不懂得收敛,会继续冒险。这就是经济学中的“道德风险”。在这种压力下,保尔森放弃了雷曼兄弟。

后来,在回顾金融危机发生的过程时,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其实那时候应该坚定地救下雷曼。这个举措可以给市场以信心,也可以让后面的情况不那么糟糕。

所以,格林斯潘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该出手时还得出手。

第三部分

接下来进入第三部分,来看下作者对格林斯潘的“盖棺论定”。

我们已经提到过,格林斯潘是一个非常容易被脸谱化的人物,也非常难以描述。一方面,在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的小20年时间里,美国和全球都享受着经济增长的黄金时光;另一方面,在他卸任之后,不到两年就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很多人把这场危机的原因归咎于他。

作者说,格林斯潘犯下的唯一错误,是他低估了金融脆弱性的潜在成本。直白点说就是,格林斯潘没想到金融稳定有那么重要,金融不稳定对经济的损害有那么大。我们应该还记得,格林斯潘一直是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央行的首要任务的,这导致金融稳定在他的任务列表中排名靠后。

跟这个错误相关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监管。我们已经看到,格林斯潘其实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囚徒,固执己见地相信市场自律,反对监管。

既然这样,问题来了。在格林斯潘做美联储主席期间,金融世界其实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出现;金融衍生产品暴增;监管体系之外庞大的影子银行出现。监管为什么没有跟上呢?

作者的答案是:出于格林斯潘的实用主义态度。格林斯潘认为,虽然银行巨头和金融衍生品这些新物种有它们的缺陷,但是它们确实也能起到为市场分散风险的作用。此外,从政治角度来说,采取新监管措施,意味着要对已经有的监管机构进行重组和洗牌,这必然会招来无休止的政治斗争。这是格林斯潘不感兴趣的。格林斯潘本人也不是一个主动进攻的人。

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要适时调整央行的优先任务。作者说,尤其在2004年、2005年左右,当时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有过热迹象,格林斯潘应该直面新的挑战,也就是,制定货币政策时,要把金融稳定作为优先级任务。当时他应该提高利率,抬高贷款成本,给房地产降温,也让银行们冷静下。作者说:“没能做出这样的转变是格林斯潘最严重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失误。”

但是,作者也为格林斯潘加了一句辩解。如果格林斯潘试图把控制泡沫和控制杠杆纳入到美联储的职责范围,那么,美联储就需要从国会获得新的授权。国会给予美联储的权力,也是格林斯潘一直坚持的,是控制通货膨胀和保证就业。如果格林斯潘想要扩大美联储的权力,那他就需要主动发起一场争取新权力的斗争。在政治世界,任何一个机构想要扩大自己的权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意味着你需要到国会去游说、拉选票,同时要跟反对你扩大权力的其他机构和政客去斗争。作者说:“对于一个不喜欢挑起不必要争斗的人而言,这项工作实在太过艰巨。”

格林斯潘的个人能量其实被夸大了。尽管在自己的鼎盛时期,他享有“大师”和“全世界最有权力的人”这样的称号,但是,要改变现代的金融和政治体系,已经不再能仅靠个人英雄主义。更何况,这个英雄还是一个天生就不喜欢主动、行事喜欢迂回前行的人。

作者的这句话表达了格林斯潘的境况,原话是:“他只是在狭窄的政治地形中闪转腾挪,并被众多争权者、幕后操纵者和权力贩子所包围。他不应该被责备,因为权力有限,责任自然也有限。

总结

以上就是我为你解读的《格林斯潘传》。作为一个传奇的中央银行行长,围绕着格林斯潘的,始终是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保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格林斯潘通过个人才华和政治手段做到了这一点。

第二,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格林斯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控制通货膨胀。这个答案并没有错,但目光始终盯紧通货膨胀,让格林斯潘在2004年和2005年,对会威胁金融体系稳定的资产泡沫和新生事物放松警惕,结果导致了美国房价泡沫和金融衍生品创新滥用,从而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埋下伏笔。

第三,如何在市场的自律和监管的主动性之间找到平衡?和大多数人以为的不同,格林斯潘其实并不排斥监管。他之所以没有对金融巨头和金融衍生品采取主动监管,更大程度上是格林斯潘认为政治上并不可行,而不是意识形态上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格林斯潘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采用的其实都是实用主义的方式。他给出的答案,让他在接近20年的美联储主席生涯中,享尽荣耀;也让他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备受指责。

撰稿:李翔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转述:杰克糖

 划重点

1.依靠个人才华和政治手段,格林斯潘保证了央行的独立性。 2.格林斯潘是一个非常容易被脸谱化的人物。一方面,在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的小20年时间里,美国和全球都享受着经济增长的黄金时光;另一方面,在他卸任之后,不到两年就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很多人把这场危机的原因归咎于他。 3.格林斯潘不应该被责备,因为权力有限,责任自然也有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