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翰邦翰墨……甘肃书法现状

 耕夫的图书馆 2020-11-21

(一次论坛上的发言稿前半部分)

综合来讲,甘肃的书法现状,缺少痴迷书法又钻研极深的人才,缺乏有理论素养又有创作能力的作者。缺少有高度和深度的研究论文,特别是缺少具有历史观能切中时弊的批判性论文。理论在空谈,自说自话,缺少创作体会,或太单一太单薄。实践者又不屑于理论,缺少理论支撑,自个儿写着,缺乏方向,缺乏远见,缺乏高度。不研究历史,不懂历史,不懂理论,不论做什么都容易盲目。理论盲目,则与实践脱节,没有创见,起不到警示、思考的作用。实践盲目,则无方向,一味模仿和跟风。不能盲目自信到像有博士说自己的作品“即便挂在徐渭傅山边上也不会逊色”。目前认为甘肃是书法大省,大概是基于甘肃爱好书法的人口多,展览参加者众,各种大展入展人多,这样一些因素。但这说明不了问题,关键是甘肃没有创作或理论上顶尖的人才,有了别人也不认,没有整体团结气氛,也没有顶尖人才引领影响。

一是书法教育源头上没有高端的立意。培训机构和老师良莠不齐,普遍缺少深度研究,以考试为目的。一起步就决定了不可能有高级的晋升,起步要从横平竖直做起,但思想不能停留在写端正字这种很平素很通俗的美学阶段。老师不断让学生把汉字写好写端正写漂亮,然后进阶书法,但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字才能称为艺术,也不告诉从字到艺术要走什么样的路。写毛笔字与书法是紧密相联的,但又有本质的区别,这是不用多讲的。但如何从思维的深处把写毛笔字升华为书法艺术,不是谁都可以办得到的,更何况要让书法走向市场,要卖钱,要讨别人喜欢,要成名成家,书法家们的内心是十分复杂的、纠结的、矛盾的,不是说处理好就能处理好的。从实践中一点点进行探索和努力才是最具实效的。空洞的说教总是占有话语的绝大部分空间。什么功夫在书外,什么要有综合修养,什么要人品为上,什么要有思想,唯独不知道怎么从一点一滴上从写字过渡到艺术。这就是为什么太多的人一生无法进入书法艺术的堂奥,为什么跟随名家而无法得其真谛。儿童书法教学大多都是教写大楷字,再高一些的也好不到那里去。教学大而化之的太多,言之无物的太多,学生无法从一开始领悟到书法艺术的高端境界。把漫长的时间花在了无意义的重复上,有灵性者自悟而成就艺术,无灵性者一生不得登堂入室。听听各种研讨会上,有的是陈词滥调,有的是空洞无味,有的是言之无物,有的是无的放矢,往往让坐着听的听众内心生出不悦和恶心。不要以为有了高等教育就能培养出高等级的人才。书法家不专心读书而热衷于听讲座,哪有捷径啊,听那些文采飞扬的讲座只是浪费生命,扰乱思绪。

二是技法无法深入和升华。书法停留在写字阶段,即使纵横飞扬,也缺少整体性、通畅性,缺少笔墨和空间的内在联系,裁掉一截一样,取掉一部分一样,不能做到不可或缺,更谈不上独一无二。运笔要么简单地平、实、光、匀,要么简单地刷、扫、擦、戳,转折之处不会内含,不会转锋,一味地折笔。技法缺少纯度,气质显得混浊。补笔,重描,这些习气学得非常快,快速传播,缺少瞬间的笔墨驾驭能力,对自己热爱的书法创作没有信心。甚至书写时刻意展示自己的习气,把投入全部内心情感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的书法艺术创作变成炫耀和演出,这是典型的内心虚伪和虚弱的表现。不理解王羲之,不理解颜真卿,更不理解徐生翁、王蘧常。书法艺术不深入内心,不投入专注,如何能够感染别人,达到至高境界只能是痴人说梦。

三是书法艺术认识的狭隘。书法见识的短视,盲目跟风,像墙头草一样,没有主见,没有洞见,结果是总觉得名家名人说得好写得好,总要进京,总是拜倒在名声的脚下,腰不直,何以为艺?甘肃书法的书法家以前是无视本地丰富的书法资源,舍近求远,舍本逐末,跟着别人跑。近几年又一窝蜂地学习敦煌遗书书法、汉简书法,可是学的只是皮毛,取法的是最形式化、最简单的那部分,把最刻板最无趣的当精品,看不懂精华,不识敦煌遗书书法、汉简书法中天真烂漫、质朴苍茫的那部分。

四是理论研究水平不高。书法理论以整理资料型占了主要部分,缺少有高度、有深度、有见底的论文。不是资料不重要,而是非常重要。问题在于整理资料按个人认知和喜好选择,以偏概全,挂一漏万。或者按固定模式搜集资料,为写论文而写论文。资料的梳理不但要找出自己喜欢的,还得找出自己不喜欢的。要找出有利于自己的,还得找出不利于自己的。资料的梳理一是要站在客观的立场,要全面,要系统。二是要发现特点,总结规得,提出警觉,开拓启示。要培育良好的学风、文风,这与话语权直接相关。上有好者,下必风行。

五是不专注不反思。不专注,是因为没有对书法的深刻见解和深入理解,看着别人的东西都好,长时间在各种风格和形式中穿梭徘徊,学得多学得杂,而得到的并不多,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在茫然中跟着别人的感觉走。而多年过去了,始终找不见自己,自己还是看不清自己,风格无从谈起。不反思,是因为对书法史无知,对中国书法的历史不清楚,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不明白,对中国书法史料的博大没有具体的认识。对自己的作品不反思,对自己的创作思路不反思,自大、自负、自恋,结果就是不要说形成独立风格,就连象样模仿别人的作品也成难事。要知道,中国书法史上留名的并不多,以我们的这点本事根本无法创作出原创性的作品。基本可以这样认为,只要盲目乐观自得的作品几乎全部不用细看,肯定不值一看。这是我们面对的书法现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