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之五苓散证

 谷山居士 2020-11-22

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二十一章

  太阴以湿土主令,阴盛之人,病在太阳,表郁则湿动,然不经误治,则胃阳未亏,湿气之作,犹俟渐成。及夫汗下温针,阳亡阴旺,湿邪勃兴,土败水侮,危证叠出。防微杜渐之法,不可不亟讲也。

1 表郁湿动,湿为本气,表郁燥动,燥也为本气,而表郁者,是外寒也。本气之虚实,则见燥湿之偏见。病在太阳,汗出亡津而伤燥,燥则入阳明之去路,汗出亡阳而伤湿,湿则入太阴之去路。利下亡津而燥盛,则欲入阳明也,利下亡阳而湿盛,则欲入太阴也。

太阳七十一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者,此是汗后亡津而内燥,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此是汗后亡阳而生湿也,故五苓散主之。汗后阳泄,湿滞经络,营郁生风,风泄皮毛,则见脉浮,此脉浮因风,风因里湿。土湿木陷,不能疏泄,故小便不利;汗出阳泄,湿盛故热微;土湿木陷,木郁风动,风消肺津,渴而饮水,却不止渴,此是消渴之义。故五苓散,燥土而行水。内利小便以止渴,外发经络之湿以息风,湿泻木达,表里俱解。

  师解脉浮,表证未解,是以脉浮证未解,可以理解为仍有表证,但此表不外寒,是阳浮之热。余解湿盛木郁,风泄皮毛,不能外达,故见脉浮,此浮因风,此风因湿;也可以理解为湿盛格阳,阳气不藏之浮。如有汗出,则为表虚。此脉浮与黄师注解不同,当注意。师言表证未解之脉,余觉汗后湿动之风浮。

2 发汗后,阳盛之人,阴(津)亡土燥,则入阳明,而成白虎证,阴盛之人,阳亡土湿,则入太阴,而成五苓证。如汗后胃中干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此将来之人参白虎证也,宜少少与饮,以在大汗之后,阳气新虚,怕多饮不消而内停也,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设燥热已甚,少水不救盛火,则用白虎。

3  六十四条,阳虚之人汗后亡阳,阳盛之人汗后亡阴。亡阴则胃燥,本条少少与之水,令胃气和则已。亡阳则动湿,湿盛则小便不利,湿盛风动则脉浮,风盛不泄则热微消渴。

湿盛则小便不利,此为一定之理。本条也为太阳汗后,阴阳之偏,非阳即阴之理。阳燥则少水即和,阴湿必小便不利。

五十七条注解也是,汗下之后,阳虚之人则亡阳而伤湿,阳盛之人则阴亡而伤燥。大汗之后,阴阳之分途。伤燥者,少饮和之则已;伤湿者,五苓泄湿则已。伤湿者有何脉证?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也。此条提纲,辩汗后阴阳之偏,阴阳分途,燥湿异气。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也。

  曾见一医案,用白虎汤加五苓散,此不是胡加乱配对吗?还有白虎汤加苍术,此也是乱加乱配,毫无章法)

太阳七十二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1 发汗已,热随汗泄,仍见浮数者,不为里热也,浮数烦渴者,汗出阳泄,土湿胃逆,火气升炎也。盖火秘阳蛰,全恃乎土,阳泄湿动,肺胃不降,君火升炎,则脉脉数,肺失敛降,则脉浮数;火逆则烦,肺燥则渴,故脉证如此,全因汗后之湿,宜五苓散燥土泻湿。若没发汗而见浮数烦渴之脉证,则宜大青龙,而不宜五苓散。

2 太阳病,表寒外闭,经热不泄,则见浮数;本条已经发汗,热随汗泄,仍见浮数者,阳泄土湿,肺胃不降,火气逆升也。外闭之浮数,区别于里湿之浮数,以脉变证,脉同病不同,若再误发汗,则为大逆。重点在脉数,胃逆火炎也,肺燥失敛,则见浮数。

3 对比,太阳四十一,外感里湿,则湿泻表解。本条汗后湿动,五苓利湿,湿泻则里解

此条湿盛之烦渴对比燥盛之烦渴,五苓与白虎,一湿一燥也。

汗后湿盛胃逆之浮数,对比大青龙表实之浮数。故未汗而浮数,即为大青龙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