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蚕与气象环境

 ggjy 2020-11-22

简介

温度、湿度、光线、空气等气象因素对蚕生命活动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地对蚕的生命活动发生作用。桑蚕分布地区很广,品种也多,对气象因素的适应性有很大差别;虽同一品种,在不同发育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也不同。

温度 蚕属变温动物,对保持和调节体温的能力不强,环境温度的高低变化直接对体温发生作用,所以体温和环境温度基本相一致。但蚕的体温有随蚕龄的进展而有规律地变化的现象,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大蚕体温比小蚕高,在同一龄中龄初体温较低。蚕的体温随着生长而升高,生长极度时达该龄体温的最高点,此后又下降。这种随发育所发生的体温变化,与蚕体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变化有关,即体表面积愈小,体温散失愈难,体温就愈高。

蚕的正常代谢过程,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进行,温度的变化可以加速或抑制代谢过程,也可以使代谢过程完全停止。幼虫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单位时间内的桑叶食下量,消化吸收量和排粪量增多;背管搏动次数增多、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呼吸旺盛,二氧化碳呼出量增多,明显地促进了蚕的各种生理机能,使体内的各种代谢过程保持协调状态。体温对代谢过程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对酶的影响而起作用的,而酶对温度有极高的敏感性。

桑蚕发育的温度范围大致为7~40℃,一般幼虫正常发育的生理适温为20~30℃。在这个温度范围内,一般生长较好,发育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发育所需时间减少。而生活在15℃以下的低温中,举动呆滞,发育缓慢;在35℃中饲育的龄期经过反而延长。可见20℃以下和30℃以上的温度,都不适于蚕的生理,长时间接触有害蚕体健康。

在幼虫生理适温范围内,必须根据蚕品种和蚕龄的特性、以及饲料质量和其他气象因素的不同,而确定不同的饲育适温,才能使蚕的生长发育良好,生命力强,产茧量高,丝质好,符合于生理和生活的要求。如小蚕适于偏高的温度饲育。1~2龄为26~27℃,3龄为25~26℃,其发育经过快,食下量、消化量以及体重的增加量多,以后全茧重和茧层重也重;大蚕则适应于偏低温度饲育,如遇高温,则食下量和消化量少,全茧重和茧层重也低,但4龄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弱,以24~25℃为宜,接触20℃以下低温,经过时间长、发育不良,茧重减轻,而5龄在20℃或以下低温中饲育。虽能促进蚕体组织蛋白的合成而使蚕增重,但丝蛋白的合成量相对减少,在24℃或以上偏高温度饲育,对丝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促进作用,因此5龄饲育温度以23~24℃为宜。饲育温度在同一龄中,少食期和中食期宜偏高,而盛食期和眠期则宜偏低。此外,种蚕的饲育温度应比杂交种低。欧洲系品种比日本系品种低,日本系品种比中国系品种低。一化性比二化性低,二化性比多化性低;给与的桑叶老硬宜在适温范围内偏高,而嫩叶则应适当降低。

湿度 直接影响蚕体水分的蒸发、体温的调节和呼吸作用,间接地通过饲料的萎凋而影响蚕的营养,同时与蚕座的干湿和病原菌的繁殖有关。湿度增高时,蚕体水分蒸发困难,体温升高,呼吸量多,脉搏加快,食下量和消化量增加,龄期经过也缩短。但湿度过高,往往引起蚕体肥大,健康度下降,如果多湿结合高温,就增加了高温对蚕的危害性; 而降低湿度,可以减轻高温的有害作用。湿度低时,虽然蚕座卫生状态良好,但给与的桑叶容易萎凋,影响蚕体的水分率,特别在小蚕期影响更大,使蚕陷于营养不良,经过延长,在眠中往往引起蜕皮困难。

蚕有一定调节水分的能力,主要从饲料中获得水分,而通过气门和体壁,以气态蒸发。或通过排泄器官以蚕尿形态随粪排出。蚕体水分的蒸发量也受湿度制约。在过干的条件下,若食下水分和排出水分不平衡,使蚕体水分减少,血液渗透压和pH值升高,妨碍物质代谢的进行,蚕的生长不良,体质虚弱。如湿度过大,特别在食下水分多的饲料时,蚕体水分不易通过气门或体壁蒸发,多余的水分主要以蚕尿形态排出。在大量排尿的同时,体内失去大量的盐类,使血液渗透压下降,血液pH值降低,更易使蚕体虚弱发病。对于多丝量蚕品种,还会因蚕体肥大,血液酸度升高,引起神经麻痹而诱发不结茧蚕。

蚕体水分的变化,大致是蚁蚕刚孵化时含水率低,约76%左右,食桑后水分率急速上升,收蚁24小时后近85%,到1眠时再增2~3%;从2龄起到4眠止,蚕体含水率稳定在87%左右,5龄蚕体含水率最初两天稍微下降,第3天开始急速减少,到熟蚕时大致降至蚁蚕的水平。因此在养蚕生产上实行1龄多湿,5龄干燥饲养。一般饲育的适湿,1龄为80~90%,以后逐龄降低5~6%,到5龄时以相对湿度60~70%为宜。饲育适湿因蚕品种、气象和饲料条件等不同也应有相应的变化。

空气 空气中有蚕呼吸不可缺少的氧气,也有对蚕有害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二氧化硫等不良气体。 蚕室由于加温燃烧、 㯩沙发酵, 蚕和桑叶的呼吸,以及饲养员的呼吸等原因,氧气不断被消耗,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二氧化硫等不良气体都不断增加,妨碍蚕的呼吸,使生长发育不良,有损蚕体健康。因此特别是大蚕期,蚕室内应进行必要的换气。小蚕单位体重的呼吸量也很大,在较为密闭和集中的情况下,也需注意换气。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蚕体气门的开度和开闭回数发生变化,当二氧化碳浓度达4%时,气门开度达100%,使蚕体水分蒸发量增加,影响物质代谢,对蚕的生长发育和茧质都有不良影响; 如接触二氧化碳浓度近12~13%时会吐出肠液,连续接触浓度为15%的二氧化碳时就死亡。空气中的一氧化碳,超过0.5%时,蚕体呼吸酶的活性就明显受到抑制,影响组织细胞内氧化作用的正常进行。空气中氨含量在0.05%时,除了对蚕有中毒作用外,也有与二氧化碳类似的不良影响。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在0.1~0.2%时对蚕就有害,且使蚕茧解舒不良。此外,由蚕粪、残桑和蚕的尸体中产生的吲哚,对蚕有较高的毒性。接触没有充分燃烧的栎树烟气后,能引起丝腺异常。蚕吃了受氟化物毒害的桑叶或氟化物气体,都会发生中毒症状,使毙死蚕增多。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不良气体,对蚕卵也有毒害作用。中毒后的蚕卵,大多在催青后期发生死卵,或孵化不齐。蚕卵接触烟草,或其他药物,以及某些挥发性气体,不仅引起蚕卵呼吸障碍,而且由于附着在卵壳表面的毒物,在孵化时和卵壳一同被蚕食下,而引起中毒现象。

适当的气流,不仅能随时排除室内产生的不良气体,并能促进蚕体水分的蒸发和降低体温。小蚕期由于桑叶、 蚕以及㯩沙等所散发的不良气体较少, 蚕体小,水分和热量容易散失,只需适当的微气流,否则反使蚕室保温保湿困难,桑叶干瘪,对蚕的生长发育不利。大蚕期需要较大气流,特别在盛食期或高温多湿的情况下,气流可消除蒸热,有助于蚕体水分蒸发,促进体温下降,可减轻高温多湿的危害。在正常饲育环境中,一般以有0.1~0.3米/秒气流为适当。熟蚕上蔟结茧时,由于排粪、排尿、吐丝结茧,排出大量水分和其他不良气体,更必须注意空气的流通,这不仅能使室内空气新鲜,减少死笼茧和不结茧蚕,还可排除湿气,提高茧丝品质。

光线 蚕对光的反应表现在趋光性。一般蚁蚕在5~100勒克斯(Lx)范围内是正趋光性,而以 15~30Lx时为最显著。随着蚕龄的增长,所要求的光照强度逐渐减低,熟蚕对13Lx的弱光趋性最强。在一个龄期中,以起蚕的趋光性为最强,将眠蚕最弱。但在100Lx以上的强光中,小蚕和大蚕都表现出负趋光性。

光线影响幼虫的行动,而它的行动又与食桑有关。在光照条件下,由于趋光性使蚕向蚕座上层移动,不仅防止伏㯩蚕发生, 而且由于吃到新鲜桑叶, 营养良好,发育较快。

光线对蚕的发育具有抑制作用,在高温时比较明显,但随蚕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光线对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龄起蚕时的体重以连续黑暗下饲育的较重,但以全茧量表示,不论大蚕饲育中有无光照,均以小蚕期照明饲育的全茧量为重。其原因是小蚕期照明使蚕向一化性方向发展,使全龄经过延长,故以全茧量表示的最后体重重。又光周期对幼虫的发育也有影响,全日光照比全日黑暗的经过延长。在1日24小时内有连续6~9小时照明者经过最短。

蚕室的光线,一般采用散射光线,以白天微明,夜间黑暗的自然状态为宜。偏光和直射光线,会造成蚕头分布不匀,发育不齐,同时直射光线局部温度增高,会使桑叶加速萎凋。上蔟时由于熟蚕背光性强,要遮暗上蔟室,并使光线均匀,以使茧层厚薄均匀,并减少双宫茧的发生。

光线也影响蚕卵胚胎的发育速度。在蚕卵点青前照明时胚胎发育快,而点青后则相反,黑暗时胚胎发育快。如将蚕种遮黑保护,则发育慢的胚胎,在黑暗的环境中可加快发育,而发育较快的胚胎到了出蚁阶段,由于黑暗而孵化被抑制,因而能促进孵化齐一。

蚕卵孵化和发蛾都有相隔24小时出现的日周节律性。如果把蚕卵或蚕蛹保护在昼夜常明或常暗的环境中,就破坏了这种日周节律性,使孵化和羽化不齐,没有明显的一日孵化和羽化高峰。

人工饲料育对气象环境的要求与桑叶育不同; 人工饲料育小蚕期温度一般需28~30℃,低于25℃摄食性差,生长显著不良; 湿度应保持在85~90%范围内,湿度小则饲料含水率下降快,影响食下量,眠中湿度宜降至65%左右,以利蚕座卫生; 光照条件对人工饲料育效果影响较大,长光照使龄期经过延长,体重、茧重和茧层重增加,但易引起饲料氧化变质,使蚕头分布不匀,眠起不齐,减蚕率增加,故一般采用暗饲育。在高温(28℃)条件下,长光照或全明饲育能使四眠蚕三眠化,而低温(22℃)条件下,长光照或全明易五眠化。饲育中光照条件对化性也有明显影响,短光照比长光照多产滞育性卵。

英文

silkworm and meteorological environment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