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说你有文化,知道“疾病”是什么吗?

 车到山前必有书 2020-11-22
富兰克林说过“世上只有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此话其实大谬,人的一生不能免除的只有疾病和死亡。可对大家经常说的“疾病”二字而言?你又了解多少?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疾病二字,从中文字型来看,疾和病两字都有“疒”旁,“疒”在篆书中就像人生病时靠着竹子或墙的样子,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注解为:“倚與,音相近,人有疾痛也;象倚箸之形。…… 或謂卽牀狀牆戕之左旁。”因此在中文里,所有与“疾病”相关的字,大都采用“疒”作为边旁。
从今天的楷书中还可以看出来,“疾”字由疒和矢构成,“”在古代是指箭,因此“疾”代表的是外伤一类疾病,大概相当于今天说的外科疾病。“病”字由“”与“”构成,《说文解字》注解为:“病,疾加也。从疒,丙声。”“丙”为声旁,“病”是指重的疾病;另一种说法是“丙”为火,因此“病”代表了由“火”一类外感或内伤所引起的疾病,相当于今天说的内科疾病。
笔者认为还有一种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古人面临最多的疾病往往是外伤或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疾病,这类疾病多会出现发热症状,故古人用表示“病”的疒和代表“火”的丙来表示所有疾病。


有意思的是在英文中,常用来表示疾病的词汇也有Disease、Illness和Sickness等多个,Disease由dis(不)和ease(舒服、安逸)构成,主要用来指具体的某一种或某一类“疾病”(可数名词)如关节炎、流感、传染病等,也可是疾病的总称(不可数名词),就如本文标题中所提到的“疾病”;Illness和Sickness由Ill、Sick和ness构成,Ill和Sick是形容词,都有“生病的;有病的”之意,但ill常用来描述一种长期性疾病,sick则用来描述急症或小病症,ness是名词性后缀,一般加在形容词后面代表抽象名词。
由此可见,无论古今中外,“疾病”其实反映的是人体处于一种非常复杂的异常的、不舒适的状态,因此才需要有如此多和复杂的表述。《大辞海·医药科学卷》对疾病的定义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此时,人体正常生理过程遭到破坏,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或丧失,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从上述定义来看,所谓疾病,一定包含这么几个要素。
一是要有病因,即引起或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如遗传、感染、外伤、心理刺激等方面,中国古代医家将其归纳为先天禀赋异常、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逸内伤、跌打劳伤等。
二是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表现,现代医学将其称为症状和体征。症状是指自己主观感觉到的不舒适的表现如疼痛、发热等,体征通常是指自己或他人能发现的客观异常征象,如体表异常包块、皮疹、压痛、心脏杂音、实验室和或医学影像学异常表现,包括中医师发现的舌苔变化和脉搏异常等。

三是疾病通常有一定的时间范围,包括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及人体对抗这些致病因素及损害进行防御、修复等抗争的过程,中医学将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形象地归纳为“邪”与“正”相争。
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人们所知道的疾病种类已经超过上万种,2018年公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收录的疾病及症状、体征名称多达三万二千多种,而且这个名单还在不断增加中,许多疾病,就是专业人员也不一定知道。
对疼痛、发热、出血、皮疹、体表包块等较为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一般来说,患者通常可以自己发现或感知到;但对疲倦、健忘、失眠等一些易与生理状态混淆的症状,以及早期或少量出血、内脏无痛性肿块等较为隐匿的体征,一般自己就很难发现了。而那些已被致病因素侵袭,但还没有出现临床症状及或体征的疾病,如一些遗传性疾病、某些传染病潜伏期等,别说是普通人,就是专业的专科医生,也往往需要借助许多检查才可能发现。
因此,对非专业人员来说,发现自己不舒适或出现异常的体征,最好是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