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照片:20世纪初的火车风情话

 颐源书屋 2020-11-23

百多年前,伴随着利弊之争,火车在神州广袤的大地上逐渐扎根延展,更把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广大民众,从原有生活方式中连根拔起。被引擎带动的火车,以震耳欲聋的轰鸣、前所未有的速度,使身处相对静止的农业社会的人们,惊愕于“千里若邻”的同时,跟随着滚滚车轮快速流动起来。

传统的中国乡民,勤劳朴实,易于满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劳作,他们从来不懂得一周里还有什么休息日,也不是很关心一天的时刻变化。直到那一天,一种能喷火的庞然大物突然出现在他们眼前,打破了这块土地上世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沉寂。

十里八乡的人们争相在通车日那天涌到铁道边看“西洋景”,沿着铁路路基挤满了人,大家都惊异地打量着这辆崭新壮观的“怪物”,尤其是前面喷火的火厢。而当火车向大家驶来,乡民们无不大惊失色,在这个轰隆隆的庞然大物面前四散奔逃。

老照片:20世纪初的火车风情话

20世纪初,观看火车开通的民众。

沿线乡民进城赶集的时候,都会顺便去火车站看看。站前站后,人山人海,对火车这个怪物品头论足。有的推测火车是“神牛”化身,否则哪有那么大的力气,车头喷火的火厢能起着如同挽畜的作用;有的说火车是驯服的“异龙”,喷云吐雾就是证明。可当“神牛”或“异龙”真的大吼一声,刚才还听得津津有味的乡民无不惊恐万状。

老照片:20世纪初的火车风情话

20世纪早期,乘坐棚车的旅客。

客车上的座位分为三等,普通的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但许多乡民不放心他们的行李、买来的商品或要带到市场上出售的货物,不愿独自去乘坐三等车,所以把箱子和行李包拖到货车上后,或坐在地板上,或坐在自己的行李上,鱼肉蔬菜也杂乱地放在那里,发出一股刺鼻的腥臭味。

老照片:20世纪初的火车风情话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等待上三等客车的旅客。

头等车厢和二等车厢有专门的候车室,进站验票也和三等车厢分开。当时坐火车不实行对号入座,票面上只有站点、票价和车厢等级等信息,没有座位号,乘客们只有从争先恐后的人群中杀出一条“血路”上车后,一面喘着气,一面像老鹰抓小鸡一样,目光炯炯地寻找车上的空位,看见哪里有空,赶紧一屁股坐下。还有的乘客买到了票,却挤不上车,只能再等下一班,甚至要等到第二天。

老照片:20世纪初的火车风情话

20世纪三十年代,停靠在山东坊子站的列车,右侧为头等车厢。

从舒适度来说,头等车厢最舒服,设备华丽,座位宽大,还有地毯、化妆室、卫生间。头等卧车一间只有两个人,分上下两铺,垫褥装有弹簧,床面用皮毯或绒毯,卧具有毛毯、被单,用具有毛巾、拖鞋等物,凡日用必备物品一应俱全,到了冬天还有暖气。

老照片:20世纪初的火车风情话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乘坐三等车厢的旅客。

三等车厢车座硬板,厕所简陋,大都在板上挖一圆洞,遗粪经常沾在边上,臭气难闻,遇到人多的时候,乘客也只能是随地大小便了。晚上灯暗人多,没法看书报,更没法睡觉。人最多的时候,坐在椅子上都算奢侈,一条腿抬起来就放不下去,无论踏在那儿,都是人家的脚背。

老照片:20世纪初的火车风情话

20世纪早期乘车的男子

老照片:20世纪初的火车风情话

20世纪早期乘车的女子

在同一列火车上,不同等级的车厢不仅设施、温度和态度差别大,旅客吃饭也大有不同。头等、二等车厢的乘客可以到饭(餐)车点餐,大都是西餐,有三文鱼、沙丁鱼、牛扒、猪排、咖喱鸡饭、番茄鸡丝饭等;酒水有威士忌、白兰地、啤酒、苏打水、柠檬汁等。有的车上,连菜单都是英文的。

老照片:20世纪初的火车风情话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饭(餐)车内景。

持三等车票的乘客不能进饭车,而且饭车里的饭价钱昂贵,就算能去他们也大都吃不起。有的铁路局营业课(科)还为此提出过改进客车餐务提案,说本路饭车供给乘客饮食,还是沿用西餐习惯,价格昂贵,不适于普通乘客。提议饭车兼售简单中餐进行调节,增添三等简单饭车,以方便普通乘客。这个提案经过路局议决,饭车这才预备简单中餐,兼售包子、馒头、稀饭等餐食。虽然增添专门三等饭车的建议,因为难度太大没有实行,但在三等车内增添了开水壶,由饭车代售沿线产的廉价茶盅,还在几个停靠的大小车站增添了水炉,以方便供应车上开水。

老照片:20世纪初的火车风情话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售卖土产的小摊。

三等车厢的乘客大多是自带干粮,或者向沿途各站小贩买。那时候,火车站月台没有栅栏,小贩可以自由进入月台兜售食品。虽然三等车厢乘客大多没钱,但毕竟人多,小贩们大多喜欢聚在三等车厢前兜售,一个铜子一只大鸭梨,十五个铜子一只烧鸡之类。津浦线乘车,在德州站可以买到扒鸡,外带两个发面火烧,拿上车来,烧鸡还热气腾腾的,皮肥肉嫩得很!平绥线坐车,在宣化买一筐葡萄,过沙城买一瓶青梅酒,过南口买一篓白桃,真是好吃!

老照片:20世纪初的火车风情话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贩在南口车站站台售卖土特产。

乘客进站携带的行李较多,到了火车站后都是由脚夫负责搬运。乘客下车时,站台上搬运行李的脚夫,看见衣着阔绰的乘客,都笑脸相迎,趋之若鹜;如果是三等车厢的乘客,他们往往不理不睬,如果再碰到问出站口的,一般努努嘴说一句:“那不是有字吗?”乘客给的小费是脚夫的额外收入,要是不给或者给得少了,他们会不停地要,对于贫苦乘客态度冷淡,也就是乘客常抱怨的“脚夫慢客”。

老照片:20世纪初的火车风情话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津站台上的苦力。

脚夫虽然由铁路招募,但并不是正式铁路职工,待遇非常差。比如铁路职工的子弟可以免费读铁路办的扶轮学校,他们却享受不到这份福利。脚夫的工资也不在铁路列支,而是靠着辛苦和力气挣出来。虽然有不少脚夫向乘客勒索钱财成性,但他们干的确实是一份苦差事。

老照片:20世纪初的火车风情话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下车出站的旅客。

出站后也大不一样,乘坐慢车的乘客,到站后往往提着一大堆行李,人力车夫却懒得上前揽客。而乘坐特快列车到达的乘客,出站后人力车夫立即簇拥上前,百般殷勤地招揽生意。而搭乘对号列车到站的乘客,一般都会有汽车接站,接到人立刻就会疾驰而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