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荒唐的人参迷信:与胡萝卜成分相近,为何还信了几千年?

 哥哥豆 2020-11-23

    天龙八部》第二十六回,乔峰一掌把阿紫打得命悬一线,全靠真气和人参续命。从那之后几个月的时间,乔峰到处买人参,没钱买就抢。后来在长白山与女真首领阿骨打结识,得到很多上好的野山参,才把阿紫救了过来。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不由得惊叹人参的神奇,甚至想过把自己也打个半死,试一试用人参能否救过来,只是怕付不起人参钱,没敢对自己下手。

    话说回来,人参有这么神奇吗?在中国被称为“百草之王”、包治百病的灵药,为什么会被现代医学质疑主要成分“与胡萝卜差不多”?

    对人参的敬畏

    “人参”名字的起源已经不可考,但它本身的神秘在很多著作中都有记录。如隋唐传奇小说《广古今五行记》里写了一个故事:

    “隋文帝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闻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许,见人参枝叶异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参,一如人体,四肢毕备,呼声遂绝。”

    人们认为那呼声是人参发出的,听着挺瘆人。

    李时珍也认为人参有神气,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参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参、神草。”

    采参人对人参也充满着敬畏。

    据说采参人看到人参时,要大喊一声:“棒槌!”,人参就会站住不动。把人参挖出来后,再用红绳绑到树枝上,才算捉住了人参,否则它会跑掉。采参人还把挖参叫“抬参”,充满了敬意。

    明朝以前,人参只是普通食物

    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有我国人参入药的最早文字记录,东汉的张仲景也在《伤寒杂病论》里认为,人参有“主治心下痞坚,旁治不食呕吐等”功效。后世的诸多医书,如南朝的《名医别录》、唐朝的《药性本草》、宋朝的《诸家本草》及元朝的《用药法象》等,均对人参的药用价值作了介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人参治男妇一切虚症”,还能治疗“发热自汗、眩晕头痛”以及“阂疾、滑泻久病”等病症。《本草纲目》以它在中国医疗史中的权威地位,一举把人参推上了“神药”的位置。

    明代以前,我国人参的主产地有两个,一是山西上党地区,上党的人参被称为“上党参”;其次是辽东,辽东产(今辽宁西部)的人参,称为“辽东参”。

    苏东坡曾给朋友写信说:“必欲寄信,只多寄好干枣、人参为望,如无的便,亦不须差人,岂可以口腹万里劳人哉。”给另一个朋友的信中说:“万一有南来便人,为致人参、干枣数斤,朝夕所需也。”

    在苏东坡看来,人参和大枣一样平常,并不名贵,只是满足口腹之欲的普通食物,所以才会经常让人捎几斤来。

    不过,人参毕竟不像大枣那样随处可见,明代以前,有些不易得到的人参被认为很名贵。比如上党参中有一种紫团参,因生长在上党的紫团山上而得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王安石想用紫团参治疗哮喘,一时又找不到。朋友得知后送来几两,却被王安石婉拒,说:“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

    当然,紫团参名贵,也不代表所有人参都名贵,在当时来说,人参仍是普通食材。明朝嘉靖年间,一斤人参只值银1钱5分,确实与名贵不沾边。

    但经济规律总在无时无刻地发挥着作用。人参价廉,采参的就少,而且采参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破坏,政府一度严禁进山采参。市面上人参少了,价格自然上涨。明朝万历年间,参价已经涨至每斤3两白银。对此,《本草纲目》作如下记载:

    “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

    上党采参业没落,市面上只剩下辽东参。到崇祯年间,每斤人参已经涨到白银16两。

    清朝成为“神药”

    及至清朝,人参一路高歌猛进,一举坐上“神药”的位置。

    东北是人参的主产地,也是满族的发源地,满人视东北为“龙兴之地”,人参自然也带着“王者之气”。如乾隆年间的名士阮葵生认为:“自辽阳以东,山林中皆有之,盖地气所钟,岂偶然哉?”

    哪个地方产什么东西,是气候与土壤决定的,但到了阮葵生那里,就是地气使然。

    明朝时期,女真人通过与内陆的人参贸易,赚取了大量财富。明政府为减轻财政压力,曾一度关闭边贸市场,使建州女真积存的10多万斤人参全部烂掉。

    清军入关后,清朝皇室继续操控着人参贸易,清朝初期,清政府在东北有专门的采参组织——打牲乌拉总管衙门,除王公贵族外,普通百姓不准私自进山采参,甚至还发布了“采参处如遇汉人,一概缉捕”的诏令。

    乾隆时期放宽了对采参的限制,采参人持官府发放的凭证即可进山采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官参局”进行收购。收购上来的人参,上品留作皇室使用,次一等的给内务府,其余的才卖给人参经销商。这种严格的人参管理制度,使卖人参的利润基本都落入皇帝的腰包,最多时达到每年100万两白银。

    皇室对人参的垄断,直接导致人参价格的暴涨。在江南地区,内务府指定的官办经销商囤积居奇,哄抬人参价格,乾隆中期一度高达600~800两白银一斤,嘉庆年间甚至涨到2000两!

    价格高得如此离奇,不神化一下功效,肯定对不起这价格。

    乾隆年间的一名医生徐灵胎,陈述了当时人们迷信人参价格越高,疗效就越好的现象:

    “夫医者之所以遇疾即用,而病家服之死而无悔者,何也?盖愚人之心,皆以价贵为良药,价贱为劣药。”

    ——医生给人看病,动辄就用人参作药。患者也认为人参价格越高药效越好。患者吃了人参后,即便死了也不会埋怨医生医术差,只会怪自己没花更多的钱买更好的人参。

    清朝皇室可能是我国历朝使用人参最多的皇室。不仅皇帝本人大量服用,妃嫔、皇子、公主等都服用人参。据清宫档案记载,在乾隆生命的最后两年,“共进人参三百五十九次,四等人参三十七两九钱。”乾隆还写过一首诗《咏人参》:

    “五叶三丫云吉拥,玉茎朱实露甘溥。地灵物产资阴骘,功著医经注大端。”

    清朝皇帝还经常把人参赏赐给大臣。如清朝水利专家嵇曾筠请求回家养病,乾隆赏给他人参10斤;福康安的爹、清朝名将傅恒督军平定大小金川之乱,水土不服,乾隆下令赏赐人参3斤。清朝藩国如暹罗国王、安南国王等,都收到过人参的赏赐。

    皇室对人参的看重,比明星效应还要厉害,民间迷信人参到了“非参不治,服必完全”的程度。在江南地区,人参更被当作保健养生之必备佳品,无论都门贵人,还是贫苦百姓,均“竭力购参以服之”。而作为医生,最安全、最赚钱的办法,无疑就是在药方里多开些人参——病好了,是人参的功效;病未好,是人参未吃够。

    在这种崇参、尚参的风气下,不同版本的“人参购买指南”纷纷被炮制出来。如《人参考》《人参谱》《人参图说》等等。内容涉及人参的产地、种类、气味、功效,以及如何辨别真假人参。此类书籍应运而生,非常畅销。在这些人参购买指南的“引导”下,人参也被分列为上百种名目,不同消费者按需购买、按能力购买。一时之间,大家仿佛都成了人参行家、养生专家。

    可以说,之所以今天人参还被当作养生保健之必备品,与清朝对人参的神化运作不无关系。其实,科学检测数据表明,被认为药效最好的参根,主要成分与胡萝卜相似;参根成分的提取物,所含有的药性也极低。美国早在1937年就已经从《美国国家药典》中删除去了“参”的条目(包括人参与西洋参)。美国人认为,参的医疗与保健作用,只存在于中国人的想象中......

    虽然有以上的结论,但如果某天医生给你开了人参的药方,你大可不必装作很懂的样子要求划掉它,毕竟胡萝卜对身体也是有好处的对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