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锺书智慧“小干货”(一)“柳”与“留”之“音似”“形似”与“神似”

 hhucxq 2020-11-23

一、“柳”与“留”

 (一)

在古诗文中,“柳”这一意象我们太熟悉了,它与离别相关。

如下面这首诗:

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前三句写柳,最后一句抒情,“柳”“留”紧密结合。

(二)

古人言“柳”,便有送离别相思之意,我们通常的分析是——因为“柳”“留”二者读音相似,因而古人言“柳”便有挽“留”之意。

同时,因为柳条修长柔软,风来时,柳随风飘举;风住时,柳枝下垂——作别时举手告别和人走时伸手挽留在形态上相似,因而言“柳”便有“留”念之意。

以上两种分析一者从读音考察(音似),一者从字形考察(形似),都直观易懂,一读便晓,一看便知,所以大家都能接受。

但因为易懂易晓,在接受之后,就不再作深入思考了。

(三)

钱锺书不一样,他的思考比我们深!

他在“音似”与“形似”背后,看到了“神似”。

他引用古籍,分析说:柳是易生植物,折根柳枝,甚至倒着插,它都能顺畅地生长,有顽强的生命力——古人送别时折柳,就是希望游子离开故乡能如柳条一样,随处皆可安身!

这种分析,我们称之为“柳”与“留”的“神似”!

 (四)

我们能发现,“神似”在“音似”“形似”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音似”“形似”尚属表面,着眼点在送别之时;

“神似”着眼点则不仅在“送别之时”,更虑及到“别离之后”

——远走他乡者的生活境遇,并表以深切的祝福,思致显得更为细密,情感表达也更为浓厚。

由传统的“音似”“形似”到“神似”,不得不佩服钱锺书读书的独具只眼与睿智思考。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这里是“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公众号,从今天起,我们每天推送一则不到一千字的钱锺书论学小知识、小干货,让你轻轻松松走进传统,走进国学,感受中华文化的美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