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扶大厦之将倾,只因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畅读历史 2020-11-23

文/子非鱼

明朝,土木之变,由于宦官王振的愚蠢决策,朝廷二十万大军顷刻间化为乌有,皇帝朱祁镇也做了瓦剌的俘虏,北京由皇弟朱祁钰暂代皇帝之职。

瓦剌军事也先打了一手好算盘:挟天子以行勒索之事。于是瓦剌大军压境直指首都北京。

这时的北京面临着什么情况?无兵可用、皇帝被俘、士气低落、人心惶惶、敌军压境......

于是就有大臣提议了:南迁吧!

南迁是不是一个好的决策呢?对于某些人来说,是的。比如这些大臣,朝廷南迁之后,他们只不过是换个地方做官而已,该有的还是会有。所以南迁的提议一经提出,应者云集。甚至一些人已经偷偷收拾好行李,就等代皇帝一声令下了!

在他们看来,朝廷南迁是最好的选择。但对于大明王朝来说,南迁,失去的将是半壁江山。

是不是想到了北宋南迁的事?历史就是如此的类似,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军兵临城下,大臣们众口一词:投降吧!于是,金军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是不是很像?难道明朝的这些大臣都是文盲,不知道宋朝的历史?当然不是,他们一个个饱读诗书,宋朝的历史也必了解,只是他们中的一部分站在自己的利益上发出声音,另一部分即使为朝廷着想的,也沉默居多。

这时如果没人站出来,南迁必成定局。幸而天佑大明,关键时刻有个人站出来高声喊道:那些嚷着南迁的人,都应该处死!

这个人就是于谦。

在他带领下,那些本来就心怀社稷的大臣,慢慢开始表态,最终君臣一心,共同度过了这次危机。

于谦,可谓扶大厦之将倾,真英雄也。

于谦是谁?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一个人,学问多高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在关键时刻发出自己的声音。

试想,如果当时他同大多数人一样保持沉默,明朝的历史会如何发展呢?


后记:

我的性格有一个致命缺陷: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学的时候,老师让造句,全班同学都举手回答了,只有我保持沉默,哪怕被老师点名了,也拒绝回答。

这种天生的性格缺陷让我失去很多。

步入社会后,这个毛病依然存在。我会暗地里嘲笑做出“愚蠢”决策的高层,会瞧不起做事邋遢的同事,但很少说出自己的想法。

那些想法也许是好的,但有什么用呢?


相关文章:土木之灾:大明朝的皇帝被蒙古人抓走了,却换来了“民族觉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