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惠王,嬴驷:如何才能不迷茫?

 畅读历史 2020-11-23

“大势定长策,时势出方略”,这是从大秦帝国里听到的,

太子嬴驷因为杀人,触犯了商君新法,被秦孝公赶出王宫,到秦国各处游历,体验秦国新法,

游历多年后,太子回国,与秦孝公有一段对话,大致如下,

秦孝公:你在秦国游历多年,如何看秦国新法?

太子:秦国新法已经深入人心,以后无论谁当国君,都应该贯彻到底;

秦孝公:你说要提防老贵族复辟,是几个意思?

太子:您看过我的文章?变法就是利益重新分割,伤害到了老贵族的利益,老贵族一定会起来反抗,这个过程至少持续两代人。现在第一代老贵族还有很多人在世,根基还在,所以一定要提防老贵族复辟。

秦孝公:根除复辟,又当如何?

太子:大势定长策,时势出方略,时势未至,嬴驷不敢妄言。

什么叫大势?对于当时的天下来说,统一天下是大势。

谁强大,谁就能统一天下。如何才能强大?变法。

所以嬴驷说,无论是谁当秦国国君,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这个法就是商鞅变法之后的法。

这就是秦国的“长策”。

“时势出方略”,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坚持法治的长策之下,必须提防老贵族复辟,一旦复辟,变法就付之东流了,

但如何根除复辟?嬴驷的答案是不知道,因为时势未至,他还没有方略。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方略”一定是为“长策”服务的。

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很多问题,每个问题都需要抉择,这种针对问题的抉择,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所谓的“方略”,

问题是,我们做出的方略,大多都只考虑了眼前,因为我们没有“长策”,

没有长策,方略就很随意,只要保证眼前利益就好了,结果很可能会伤害长远利益,

也就是说,我们选择了现在,放弃了未来,

为什么有的人有长策,有的人只有方略?

长策的本质,还是要立志,三十而立志,才能四十不惑,

没有立志,就只能根据时势出各种“方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章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的对,说的就是这个理。

问题是,如何才能立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从十五岁开始学习,到三十才立志,至少15年的时间,我们有过吗?大概没有,

这个“学”,不是指我们每天啃书本的学,而是学而时习之的学,

想想当年冲动杀人的太子,与今日已判若两人,

在《大秦帝国》的演义中,太子嬴驷走遍了秦国的郡县山川,每日风餐露宿,与普通的游方士子无异,

正因为有这几年的沉淀,嬴驷才能有上述对话中的见识,正因为有了见识,才有“长策与方略”的一番言语,

历史,值得吾辈学习者多矣!


上一篇:历史的演进,从封建到郡县

推荐:三十未立,四十而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