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魏晋风流是一种什么画风?

 崆峒樵隐 2020-11-23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飞哥裁缝铺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东汉末年,民不聊生,汉献帝落于曹操之手后,改年号建安。建安年间社会动荡,民生多艰。曹氏父子求贤若渴,文艺发展一时蓬勃。士大夫们感慨现实,胸怀天下,创一时之盛,后人称之为建安文学。时过境迁,司马氏欲重演曹氏之事。士大夫们聚集竹林,清流赋诗,抨击时政,却不想被司马氏所忌。嵇康身死,竹林七贤各自演绎人生悲歌。
竹林七贤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
1、建安风骨
东汉建安年间,以汉乐府五言诗、辞赋、散文、表章为题材的文学蓬勃发展,涌现了许多文学名篇。后人因此将汉建安年间、魏黄初年间文学合称建安文学。而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建安七子和三曹。其中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他们三人既是文人,又是政治人物,因此不能等同于士大夫。但他们与七子相与友善,相互唱和,共同构成了建安文学的昌盛繁荣。
我们以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七哀诗》为例感受一下建安文学的风骨: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汉末桓灵以降,政治腐败,变乱频仍,吏治十分不堪。党锢之祸、黄巾大起义绵延久远,波及广泛。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广大百姓饿浮遍地。不仅老百姓饱尝生计之苦,钟鸣鼎食之家也大多颠沛流离,生活艰辛,或受政治迫害。诗中所体现的便是建安文学最大的特点:抨击国家现状,贴近社会现实,近距离观察民生疾苦,而复有伸张之志。
正因如此,建安文学又被后世称之为“建安风骨”。那么建安七子又有些什么故事呢?
虽处江湖之远,建安七子却离不开朝堂
2、征夫行而未息
建安七子中最早离世的便是孔融了。孔融为这个社会贡献了孔融让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等成语,而建安七子中,他的政治生涯也最为丰富。
早在汉灵帝刘宏时,孔融便出仕,任司徒杨赐的掾属。董卓专权后,孔融言辞激烈,颇有不满。董卓将孔融派往北海,意欲借黄巾军之手除掉孔融。于是,孔融出任北海相。孔融聚集民众讲学开礼,挽救被黄巾军蛊惑的民众,聚兵筑城,与黄巾军周旋,数年下来,竟颇有政声。升任青州刺史。
孔融是个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名声在外,为政安民是其长,胸无韬略是其短。黄巾管亥围城,孔融抵挡不住,向刘备求援,刘备喜出望外:孔北海尚知世有刘备乎?于是前往解围。建安元年,青州袁谭攻打北海,这次没人来救他了,与袁谭战数月,最终支持不住,败逃而去。
后回朝,历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官职,参议朝政。因看曹操威权日重,早晚代汉而立,孔融日益不满,终被曹操所杀。时在公元208年
孔融应该是建安七子中最有骨气的
除了孔融,陈琳也在军事和政治前线异常活跃。陈琳早年在袁绍帐下为谋士,官渡之战时,陈琳所做檄文中,骂曹操是“赘阉遗丑”,让曹操很是恼火。不过曹操还是有些气度的,责让一番,便让陈琳与同为建安七子中的阮瑀作为自己的御用文人,起草军国文书。
陈琳只是一个御用文人而已,涉政不深,然王粲直接影响到了当时天下的局势。赤壁之战前,王粲在刘琮帐下,曹操举兵来攻,刘琮主意不定。最终在王粲等人的力劝之下,刘琮才投降曹操。可见当时王粲不仅是一个文人,还是一个谋士。王粲后来历任丞相掾、军师祭酒等,曹操封魏王后还做到侍中这样的官职。
七子中以孔融、王粲官职最高,其余诸人曹操帐下,多任军事祭酒、丞相掾等官。要知道,这些官职也是三国顶级谋士郭嘉、司马懿等担任过的。建安年间的一些重大事件都能看到建安七子的影子,他们的诗文中也主要涵盖了社会民生和政治这两个主题。
建安七子作为文人士大夫的代表,是当时社会的精英阶层的代表。而他们的行为,姑且断章取义,用王粲《登楼赋》种的一句话来评价:征夫行而未息。虽然天下疲敝破败,虽然力量有限,但仍不断的为国家复兴和社会重建而努力着。
然而,建安二十二年,北方爆发了一场大瘟疫,七子中阮瑀、孔融已逝,余下的五人竟在这一年相继而逝。从此,七子不在,留下无限唏嘘,以待后人。
继建安文学的下一个文化盛宴是竹林七贤创造的。
文人飘逸
3、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刘伶等七人友善,常一起为“竹林之游”,于是称之为竹林七贤。
其实竹林七贤的时代和建安七子相距并不远。竹林七贤中,阮籍是刚刚提到的阮瑀之子。而竹林七贤聚会活跃的主要时间正始年间距离建安不过20余年。
但是竹林七贤的风格却是大不一样。我们以竹林七贤的代表嵇康所做《幽愤诗》(节选)来感受一下:
爰及冠带,冯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庶勖将来,无馨无臭。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幽愤诗》典故极多,晦涩难懂,然而从其中“老庄”、“全真”“采薇”“颐性养寿”等词可以看出端倪。虽同是悲伤基调的诗作,与王粲《七哀诗》两次出现长安、百姓生活不同的是,嵇康的这首《幽愤诗》充满着黄老隐士之言和消极避世心态。
竹林七贤:愿处江湖之远,却总是被朝堂拉回去
短短数十年,同是当代名士,这或许可以窥见一些区别。而这区别如果只是嵇康个人,倒也罢了。如果这代表的是,从汉魏之际到魏晋之际,士大夫一种普遍的心态变化,又会怎么样呢?
4、竹林七贤的故事
从竹林七贤的一些故事里,或许可以找出答案。竹林七贤的日常,是这样一种画风:
阮籍曾任步兵校尉,史称“阮步兵”。可原因竟然是阮籍听说步兵衙门厨房酒多。阮籍到任后,每日纵情狂饮,醉酒酣睡,完全不理事务。如果有幸观之,一定画面感极强。
竹林七贤中,刘伶、阮咸、嵇康等也大多嗜酒,刘伶还曾做《酒德颂》。然而典故之多,莫如阮籍。阮籍轻礼法,常到隔壁酒肆醉倒在别人小媳妇的身旁。司马昭欲求亲,阮籍大醉60日,导致此事不了了之。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是阮籍用青眼来对自己欣赏的人,而用白眼对自己厌恶之人。
然而,关于阮籍还有另外两个鲜为人知的典故。阮籍常独自驾车出行,不看路,走到路的尽头,恸哭一场而回。阮籍还曾到楚汉古战场广武,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两个典故说明,阮籍并不是酒囊饭袋,而应是胸有抱负之人,只因有所忌讳,不愿施展。那么忌讳为何呢?
从嵇康的故事里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大将军司马昭欲聘嵇康为僚属,嵇康逃亡河东拒绝征辟。而司隶校尉钟会仰慕嵇康,厚礼前往拜访嵇康。嵇康与向秀正在打铁,忙的不亦乐乎,见到钟会来访也不招呼,理也不理。钟会气愤难平,这就要走。嵇康还要补上一刀: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也就罢了。山涛,嵇康密友,同为竹林七贤,为官后举荐嵇康,嵇康即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虽然志趣不同,但因此事绝交,甚是罕见。
司马昭、钟会本也不是士大夫之友,以嵇康性情,拒绝倒也情有可原。然而,山涛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举荐了一下而已,嵇康竟要绝交。嵇康仿佛并不是对人,而是对这届朝廷都不满意?
竹林七贤为何总是跟司马昭杠上呢?
确实如此,嵇康之妻乃曹操之后,而司马昭之心,大家都知道。或许就是因为如此,也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嵇康无力反抗,便只好隐蔽遁世。
竹林七贤中,除了山涛和王戎二人积极与司马氏合作外,其余五人或终身不仕,或被迫出仕,心不在焉,放浪不羁。
同样是士大夫,建安七子选择了择明主而侍,建功业于当世。三国时期大多士大夫也选择了跟随心中的明主建功立业。而竹林七贤却大多选择了山泉竹林,垂清名于后世。魏晋名士风骨也大多白衣飘飘,率性江湖。
因此,这是一种士大夫心态的普遍变化而不仅仅是嵇康、阮籍等个人而已。可能文人士大夫的政治能力并不突出,但他们是社会之望,风气之源,而他们的不合作代表的是国家和民族的中间阶层站在朝廷的对立面。
而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风骨变化如此之大,而时间不过数十年间而已,士大夫风骨为何变化如此之快,究竟是朝廷不堪合作,还是他们太过清高清高?魏晋时期,朝局多变且混乱,是不是跟当权者的态度和作为有什么关系呢?
魏晋之乱世,不仅在于朝野,更在于人心
建安七子简介
王粲,才为七子之首。早年避祸荆州。归曹操,官至侍中。随南征,病卒。代表作《七哀诗》《登楼赋》
孔融,历任司徒掾属、北海相、太中大夫等。被曹操所杀。代表作《荐祢衡表》。
陈琳,先后投何进、袁绍,归曹操,为丞相门下督等。代表作《讨曹檄文》等,已遗失。
阮瑀,任丞相仓曹掾属,善章表书记。代表作《为曹公作书与孙权》《驾出北郭门行》。
应玚,字德琏。任将军府文学等官。善诗赋,代表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徐干,任五官将文学等官,因病辞。代表作《中论》《室思诗》
刘桢,任丞相掾属,因罪免。善五言诗。代表作《赠从弟》
一曲广陵散,不仅悼嵇康,更悼那个时代
嵇康,善诗赋、音律,终身未仕,冤死。代表作《幽愤诗》《广陵散》。
阮籍,被迫出仕。代表作《咏怀诗》82首。
山涛,出仕,任侍中、仆射等,官至司徒。
向秀,被迫出仕。善老庄,代表作《庄子注》
王戎,为人世俗。官至司徒。
阮咸,阮籍之侄。出仕,不用,放荡不羁。著有《律议》。
刘伶,嗜酒。终身未仕,著有《酒德颂》
除山涛、王戎外,均无心仕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