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条史诗级进藏“天路”即将诞生,自驾人与地质人联手干了这件事!

 昵称71563362 2020-11-23
-这 是 自 驾 地 理 的 第 363 篇 原 创 主 文-

今天的话题
从一张非常独特的图片开始


乍看之下你是否以为P过度了?
那么再来看看与“原图”的对比


我们刚刚看到的第一张图
其实利用了红外热像仪
对山体坡表温度进行检测并记录
这种技术可以从能量的角度
研究滑坡发生的可能

因为在滑坡变形破坏过程中

滑坡体温度场并非恒定不变的

而是呈一定规律性的变化

这个应力积累和释放的过程

最后则会导致岩土体结构发生破坏

越是亮眼的地方代表温度越高
而这些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

这些图
就拍自今年10月中下旬的一次
“川藏铁路线地灾隐患科考”活动
由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地灾感知认知与预知研究室
与《中国自驾地理》、图钉轨迹APP共同进行

老迈狼常说:

让每一次旅行,都是深度阅读

这一次的确是很“深”

——既“深入”又“高深”

我们常常在自驾旅行中

都会遇到的各种地质灾害

在研究学者眼里,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

都是可以做出判断并且规避的


所以尽管川藏线已经走过许多回了
但这次对老迈狼来说却是全新的体验
跟着曾经的中学同桌
现在的技术领队吴立新教授
忙活了10天,他深深体会道:
地质科考的确是个体力活阿!


此次“川藏铁路线地灾隐患科考”活动花絮



01

川藏铁路:第二条进藏天路


你没有看错,这次我们出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川藏铁路!继青藏铁路之后的又一条进藏天路,建成后从成都到拉萨可以缩短到13个小时!惊不惊喜?

这注定是人类又一史诗级、世纪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与青藏铁路“缓坡式”上升不同,川藏铁路是“台阶式”的,建设难度更大。此外,地形更是起伏剧烈,地势七下八上,犹如过山车。

川藏铁路总体走向示意图

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东起成都,西至拉萨,从海拔500米的二级台阶,跃升到4000多米的一级台阶,穿越四川盆地、川西高山峡谷、川西高山高原区、藏东南横断山区、藏南谷地区5大地貌单元,跨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7条大江大河,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高尔寺山等8座高山,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累计爬升高度达1.4万米

早在1951年开始,就已经有相关人员开始勘察、着手川藏铁路的前期准备了,90年代开始选线,21世纪初勘测设计加快…2018年12月28日,成都至雅安段已开通运营,2014年底,林芝至拉萨段开工,已于今年9月20日完成藏木雅鲁藏布江双线特大桥铺轨,预计明年建成通车。

9月20日,拉(萨)林(芝)铁路第三座

跨越雅鲁藏布江的藏木特大桥铺轨

客户端


而即将开工建设的雅安至林芝段铁路(简称雅林段),则是川藏铁路中施工建设难度最大、运营风险防患最难的路段——海拔落差超过4000米,沿线地壳板块活动强烈、强震多发频发,全球变化及区域暖湿化背景下沿线生态环境脆弱、地灾风险巨大!项目估算总投资3198亿元。

所以,如何规避和减少雅林段沿线地灾长期风险、保障雅林段铁路可持续运营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以自驾的方式,实地考察川藏铁路沿线地震断裂带附近的新老滑坡、冰川崩塌、泥石流、矿区尾矿坝等高风险区隐患区,为强震及暖湿化背景下,川藏铁路中段沿线地灾风险分析提供第一手材料。

科考队出发前

吴立新教授带领学生在长沙研讨规划

制定详细科考方案与路线图


02

当自驾人遇上地质人


首先,需要说明:与往常不一样,这并非一次风花雪月的旅行

每天起早摸黑,沿线考察过程中,有时要纵深到几十公里,在没有路的地方找路,观测一处毫无美感的滑坡体;或徒步到冰川、峡谷深处,进行无人机航拍作业,在高海拔低温下长时间站立,操作者的手几乎要冻僵...

汽车引擎盖瞬间变成了工作台

带上器材,又要开始爬山了

老师与学生的通力合作

吴立新教授于夜色中

在道孚县某大型滑坡的下游河道

采集岩石标本


所幸科考队得到了川藏铁路沿线地方政府、村镇和藏地牧民朋友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科考队向道孚县某大型滑坡所在地的村长
了解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情况

吴立新教授向墨脱县门巴族

荷扎村书记(中)和村长(右)

了解当地地震滑坡影响与乡村经济发展状况


而在辛苦之余,老迈狼真切感受到:整个天地间都是最好的地理教材,当你愿意花时间与之对话,每一座雪山、每一条河流、每一处冰川都与你有了亲切的互动,每一处风景都有了生命与故事!

距离新龙县城90公里处,有座卡瓦洛日雪山,相传山神是苯教十三大神中的财神雍宗道杰,也许有人为“财神”慕名而来,但对科考队来说却是个重要的观察点。


要近距离接近它,却并非易事,从地图上看,周边虽然有317和217国道,但却都无法进入,只能“抄小路”。

老迈狼联系上了甘孜小罗,得知小罗的哥哥每年都会在这边的高原草场上放牧,对地形非常熟悉。兄弟俩热情极了,啥也没说,亲自带领着大伙翻越草场,近距离接触卡瓦洛日。


这不是来越野,而是科考,越野只是一种手段,因为没有路,想要深入观测雪山冰川对周边的侵蚀状况,就只能这样“另辟蹊径”了,请勿随意模仿,人站在旁边是担心车会侧翻。

很多人跑川藏线只知道贡嘎、南迦巴瓦,真正知道卡瓦洛日的并不多。自驾旅行一离开公路,就容易错过很多美好而神秘的地方。

自驾驾驶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其实只要离开公路,通过高分辨率的地图一寸寸地探索,就能发现一片鲜为人知的处女地。

在草场这个天然观景台观赏卡瓦洛日


甘孜县,一个与甘孜州“重名”的县城,区位优势明显,虽然只是一个县,但地域开阔,雅砻江穿城而过,317、217国道贯通其中,还拥有甘孜州内第三座机场(格萨尔王机场),这几年在旅游方面的推广力度非常大。

甘孜县不只有格萨尔王机场,还有格萨尔王城


听说川藏铁路要经过他们的家乡,全县上下都非常激动:未来,公路、航空、铁路都集中县上,甘孜县将成为整个川西乃至川藏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考察所到之处,当地百姓无不为建设川藏铁路的消息而欢欣鼓舞。科考队向甘孜县某大型冰川泥石流所在地的藏民科普地灾风险,并了解当地冰川泥石流灾害发生情况。


副县长吴峰得知科考队的到来,特地迎接并亲自陪同前往另一个考察点:玉龙拉措,也叫新路海。

感谢甘孜县政府的热情接待
右三是副县长吴峰


很多老司机只知新路海,不知玉龙拉措。这个海子就在317国道的路边上,由于317国道是继318国道之后的一条新川藏公路,筑路大军因此将其命名为“新路海”。

新路海就在雀儿山下,属于冰蚀湖,水源由雀儿山冰川和积雪消融供给。


一提到雀儿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317国道线上最险要的雀儿山垭口(5050米),随着2017年9月雀儿山隧道的贯通,“翻越雀儿山,犹过鬼门关”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其实整个雀儿山山区共有30多条冰川,分布面积达80平方公里,仅次于贡嘎山系。由于新路海景区正在进行封闭式整改,车辆无法驶入,科考队一行人只能从入口处徒步3公里多的山路,走了2个多小时才走近玉龙拉措和雀儿山冰川,近距离观察滑坡体。

然乌湖对很多走过318国道的朋友来说并不陌生,顺着然乌湖的水源往上走,有一座名叫来古村的藏族村落,与规模巨大的来古冰川群相依相伴。

该冰川群中最壮观的亚隆冰川
摄影@VIP读者·KK DENG


一般旅者都选择会在村口驻足远眺冰川,但只有走入深处,才能真正感受到冰川的雄伟奇丽。

由于气候变化,这些年冰川消融的速度加快了


近观来古冰川(靠近来古村)
摄影@VIP读者·饼茶茶

陪同的来古村村长详细地述说着冰川这些年发生的变化,所提供的数据为科考提供了更准确的一手资料。

站在C位的就是来古村村长,造型是不是很酷?


离开来古村,一路沿318国道前行,科考队继续前往下一个观察点:波密某大型冰川崩塌滑坡灾害现场

伴着帕隆藏布途经松宗镇,沿支流曲宗藏布一路向北,不料却在一个叫星木的地方被河水阻拦,众人只能再次选择徒步深入考察。

科考队遇阻

图钉轨迹截图

徒步登山走起

波密县某大型冰川崩塌滑坡灾害现场


沿线考察的过程中,一旦离开平坦的公路,开启越野或徒步模式太正常了。

科考路上,除了原始的风景
老迈狼总被这些路段所吸引:
比喀什新晋网红公路盘龙古道更密集的弹簧路
没有名字,却让老司机肾上腺素迅速飙升

虽然老迈狼是户外老高原了,体能也不错,能跟上地质人的节奏,但依然感叹道:做地质科考,一定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

早前我们预告这次科考活动的时候,很多老司机都纷纷表示非常感兴趣,留言问什么时候能组织大家一起参加。

对此,我们想说:大家有这么好的驾驶、越野技术千万不要浪费了!但由于这不是悠闲的观光之旅,请一定做好体能上的准备,密切关注公众号推送,以便随时参加后续的科考活动!

翻越浪拉雪山时遭遇大雪天气

科考离不开一个好的自驾团队,提供交通和勘路的保障,而科考又能为自驾者带来更深入的体验——更加丰富我们对山川地貌的认知,而不仅是“只知其美”,更看到“为何而美”,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去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

吴立新教授的野外小课堂

参考资料:
李佳、陈帅.中南大学地灾感知认知预知研究室(Geo-hazard PCP Lab) 圆满完成川藏铁路沿线地灾风险科考活动

金林.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滑坡破坏过程温度场变化分析

杜森、秦臻.不识来古真面目,只缘未入冰川处

四川在线.坐上动车去拉萨:史上“最难建铁路”川藏铁路的前世今生

超级建筑.川藏铁路大决战打响,3200亿强攻施工禁区,极难工程有多难?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

签约账号【自驾地理】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