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飞鹏:路遥我给你说(之二)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0-11-23

由路遥的弟弟王天笑组成的“路遥研究会”经过多方论证考察,2008418日最后决定由我为八集纪录片《路遥》撰稿,我深知肩上的责任,开始为创作做准备工作,一边思考,一边阅读路遥的作品和相关资料、并且记录下点点滴滴的想法与笔记。201411月我将一部分创作笔记整理出来,这些在写作过程中记录下的不规则片段,也许会有更重要的信息与价值。

左起:王天乐(路遥弟)、王益群、路遥、尚飞鹏、郝师傅。


路遥我给你说  

——纪录片《路遥》创作札记(之二)

尚飞鹏

1要写好纪录片《路遥》必须谨防“高、大、全”。

2把握朴实、大气、高贵、平凡、思想性、底层人群的情感,这些大概就是体现路遥平凡人生的基本方向。

3用艺术的叙述方式,用文学语言的色彩,表达真实的现实生活。

4将这些朴素的事件高度提炼,不能让它平淡无奇。

5贫困地区、农家子弟是中国社会中最活跃的一部分,路遥的作品正是他们最好的补养品,所以他的作品是永恒的,是有志者追求奋进的常青之树。

6拷问现代社会精神迷失的原由,加强对陕北与外部世界的深思与联系。

7路遥的爱情世界和生活现场不在别处,就在他的作品里寻找。

8路遥的政治抱负一直无法实现,他的大志在失去政治领域的前途后,转入对文学的创作,他在文学创作中的统领才能,就像一个将军和领袖一样,指挥千军万马,掌控更多人的生死大权。与世界的发展并驾齐驱。

9陕北是敞开的,从古到今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和融合,接纳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就是现在,我们在农村到处可以看到,一个村落、一个农家的院子里是没有围墙的,路遥就生长在这样四面敞开的大山里,狼和狐狸、黄鼠狼和很多小动物,有机会在人的居住地自由出入。这样的陕北人很容易与大自然毫无阻隔地交流,与装在窑洞里生活的人生融为一体,虽然地处偏僻、远离大都市的陕西之北,但这里的人们心灵的自由从来没有缺失。路遥心灵的自由对行为自由的需求是发自生命源头的渴望,这一定与陕北的地貌有关。

10“文化大革命”对路遥的洗礼,不但没有挫伤他的锐气,反而使他迅速地成长。如果说生活中的苦难是毒药,路遥却把这毒药当营养一样吸收。那么“文化大革命”这场运动,成为路遥过早认清社会发展的不可逆转性,使他一腔热血的政治抱负,悄然转向为文学的理想奋斗的诱因。

11人的生存状态决定艺术状态的表现力与内涵。在陕北,一条横贯大片土地的无定河与黄河是流动的话语,是活生生的生命与人类生命直接交流和沟通的活化石,黄色成为生命的基本底色,成为对应于蓝天白云和呼应于大地的辉煌气势,黄河文化对陕北文化的影响与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12农耕与游牧的同在与矛盾,黄河中游地区与外部世界的隔离,多民族的通婚与文化的交流与矛盾,以及战争的历史,使这里的生命,既迅速成长又迅速死亡。

13.工业文明出现之前,中原的农耕文化的繁荣,使北方之北的蒙古游牧民族长期侵犯中原,这反而使这里的居民有了异族的勇猛与血性。

14.一个民族心灵史遭受到重创的时候,我们的命运在何方呢?一个没有或者说是丢失了哲学灵魂的人种,再也不能有任何闪失的时刻,它的出路在哪里,路遥的思考、路遥的小说创作,又是从什么地方开始解剖和瓦解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

15.城市和农村结合的开始,路遥与贫瘠土地的拼搏与斗争,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拼搏,而是整个土地上人与贫穷的斗争。对土地又亲又恨的矛盾,是这块土地上祖祖辈辈人民的生命本质,在这种矛盾的搏斗中的结果是,越斗越爱,越来越爱的结果是永远地不肯舍弃,永远地相依为命。

16.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追求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各有不同,表现千差万别,可以说,没有两个人完全相同,在追求快乐人生的旅途中,往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有的人急于求成,又不能踏踏实实地做事,认认真真地做人,追求名利成为首选的目标,结果很容易半途而废,甚至夭折。这些急功近利的人就是每天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大街小巷,也不会被别人记住,而路遥不同,在短暂的42年里,写下了雄文巨著,并且以其思想的高度和敏锐的洞察力,发出对社会形态和人性的不断追问。

17.路遥是痛苦的并且快乐着。在常人眼里,路遥痛苦、贫苦、孤独,基本上是一个苦行僧的形象,没错,是痛苦,只要思考就痛苦,只要有思想就丰富,就会承载着在别人看来不必要的忧伤。但是思考是快乐的,每当感悟出一句人生的哲理,解开一个常人不能解开的心结,他会神采奕奕。

18.忘记是哪位评论家说过,海明威是一座冰山,我们今天也在寻觅一座中国式的冰山,他与路遥之间的比喻,也许很多人会咋舌,但还是要说:对于一个农业大国,在反映农村与城市矛盾冲突的作家中,到目前为止,路遥既是开创者又是终结者。因为他离去的这十七年来,已经证明用这样的题材反映这样的事件,确实已经成为空缺和遗憾。路遥给中国文学创造的神话,不仅是一个呈现在眼前的小说世界,以及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我们中间,而且还打开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我们可以这样说,他小说里的人物应该活得更长久,甚至是永恒的,这就是路遥的伟大之处,他塑造的人物不死,他就不会死。

19.路遥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当我们打开他的著作《早晨从中午开始》就打开了一座宝藏。我们知道,我们正在靠近这座宝藏。只有一点一点地攀登,才能爬上山顶,爬上了山顶,才能看到他的全部。我们正在一步步靠近他,他也许是冷漠的,对于我们这些不速之客,他并不热情,这要看我们是否与他的意愿相符、兴趣相投。假如我们是站在违背人民群众的一边,他就会不高兴,对我们不理不睬;假如我们站在人民的立场,他就会双手欢迎我们,捧出最灿烂的微笑接待我们。

20.路遥走了,我们再也无法要求他改变什么,他已经用短暂的42岁,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要求他再为我们做什么了,也不能让他纠正什么,他走过了完整的一生,对,完整,而绝不是破碎,不是。

21.让一个国家强大起来,就是要让每一个个体觉醒。路遥的小说就是用这样一些朴实的事件和语言完成的,他并没有空洞地去描述,讲无边无际的大道理,而是始终关注和鼓励个体的追求。如果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真理,每一个人都在改变自己,这个国家就会变得更好。每一个人都富裕和文明了,那么这个国家还会在沉睡吗?

22.对于路遥的文学成就以及路遥这个人,我们不能就事论事,你喜欢他,他不是你的;陕北人喜欢他,他也不是陕北的;中国人喜欢他,他也不是中国的,他应该是世界的。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扩大到一种社会现象时,它的本质就产生了巨变。任何一种地域化的解释都是弱小的甚至是无力的。

23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准备阶段,他阅读了近百部中外名著,翻阅了近十年的报纸杂志,这些工作能说明什么呢?他的准备难道不是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社会形态的走向,以及从政治、经济、文化、生产力或者工、农、兵、学、商各个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吗?路遥的创作告诉了我们,他的艺术观、人生观、政治观,甚至对社会发展和农民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系。路遥有着博大的胸怀,他的创造的确不是为了愉悦,我们不反对愉悦,也不反对轻松而快乐的娱乐文化,但人不是为了绝对快乐,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一定会付出代价,这就是不能放弃深刻、深思和深沉。人类的发展需要每一代人艰苦的努力和悲壮的牺牲,我们不鼓励牺牲,但不能拒绝有益地坚守和奉献,世界上哪一种文明不是通过卓绝的奋斗能够取得成功和流芳百世的?

尚飞鹏,1954年生于绥德,作家、诗人、小提琴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先后就读于西安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榆林学院中文系。有音乐、诗歌、文论等作品发表。出版有诗集《情王》《情后》《舞者》《膜拜大地》《蓝调》《双乳》汉英双语诗集《都市大逃亡》。创作诗歌、评论、音乐作品近万首(篇),其中长诗50余首,文论集《说话》,歌曲集《音乐思维》。诗集《情王》荣获陕西省第八届文学奖。担任八集纪录片《路遥》撰稿人,并荣获“第七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十大纪录片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