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在线网 祁成志 易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然也。墨分五色,书分五体。今汝邑篆书之四君子者,以篆为宗,以墨为缘,以诗文自娱,诚为一时佳话也。或风流蕴藉,或孤格高标,或谦谦君子,或清雅出尘。皆痴文辞,笃翰墨,崇善德,诚师友。能于尘世一隅邂逅而相知日深者,缘也。 静多斋主人贾伟,于四子间年秩最长,才识亦最著。其书法、舞蹈、乒乓皆为道友间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也。性豪爽达观,至若三五友侣畅聚一堂,觥盏交错,必推其为席间主持也。其必以辞令深邃诙谐而令气氛融然冶然,使人同乐其乐,尽释俗虑尘扰,尽享美景良辰之娱也。其书诸体兼擅,草篆尤佳。草法山谷,运笔如椽,恣肆烂漫,纵任不拘。篆师商周金文,汉《三公山》,吴《天发神谶》。书风雄强茂密,开张大气,神采飞动,磅礡恢弘。于吴熙载、徐褎海清劲秀雅风神之外另辟新蹊。其熠熠光华,足令后学之士崇之慕之也。 三槐堂主人张红杰,性清高旷远,讷言敏行,与古为徒,不趋俗流。喜辞章,乐金石。诗以言志,画以娱情,印以寄意,书以遣怀。信手择处,皆成妙响。不諳酒性。尝于丙申孟秋问道于郑,间暇访友,席间兴之所致,试饮一小白,遂惛惛焉患酌若疾,三日未祛也。“众人皆醉我独醒,命中无酒只有诗”,此为数耶?嘻嘻!书风清雅,朗姿玉畅,郁郁纤纤,自成景致。其书初轫于斯冰之格,后上溯周金商契,赜古探幽,笃之日深。近年来,于清篆诸家着力尤勤,曾籍二吴撝叔之法斩获无数,而致效者若鹜,蔚为一时之观也。 亘古斋主人韩存利,“四君子”之年最少者。性耿介秉直,富诗书,广交游,善清饮。“曾以书名惊四海,敢凭豪情尽千觞”。饱学识,广见识,富胆识。曾屡承全国性展览赛事。应者广,誉者隆,昭者远。无此大气度大格局者不可为也。其书取法周钟鼎、楚简帛、秦诏版、汉碑额。气格雍容,高贵典雅,泱然大度,书风浑穆,淳淳然有庙堂气象。其于国展屡获殊荣,仍低调谦逊,砥砺前行。山不择壤,方能成其崇;水不拒细,方能成其深,信然。以其潜心入古,勤勉执着之精神,必将成其大志也。 若兰阁主人阿萍,喜丹青,晓音律,善翰墨,谙词章。碧袖舒处,佳作每现,丹唇启时,清吟自成。笔底风雅,纸上旖旎,巾帼神采,不让须眉。其书温婉清妍,自有品格。小楷清真,不著纤尘,有雅宜余韵。隶书清秀,隽然自适,得《曹全》三味。行草清遒,翰逸神飞,承魏晋遗风。篆书清逸,秀迹宛然,传辛谷神容。雅翰之余,阿萍独爱兰。窗前案余,碧叶纷披,台际廊外,黛影扶疏。昔陶元亮之爱菊,周廉溪之爱莲,林处士之爱梅,文与可之爱竹,皆以其清品逸于世也。今阿萍之爱兰亦然也。 以诗书喻怀,以翰墨结缘,以志趣交友,此生足矣。述略之余,遂成长吟。歌曰: 汝水泱泱过,汝风悠悠长。 嵩山万古秀,文风一脉香。 汝甸豪士列千卷,锦册瑶管谱华章。 文脉幽幽递千古,薪火熠熠更辉煌。 中有篆书四君子,书名昭昭势堂堂。 静多主人逸兴发,信然一挥散墨华。 三公山下幻万象,诏版意中容百家。 天发神谶兴阑处,细点朱砂落梅花。 郁郁豪气书与酒,淡淡逸情诗共茶。 举觞清风明月夜,北山访友话桑麻。 三槐主人意悠闲,名绊利缰无牵连。 羞与时人争霸气,只许柔情凝毫端。 吉金乐石刀作笔,染翰濡墨砚为田。 岁华斑驳融斯篆,灯火阑珊忆中山。 更作吴带当风舞,飞花烂漫曳晴天。 亘古主人善清才,借得笔墨娱心怀。 周金楚简幽幽古,秦风汉韵隐隐来。 胸中万象凭吞吐,镕尽古今化凡胎。 如许笔力足扛鼎,势若疾风挟惊雷。 一纸奇崛才子气,莫问神笔属阿谁。 若兰女史墨华新,素笺斑管写来真。 砚池浥露澄今古,诗笔盈香霭光阴。 篆烟袅娜醉复痴,墨痕清浅意幽深。 书似岫云闲如许,人比蕙兰淡几分。 碧纱窗上月西度,遥见卫铄演墨痕。 吟罢四子意未平,窗外浮云任从容。 前代风流隔尘远,我辈擎帜唱大风。 岁华悾惚惊如箭,休将光阴佔浮名。 一曲长歌当窗望,南天闲挂孤月明。 漫啜清茗菊花盏,聊付荣枯一笑中。 庚子仲秋 红杰于三槐堂 贾伟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 平顶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平顶山市广播电视台书画院副院长 汝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兼评审委员会主任 ![]() 张红杰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 平顶山市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副主任 汝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 ![]() ![]() ![]() ![]() ![]() ![]() ![]() 韩存利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 平顶山市篆书委员会副主任 汝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汝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 ![]() ![]() ![]() ![]() ![]() ![]() ![]() ![]() 徐艳萍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平顶山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 平顶山书协楷书委员会副秘书长 汝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 ![]() ![]() ![]() ![]() ![]() ![]() |
|
来自: mengk4fz0yyf5h > 《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