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抱石字画的绝世之美,值得收藏!

 新用户99079681 2020-11-24

  傅抱石所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内,对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一种贡献,不一定代表中国画发展的主旋律。可以这样说,他把已有的知识渗透到新鲜的感受之中,使那经过几十年磨练的笔墨,适时地在新的景致中,得到了淋 漓 尽 致的发挥,从而反映出画家在那个年代,其思想感情上的一种巨大变化和综合体现。而这一切,无形中说明了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美术领域里的课题——传统笔墨表现新的生活和新的题材。

  

  1935年5月,傅抱石在东京举行了个人中国画展,而除了展出画作,傅抱石的刻印作品在出现在展台上,其中的一枚小印章上刻了超过2700个汉字,只能用专 业放大镜才能看清。日本人对此很是惊讶,面对对方如何刻成印章的询问,傅抱石的回答很妙:"用精神指挥双手"。这次的画展极其成功,许多日本画坛的知名人物都前来参加,如日本近代著 名艺术大师横山大观,东京帝国美术学院院长正木直彦等人,这次画展将傅抱石的名号传播到日本绘画界,很多大师都表示看好这个年轻人的未来。

  傅抱石的“写实”观念才具有不同传统亦非西画的独特探讨价值,才使得傅抱石的写生具有方法论意义,使其对自然的描绘产生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剧烈的一个历史时代,不仅体现在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上,在文化领域也经历了前 所 未 有的巨变,风起云涌,诞生了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宗匠。其中在绘画领域,尤其是中国画领域,更是异彩纷呈,名家辈出。

  1960年8月,傅抱石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 席。9月美协江苏分会成立,当选为主 席,同时还当选为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此时,傅抱石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地位已经完全确立。

  

  傅抱石对历代文学艺术研究深入,并对诗画关系具备独到理解,《琵琶行》亦成为他入蜀之后最为钟情的题材之一,以白居易《琵琶行》诗意入画的创作延续整个四十年代。据画家女儿傅益瑶回忆,她见过其父最早的仕女画就是《琵琶行》,乃是入蜀后早期的作品。现存《琵琶行》作品以1944-45年间创作为多,可见是艺术家经过长时间成熟准备后才投入创作。1949年之后,因政治环境改变,傅抱石已将创作重 心转向山水画,人物画极少见。

  古今中国的人物画,从未有傅抱石这样的领悟。而在人物的造型方面,尤其是古装人物,不论高士或仕女,后世都相当“规格化”与“庸俗化”,至今依然。比如“高士”必俊美潇洒,“仕女”则妩媚纤弱。傅抱石的人物迥异于是。他画屈原与悲剧人物,如病鬼、饿鬼、冤鬼,却有一股傲岸、超脱、肃穆、恳挚的神韵;他画美人,多为怨妇,基本造型从唐俑与陈老莲而来,不作瘦削柔弱,而是颀硕丰盈,面目古朴、灵慧而有个性。屈原赋常以“美人香草”自况,傅抱石画美人意也不在美人,而是别有所寄。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湘夫人》或《二湘图》上,画秋山落叶,片片自空中飘下,由远而近,远小近大,大到几与人头相若,这完全采用摄影机取景方式,把相机的“景深”的原理运用在画面上。屈原的湘夫人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悉予。袅袅兮秋山,洞庭波兮木叶下”句。傅抱石别出心裁,画面上除人物之外,只见万顷碧波,不见树木,但见木叶飘零。从来没有画落叶采用这个方法。这些拂面而飞的落叶,更增加了秋风袅袅,烟波淼淼的寂寞之感。在视觉上,这些飘零的落叶也提升了画面的创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