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明月红霞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流中留下了无数灿烂文化瑰宝,许多学者意识到,可以通过对古代人遗留下来的活动痕迹和遗物的研究,了解距离我们很远的那些时代的文化和文明,于是考古对古墓进行探索和勘察。 古墓在地下沉寂几百年,稍加不小心,就会对陵墓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坏。在考察过程中要十分的小心。 新中国建立初期,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和近代诗人、学者郭沫若和几个学者的联名上书,做出对明十三陵进行考察的计划,上交给政务院,获得了周总理的批准,明代第十三位天子朱翊钧和他两位皇后合葬的定陵被挖掘了。。。 郭沫若 吴晗 当时这个计划一经公示,便遭到了很多学者的反对,学者们认为,现在的文物保护技术还很不成熟,没有能力保护出土文物,更不要说去研究了,但是还是没能阻止其计划。这次挖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可是却也被称为考古史上的一场劫难。 郭沫若毫无疑问,才华横溢,精通多种语言是一个人才,他兼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书法家等于一身,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可是却也受到了很多人的非议。 他和郭安娜的儿子郭博这样评价他: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 郭沫若还有个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就是他热衷于打着考古的名号挖掘陵墓。 当时郭吴二人首先选定永乐皇帝的长陵,后来在寻找墓道的过程中,发现挖掘长陵的难度太大,找不到地宫的入口。而且正巧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出现了坍塌,入口暴露在了考古队眼前。二人立马改变方向,将定陵视作试验场。 经过两年的开采,经历了三百年光阴的陵墓就这么暴露在了阳光下。许多珍贵的古代物件例如字画,绸缎等等却在出土时就被氧化了,在接触到外界空气的那一刹那瞬间氧化,瞬间变黑,灰飞烟灭。后来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遗骸被一把火烧毁,三口上好的金丝楠木棺椁也被扔到山沟里,被当地的农民捡去当柴烧了。, 郭沫若带领考古队将定陵挖掘完后,又提出想继续挖掘皇帝永乐的长陵。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中国,其他地区的领导都上书,想开始发掘本省的皇帝陵墓。 因为郭沫若等人对定陵造成的破坏巨大,周总理意识到这种风气不可助长,立即下发命令,停止对陵墓的挖掘,也驳回了郭沫若开采长陵的计划。并严令其它地区,都不得以考古名义擅挖皇帝陵墓。 就这次教训,周总理做出严格的要求:不主动开采皇陵,100年内这个政策都不许改变。因为周总理做出的的明智决定,明十三陵都得到了妥帖的保护,没有遭受到破坏。 郭沫若除了对明成祖的皇陵之外,郭沫若还有两座陵墓是特别的想要挖掘的,其中一座就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乾陵,而郭沫若一直心心念念的《兰亭集序》据说就在乾陵当中,这更加成为了郭沫若的挖掘目标,当然不可否认郭沫若也有着了解更多的唐朝的历史的想法,于公于私这都成为了挖掘的对象。 当时陕西省计划挖掘乾陵和秦始皇陵,这可谓是正中郭沫若下怀,为此他以老朋友身份建议周总理开掘皇陵,可是换来的是总理的一句话:“五十年之内不开帝王墓”。他的计划被搁置,而换来的却是中国皇陵保护,这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啊。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根据其遗嘱,郭沫若的骨灰洒在山西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大寨专门为他建了纪念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