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水别墅

 siongsiongking 2020-11-24

试翻译[Twenty Five Buildings Every Architect Should Understand]中流水别墅章节,仅供学习。

有一个故事讲述了赖特在拿到考夫曼支付给他让他设计流水别墅的佣金之后,九个月没有动笔。然后,在他邀请他的其他客户去看他为其周末别墅做的设计之后,在考夫曼到来的两个小时之内,赖特画出了流水别墅的草图。如果故事属实,可以确信的是赖特已经为这座别墅的设计胸有成竹,而考夫曼也接纳了他的设计。通过他的草图,我们看到的是这座别墅成功得融入了环境同时表现出赖特的设计理念。 赖特的建筑理念,是在场地中确定火炉的位置之后,让组成建筑的模拟地层的矩形水平面从中生长,并且悬挑于水面之上。这个理念是赖特与考夫曼谈判的基础,跃于赖特的草图纸之上,是现有场地环境与居住于此的欲望相互作用的结果。 赖特所做的,就是想出一个期望与环境,物质或者其他相符合设计理念。想法不会依据你的设计信条或者场地自动出现,而是出于建筑师对其两者,或者两者都不的回应。有些建筑师非常高效是因为他们的建筑与场地并不契合。有些建筑师的建筑顺从场地的条件。的确,在有些情况下,在场地存在的物质和特征与建筑师所赋予场地的建筑之间存在着顺从关系。

场地

建筑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是选址。有时你顺着乡村踱步时进入了这样一个情景——林里的一片开阔地,沿着小溪的一片壁架,在悬崖的凹缝之间可以看到海面——这似乎在邀请你定居于此,即使只是一段时间。乡村里的大多数部分——小径,开阔的湖面,沙滩——都在驱使着你前行,而这样一处场地却邀请你停下定居。或许它们提供了一种安全,围合,避难的感觉;或许它们被阳光照得很温暖;或许它们为一处美景提供了一处特定的视角。识别并且与之发生关联是建筑表现的一门基本的艺术。通过这种感知对场所进行识别是建筑概念产生的种子。

流水别墅的场地对于赖特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场所。建筑作为场所的标识并不需要完全意义上的建造房子。桥,溪流,瀑布,树木和石头,这块场地同时使人联想到日本的花园。贯穿其职业生涯,赖特深受并且及其着迷于日本建筑与花园的设计。这块位于宾夕法尼亚西南部森林中的场地具有以下关键词:首先这是一处近乎于水平的石层,在石层之上奔腾这一条小河——熊跑河,它在石层跌落处变成瀑布。小河之上是一座通往一条小路的桥,小路沿着另一块石层的裸露部分以及与介于其与场地之间的一座粗糙的石墙。场地石层的西面位置有几处大石头。阳光照射进这里,场地被河谷斜坡上的树所环绕。一处石头位于场地的中心,像一座坛。两颗像哨兵的树标识了从小路进入场地的入口。河岸的对面有另一座石层,刚好提供了一处绝佳的以场地为背景的观赏熊跑泉的场地。这块场地不仅仅像是日本的花园,同时也是一座剧场,以石层作为舞台,已经准备开始它的表演。 赖特在场地中间的坛点燃了篝火,开始了他的表演,将石块作为建筑的火炉。这是在这块场地的建筑生长的开始。火炉的确定为这座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基础,在此之上做成竖向的烟囱既起到结构作用同时作为精神上的中心。在火炉的周围,赖特为自然的场地构建了人工视角,混凝土板悬挑于河流之上。这些板提供的水平面作为居住以及住宅的室外露台。在主要的居住层一座楼梯打断了水平流线下降到水面之上的一个平台上。赖特保留了那两颗像哨兵的树木,那里作为建筑的入口。场地后方的石墙被替换成了一系列互相分离但是平行的墙。最后,墙沿斜坡而上,与场地西侧的石头对接。 神庙和山寨

如同赖特在设计中经常用到的,流水别墅的平面被一个规则的网格所控制,每一个格大约5英尺乘5英尺。赖特以那座桥确定了网格的方向,大约北偏西15°。同时作为网格的一部分木桥的宽度大约为15英尺。

网格在数学上和地质学的力量感体现在网格中点被绘制同时被赋予X,Y坐标,这样确定一个准确的位置就可以通过数字来确定。网格是一种使场所和不规则排序产生意义的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网格具有更多的力量。网格可以帮助建筑师在处理场地问题以及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做出决策。按其规律,建筑师可以借助网格实现图形的完整性(似乎可以类比于一首音乐借助节拍实现其韵律的完整性)。像这个在熊跑河旁边的场地上覆盖了一层正交的网格,实质上是在不规则的自然地形上赋予了人的智慧和尺度。网格为建筑师丈量了世界。它开始了一个在意识到已存在网格的场地上加入建筑的过程。它注入了一种可以调和建造的几何和按照简单或者特定比例的方形和矩形的理想几何的因素。如果说尺子,或者比例尺,对于建筑师来说,如同于魔术师的魔法棒,那么网格也是尺子的一种形式,它帮助建筑师表演魔术。有许多,或者说是无限多种网格用于排布平面的方法。当对平坦的北美平原进行规划时几乎没有采用简单的长方形排布。希腊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师希波丹姆斯在进行米利都城的城市规划时,对一个具有不规则地形的海角安上了一个规则的网格,结果造成当地的交通沿着丘陵直上直下。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曼哈顿。然而赖特玩了另一种把戏。在流水别墅的设计中网格并不是起到这么强有力的作用。赖特选择性得使用了这个网格,来赋予他的设计以纪律性。你可以从图中看出来由石头而来的火炉宽度上占据了两个网格,但是由草图上可以看出,在火炉的深度上却没有占据整个网格。有一些墙沿着网格线排布,但是有一些墙却在网格线的中间。入口占据了一个两个网格宽的空间,建筑的前门,以及在它前面的三个石阶,占据了一个网格的宽度。平面上露台的延伸依照网格线,最西段露台的尽头以占据一半的网格终结。通往水面的楼梯占据一个网格的宽度。厨房占据三个网格宽,入口处正好在网格线的中间位置。

赖特以这种策略使用网格的另一种情况是尽管他施加了一个网格,但他使网格的纪律性与场地发生融合,而不是忽视不规则的地形。因此,网格起始于中间的石坛并作为建筑火炉烟囱的位置。沿着路的交错的,同时遵守着正交网格的石墙,也遵循着场地中存在的旧石墙的轨迹。外墙的轮廓线与桥呈垂直角度,使河岸的自然元素建筑化。悬挑的露台伸到接近于瀑布的边缘。楼梯下到河的中间。智力与自然特征相互作用。建筑师在施加网格的同时也在回应自然给予的机会。结果就是一个自然特征和经过设计的墙协同到达的完全和谐的平面;没有任何元素获胜,或者说任何元素,都是胜利者。建筑的使用者在这微妙的框架中移动和居住,再注入属于自己的元素。 流水别墅的南立面展示了建筑的另一种韵律,就是它的结构。在最下面那层板的阴影处隐藏着支撑结构来支撑建筑离奇的悬挑。每个支撑之间间距两个半网格,大约12英尺6英寸。其中一个的中心线穿过火炉,和作为支撑结构的烟囱位于同一条竖直线上;另一个支撑结构的中心线贯通到起居层,与一个已经建好的桌子的中心线重合;第三条与下到水面上楼梯的起始踏步重合;第四条沿着入口处的墙面。结果就是理想的几何元素与自然的地址完美配合。在帕拉迪奥圆厅别墅的分析中,对于理想的几何元素的应用,除了朝向,完全独立于它的场地。吉姆森的Stoneywell Cottage设计,建筑的形式深受环境的影响,尽管同样存在不规则地形与理想几何的相互作用。这两个建筑就建筑策略对环境的不同态度来说分别代表了“神庙”和“山寨”。这种分类并不能简单得套用在流水别墅,它可以说是神庙和山寨的结合,也可以说两者都不是。 5英尺宽的方形网格同样作用于楼上两层。但是建筑的每层平面却好不相同。赖特根本性得改变了每一层的布局,当然除了依附于最初的网格之外他也遵循了一些规则。比如说:烟囱垂直得伸入每一层,这是每一层的基准和参考点;起居层的厨房,中间层的卧室,和顶层的书房分别连接烟囱这座“塔”;建筑每层的房间都朝向南向和阳光,并且都有各自的露台;并且都通过北边连续平行的墙屏蔽来自北边道路的干扰。另外,在这些规律之内,建筑的形式都以标准的,几何性的标准改变,看起来像地质岩层。

影响

如果将流水别墅的平面组合简化,可以很清楚得发现其与20世纪20年代新艺术运动所表达出的思想相符,比如说,里特弗尔德设计的施罗德住宅。流水别墅远不如van Doesburg的研究抽象,它更“接地气”。建筑南向的平面强调了水平的岩层以及人的运动;建筑是向阳的。流水别墅看起来相较施罗德住宅更有立体感;后者的平面更像是要达到一个盒子的形状,然而流水别墅更有冲出的感觉,垂直向和水平向一样,延伸伸入到景观当中。新艺术运动深受赖特与1911年出版与德国柏林的作品集的影响,那本作品集里收录了像威利斯住宅的草原住宅。因此可以认为赖特收到了欧洲对他早期建筑思想进行发展之后的进步运动的影响。流水别墅的平面相较于威利斯住宅等有一个明显的发展,变得更加与环境融合。火炉的想法具有诗意的内涵,强调了家庭的中心。他或许也参考回应了传统建筑,比如像赖特称之为住宅原型的威尔士的传统住宅。

但是赖特在流水别墅中体现出最多的还是他从日本受到的影响。像Kevin Nute所展示的那样,那些影响贯穿于赖特的整个建筑师生涯;赖特曾于1916年到1922年居住于大阪。从日本的经历中赖特得到了“中介空间”的想法,并且应用于草原住宅和流水别墅的大露台和悬挑的大屋顶。正是在日本使赖特见识到了规则的人类建造和不规则的自然景观形式的微妙的相互作用。这很明显得在流水别墅和它的场地展现了出来,像前篇分析过的,作为起居层中心的火炉渗透到建筑的各层,犹如浮出水面的小岛。这个设计使人联想到日本禅院的枯山水以及一些日本建筑中生长到室内的树木。日本的设计者也进行水平平面的组合,例如被叫做“薄薄的雾气货架”,以及小花园里的桥。流水别墅是从熊跑河伸出,却没有到达对岸的桥。或许赖特想到的是清晨缠绕于狭窄河谷雾气。当然,他也尽力营造一种人类美学与智慧的与自然的结合,这在传统的日本建筑中也是显而易见的。

传统日本建筑师和园林设计者都喜欢营造一处特定场景用来观看所做的设计。流水别墅的设计中,赖特开辟了一条可以到达熊跑河另一边的道路。那张流水别墅的经典的照片就是从这个角度拍摄的。仿佛是赖特站在这里欣赏着自己的设计,同时也给其他人同样的机会。

结论 巴塞罗那德国馆和范斯沃思住宅都比它们看起来更加得精细,但是它们似乎都超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都存在于自身抽象的泡沫——存在但是超脱于这个世界。而流水别墅和它所处环境的关系是,尽管它在形式上看起来是抽象的,但更是自然因素的集成。它的“泡沫”不仅仅展现在作为贯穿建筑的火炉的崎岖的石坛,也在于场地内瀑布永不停息的怒吼。 与自然结合的思想可能诞生于赖特在日本形成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赖特并没有太多的机会表现。这种并没有在他所有建筑中展现出的态度却在这座建筑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流水别墅也被认为是赖特最伟大的建筑。 这种态度很明确的应该在“神庙与山寨”章节中被明确讨论。这种态度并没有视自然为对手与之互相争斗,而是视自然为自身的合作伙伴,互相致力于发挥互相最大的潜力。 流水别墅可能并不像那些存在了几个世纪的与园林共生的日本建筑那样细腻和精细。但是却达到了赖特致力于实现它们想要起到了影响。这种与自然共生,思想与自然融合的态度依然是一种十分动人的意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