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添平土司文化系列之鄂西访古记 ——覃業翼

 覃氏文化研究 2020-11-25

如您手中有覃氏相关的资料,敬请提供给我们,这些将是我们追根溯源的重要依据。

声明:图文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鄂 西 访 古 记
覃業翼
 
八月,秋高气爽,云淡天青。
莽莽武陵群山巍峨且雄奇,长空深邃而明丽。
为寻找湖南石门土家民族发祥的历史足迹,2020年8月18日,我和县政协著名的土家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唐明哲先生一行踏上了鄂西的土地。四天时间,一路辛苦,先后到访了长阳、五峰、宜都、松滋一些石门土家先民的主要集居地域,发现了一些重要史实。
石门土家民族的主流源泉来自元明清时代境内崛起兴盛的添平土司。添平土司是明洪武帝诰封的添平守御千户所简称。添平守御千户所是元明清三朝时期石门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强盛的区域自治王权。这一自治政权疆域广大,霸权一时,土官首领是强宗大族覃氏,世职世土世民长达500余年。据历史文献记载,添平覃氏部落的先祖由鄂西地域孕育而来。因此,一些民族学者认定:石门土家民族的根在鄂西。
我们这次调研就是寻根溯源,为县人大编写一部《石门土家族历史文化探源》找寻依据。
 

踏访武落钟离山
 
我们寻访的首选地是长阳县的武落钟离山。
据土家民族史学者考证,湘鄂西地域土家族的先民出自“巴人”,而武落钟离山号称“巴人故里”。据载,这里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巴人最早的部落首领“廪君”就生长在这里,属于土家人的图腾之地。而一些历史专家考证,以廪君为首领的巴氏五姓部落中的“瞫”(shen音审)姓,后来演变为“覃”姓,石门覃氏为土家族皆由此而来。“瞫”姓是我们石门添平土司地域覃氏部族的先祖,因此,武落钟离山是我们难以绕过的地方。
到达长阳时,我们受到了长阳县人大教科文卫和民族宗教外委主任李书华先生一行的热情欢迎。我们说明来意,他十分乐意陪同去走一走,积极地向我们描画了相关地况:
“武落钟离山坐落在清江南岸岸边,是长阳八百里清江画廊风景区的核心地带,位于湖北西南部、清江中下游,紧邻长江,后靠川渝,雄视荆沙,扼巴蜀咽喉。该山海拔虽不高,仅384.8米,但山势峻绝,景色可餐,风光水影,葱茏秀丽,堪称长阳地方特具人文意义的第一名山”。
李书华主任和特邀的长阳覃氏历史文化研究学者覃四照先生带领我们,来到隔河岩水电站大坝所在的清江画廊游船码头,乘上“廪君”号画船,在风光旖旎的清江上劈波斩浪。安静的清江沿武陵山脉逶迤,水在山中,山在水中,好不惬意。船行水中,览山流翠,风吹碎波涌,涛打岸声微。
船行一个多小时后,在一处风景如画的土家山寨前缓缓靠岸,只见临江的悬崖岩壁上书写着“巴人发祥地武落钟离山”一行草书红字雕刻。
站在码头仰头望去,各色土家风格的建筑十分密集,从清江水面沿小山窝的缓坡一直延伸到山顶,错落有致,形成一处不可多得的风景区。
李主任是长阳县土家民族专家。走进古寨,他象一名优秀的导游,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解说:武落钟离山本是武落山和钟离山二山的合称。原来叫“难留山”,仰或“难留城”。来自远古时因该山 “每乱,居民入室僻贼,无可攻理”的缘故。晋.袁山松在其所著的《宜都山川记》中有一段文字称,“自盐水西行五十余里,有一山,独立峻绝,名为难留城”。
而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夷水》中的描述更为具体:“夷水东径难留城南,城即山也,独立峻绝,西面上里余得石穴,把火行百许步,得二大石渍,并立穴中,相去一丈,俗名阴阳石,东北面又有石室,可容数百人,每乱,居民入室僻贼,无可攻理,因名难留城也”。先秦时期史官修撰的《世本.下.侯国氏姓》记载:“巴郡蛮本有五姓。廪君之先,故出巫蜒也”。元朝马端临所撰《文献通考》又载:廪君,名务相,姓巴氏。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凡五姓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山有二穴,其一色赤,其一色黑,如丹漆状。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生于黑穴。五姓未有君长,俱出皆争神。乃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各令以土为船,雕文画之,而浮于内水,约船浮者,神以为君。他姓船不能浮,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阳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辙来取宿,旦即化为蟲,与诸蟲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暝,十余日,廪君思其便,使人以操青缕以遗盐神曰:婴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盐神受缕而婴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世尚秦女。”清·同治《长阳县志》说:“廪君世为人主,务相开其国,有功与民,今施南、巴东、长阳等地立庙而祀。土语靴相为向耳。”又说“世俗相沿,同呼向王天子,是以相演华为向,其故”。这就是说,巴务相的“相”是王号,由于历史久远,民间以“相”、“向”同音,把相王呼称为向王了。
李主任又讲:为了满足土家人民朝祖敬宗的愿望,长阳县政府在1984年成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后,于武落钟离山极顶处修复起了一座纪念巴人先祖廪君的神堂即向王庙,专祀土家族老祖宗向王天子和老祖婆得济娘娘。。此后,县人又不断清理赤黑二穴,相继在山腰地段,新建了德济亭、山门、白虎堂、纪念广场,后来又陆续整觞了登山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山寨旅游景区,每天迎来送往朝拜的客人络绎不绝。
边聊边看,座落在清江水岸的一座翘梁殿宇——白虎堂,引起我们格外的兴趣。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土家吊脚楼,专为纪念廪君而建。传说,巴国首领廪君死后化身为白虎,从此,巴氏部落便崇拜白虎。因此白虎成为土家人的图腾。《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巴人因虎饮人血,遂以祠焉。”唐人樊绰“蛮书”说“巴人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
这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我小时候就晓得,我们石门添平土司所辖境内,家家户户都供奉白虎画像,百姓祭祖都以白虎为图腾。这与武落钟离山供奉的廪君白虎图腾十分一致。由此鉴证,石门土家族民与古巴人的联系十分紧密,信仰一脉相承,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探讨间,我们的话题逐渐集中到了巴人五姓的姓氏在历史传承中的演变,尤其对 “瞫”姓后来是否演变为武陵山地域的覃姓,大家兴致很高,交流比较热烈。
 我告诉长阳的陈主任一行:在我们石门的覃氏族人中,许多人认为湘鄂西境内的认为覃氏起源于河南沁阳的覃怀地,属于汉人,并非土生土长的土家族。有学者还引经据典。如说《诗经》中有“葛之覃兮”、“实覃实吁”、“覃怀底绩”等记载。《姓氏考略》也说“夏有地名覃怀,居者以地为氏为覃氏”。覃怀地因覃部落而得名,覃氏因覃部落和覃怀地而得姓。后来,这些人不断迁徙至汉中南郑,再后来,迁徙到施州。对巴氏五姓中“曋”姓演变为覃姓持否定态度。
 同行的覃四照先生回答我们:瞫是一个会意字,有学者考证,土家语中,看得很深为瞫。《后汉书》记载巴人五姓中,除巴氏出“赤穴”外,“樊、瞫、相、郑”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按音译土家语解,“赤”是智慧和学问的意思。“黑”是笑、欢乐之意。“黑穴”是“充满欢乐”的意思,而樊、瞫、相、郑能共同相处,可见部落之间的团结,所以此四姓,同结为一方,在部落联合结盟。巴氏五姓争神以后,经历了春秋战国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不论是曋姓还是樊、相、郑姓,其发展轨迹均无文字记载,后来曋姓本姓消逝,现代姓氏中已经没有“瞫姓”了。在长阳地区甚或鄂西地域,“覃”的读音是寻(xun),而不是普通话的读音“秦”(qin)。巴人五姓中,“瞫”,读音为审(shen),古代没有卷舌音,属《广韵?侵韵》,读为“信”( xin),这和你们湖南石门县的读音相同。
 他继续说:后来,一些学者们推论,随着文字的发展和语言的丰富,巴演变为夏、马两姓,一部分因巴务相的相字,又演变为向姓。樊演变为田、谭、彭(本姓为“盘”),相演变为唐、王、黄、向等姓,郑则为郑、邓、曾、丁等姓,瞫则演变为覃、陈、文、盛、秦、邢等姓。所以推论覃氏是“黑穴”瞫部落的后裔。
   “瞫姓”演变为“覃姓”,并无明确史实依据,只是推论而矣!
 听完四照先生的阐述,我仍有诸多疑问。我告诉他:“作为覃氏后裔,我对覃氏得姓的来历比较一直在意,也曾做过一些查阅考证。我曾与石门县现已去世的知名土家民族专家覃道荣前辈有过一些争议。因为他就是顽强主张来自‘巴人说’的学者之一,还有一些研究文章留世。我对道荣先生是尊重的,只是我对他的一些说法持保留意见。正如四照先生所说,其发展轨迹并没有文献记载,瞫氏演变为覃姓的说法并不足以清晰地证明。”
 我进一步说:“其实,关于石门覃姓部族原姓的史料记载还是比较丰富的。”《石门县志》记载“覃为古有竺氏后裔,于周穆王时分居覃地为民,遂以国为姓”。石门县《覃氏四修族谱》(光裕堂)记载最为详细:“本所(即添平千户所)始祖覃,古有竺氏之裔,于周穆王时,分居覃地,遂以覃为姓。后居五溪,土人推为部长,自后汉诸葛武侯征蛮,授五溪总管之职,历晋及隋,传习数十余代”。两处记载,如出一辙,指出湖南石门覃氏为“有竺氏”后裔。 
 至于有竺氏怎么演变为覃姓的?《辞海》、《姓氏辞典》、《万姓统谱》、《百家姓探秘》等有关工具书和姓氏研究的书籍,都说覃本姓谭,是因为避难,把言字边去掉,改为覃。谭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为周武王封远古颛顼帝的后代为谭地的首领,所以谭国历代国君都称为谭子,谭国在今山东省章丘(一说故地在今山东省历城县东)一带。周朝继而兼并诸侯,废了孤竹国,孤竹氏被改为有竺氏。有竺氏先后被遣送到洛阳(今洛阳市东)和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县)两地修筑东周城郭和行宫,为周穆王贵族的奴隶,修筑工程完成后,周穆王把修筑行宫的奴隶升为自由民,分配到各附庸国去耕田种地。有竺氏自由民被分配到谭国耕田种地,随谭国而姓,归宗谭氏。到古代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并吞谭国,国民分崩离析。国君谭子奔莒(今山东省莒县),其公族子孙,以国名为姓,相传姓谭;原有竺氏公族子孙,不甘做齐国的顺民而相率逃亡,奔有褒,重返三百多年前的故地。在逃亡途中,求神问卜的结果是:早往西行,谨记勿言;日落西方,及早回家。预示迁徙的方向是西方,而且西、早二字相叠起来是覃字,正是谭字去言边,也包含着“谨记勿言”的意思。而且日落西方,及早回家是暗示等齐桓公死了,要及时早早回到谭地老家来。这一段传奇,在石门县覃氏族谱中都有记载,而且世代相传。
  而首次提出土家族学说的民族学者潘光旦先生在其编著的《中国民族史料汇编》中指出:“古代至迟到周代,山东即有西来之巴人,同时指出谭子奔莒之谭,疑与巴有系”。支持覃姓为“有竺氏”之后的说法。那么,石门县覃姓既是“有竺氏”之后,曋姓出现在“有竺氏”之前,而“有竺氏”则指属西周前搬迁到山东一带的巴人后裔,所以覃姓是巴人“瞫”姓后裔和“有竺氏”之后并不矛盾。这是有道理的,但证据还不足以断定……

 
寻迹“巴国夷城”与“白虎垄堂”
 
我们的第二站,就是寻访巴人夷城渔峡口。
渔峡口,被人们称之为“巴国夷城”。在我们考察组看来,这里是一个神奇且厚重的地方。这里的白虎垄既是巴人最早的建国之地——首都夷城,巴国“廪君”的长眠之处,有“廪君”王陵,又是后来强宗大族覃氏的聚居区,还几乎全是石门添平土司“光裕堂”覃氏部族的后裔,并建有白虎垄“光裕堂”覃氏祠堂。土家族巴人繁荣之地与添平土司发展繁荣之深厚渊源令人生奇,对我们这次的考察弥足珍贵。
 陪同我们前往寻古的覃四照先生是土生土长的白虎垄人,对那里的情况十分熟悉,又是长阳县覃氏文化研究专家,更添了我们的浓厚兴趣。
 到达之前,四照先生就给我们做了描画:渔峡口镇地处清江中游,在长阳的西南角,湖北省级电站隔河岩水库末端。东与长阳县资丘镇交界,南与五峰县相连,西与巴东县接壤,北与榔坪镇毗邻,为宜昌市西部口子重镇。有“榔水公路”连通高速、铁路、国道,242省道穿境而过。渔峡口境内的白虎垄起于清江北岸香炉石,止于东村洪岭,与东西二村平坦地势错落成垅。昂首北望,气势恢宏,其形象卧虎,绿油油的松林披在这逶迤向上的山上,似一身绿装,很是气派。
 到达渔峡口,我们来到镇西北瞻仰巴人先祖“廪君”墓地。看上去,这座陵园气势不小。占地达25亩,其中先祖廪君墓占地8000平方米,墓高13米,直径90米。环陵墓铺设有长320米、宽3米的青石板人行道,陵墓前建有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的祭祀亭。这是廪君陵的标志性建筑。陵园内还建有题词碑林走廊,共镌刻着古籍史书记载和各级领导、学者题词的石碑30余块。廪君神道两旁种植有绿化树木400株,草坪3000平方米。
“廪君陵遗址1.5公里的的清江北岸是早期巴文化的香炉石遗址。”覃四照先生解说是1983年发现。“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余米,总面积约3万余平方米,但暴露遗物较多的中心地区则在一部分种有庄稼的崖阴沟槽之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呈斜坡状,西南面临清江,下距清江河面约30余米,地理环境比较独特,属典型的河旁山塞型文化遗址。遗址中心区的东南和西北两面紧靠陡峭山岩,东面矗立一座几乎呈垂直状的山石,因形似香炉而名曰‘香炉石’。”
  “这处遗址后又进行了三次抢救性发掘。修建隔河岩水库期间,在著名考古专家王善才主持下,于1988年、1989年和 1995年考古队在遗址中心地区获得夏、商、周时期的石器、陶器、骨器和铜器等文化遗物近万件及一批早商时期的巴人墓葬,还发现大批商、周时期的甲骨和两枚商末周初时期的陶印章。考证的最终结论:香炉石遗址就是古代巴人最初定居的都城(即夷城)所在地。它的发现,证明早期巴人不仅没有失踪,而且源流也基本搞清”。
 站在廪君陵前,四照先生指向前方说:夷城下建有捍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隘。捍关前临清江,背靠大山,森林遍布,洞穴相连,既可捕鱼,又可狩猎。传说廪君打败盐水神女后,本想继续西进,但毕竟有过夫妻之恩,于是暂不西进,决定在这里依山傍水,就地建立“首都 ” 夷城,强兵固本。《后汉书》载:“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晋书》载:廪君战胜神女后“复乘土舟,下及夷城”。夷城离盐池不过二十余里,不占领盐池但可直接控制食盐。于是,这里开始成为古代巴国最早的雏形。
  后来,英俊、智慧、忠诚、果敢的巴务相成为一代君王后,带领部族发展制盐业、制陶业、种植业和养殖业,振兴部落经济,使巴氏五姓很快成为强大部族。部族强大后,廪君开始西征,把疆土扩大到长江中上游南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在中国西南部建立了强大的姬姓巴国。巴国前后有千余年历史,后为秦所灭。国虽亡,人还在,世世代代,沧海桑田,才有今日的土家族。
  最后,开创巴国最早期历史的廪君长眠夷城。巴族人将廪君安葬在夷城山后的登星岭。他的身躯下葬时化成一只白虎飞向天际,《水经注》上载 “昔廪君死,精魂化为白虎”。
 后人为了纪念廪君,把安葬他的墓地称为“白虎垄”。这就是白虎垄的来历。而民国二十五年(1925年)纂修的《长阳县志》记载:“四区(即今渔峡口镇)白虎垄覃族,亦添平所原籍” ,说明“巴国”首都夷城白虎垄是添平所覃氏后裔聚居地。足见添平覃氏部族与 “巴国”的渊缘,不由人不慨叹和深思。
  对于这些历史往事,陪同的覃四照先生说得有理有据:渔峡口是当今长阳县覃氏人口聚居最多的地区。1992年版的《长阳县志》记载:“长阳县覃氏人口众多,约8万余众。主要聚居区为渔峡口,9200余人,占该镇人口26%。其余为资丘8000余人,占该镇人口17%;榔坪4000余人,占该镇人口16%。”  
 他兴致勃勃的带领我们参观白虎垄覃氏祠堂。白虎垄覃姓祠堂建于垄西。这是一栋典型的土家木楼建筑,雕花窗格,结构精致。祠堂前立有一块文物保护碑,上面记载,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公布,2006年立碑。
 他边指点我们参观,边向我们讲述覃氏祖先修建白虎垄堂“”的故事:传说,白虎垄覃氏的老祖宗覃彦美公,为人厚道,勤劳勇敢,但到中年尚未娶妻。有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向王天子召见他,给他送了一把花伞,嘱他回到家中再打开。彦美公回到家里把伞打开,花伞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愿同他结成夫妇。彦美公很高兴,当即与她结婚。后来,彦美公儿孙满堂,人丁兴旺,才有了覃氏代代相传。覃氏后代修建“覃氏宗祠”时,为报答向王天子给族祖彦美公赐妻,因为向王天子就是廪君,廪君是白虎星下凡,又化为白虎归天,因而祠堂定名为“白虎垄堂”。“白虎垄”覃氏,也自称是“白虎垄人”。他们的祭祀活动,也主要是敬向王菩萨。信奉“白虎当堂坐,当堂坐的是家神”。
新中国成立后,祠堂改建为长阳九中,九中撤消后,又改为渔峡口镇福利院,但不管怎样变化,至今祠堂和“白虎垄覃氏祠堂”的牌匾仍保存完好。近些年经过修缮,已成为承载“廪君陵”和覃氏文化的一个重要景观,被长阳“清江画廊”纳入巴国故都风景区的核心景点之一,是专家学者研讨“巴人之谜”的重要基地。
他还向我们提供,民国六年(1917年),白虎垄乡绅覃辅臣主持编写了白虎垄《光裕堂﹒覃氏族谱》四修谱,至今保存完好。族谱中记载白虎垄覃氏,是湖南石门县添平光裕堂的分支。始迁祖为覃彦美,因居地白虎垄而得名。主要由四支组成:
一是组武公后裔。添平所正千户覃添顺公次子贤孙有子组武,组武公生二子,长子永昕,次子永旺。大约在1470年-1500年之间,永旺公长子覃彦美,在长阳渔峡口落迹。其后,彦美公弟弟彦才,也从湖南澧县城西高庙迁居五峰采花台,其后裔现多居双古墓,及五峰付家堰,采花等地。彦美公墓在同治六年修坟立碑,文革破四旧的时被拆。文革后期,时在县九中任教的覃孟保老师在九中院墙中发现了彦美公墓碑,与东村光裕堂后裔覃孟弟等人共同努力,复将此碑移归彦美公墓。
二是绳武公后裔。记载了绳武公长子昊公的一支。昊-次子禹良-长子毅道-长子善祖-长子仕魁—长子继诏—长子宗文—公子光胜—祚玉—生二子家祁、家祉。家祉为长茅司指挥使司,容美田土司所杀。
三是总武公后裔,由澧州西门高庙迁五峰中庄,世系中没有采用覃氏通行的派辈。
四是纥武公裔系,记载有夫人王氏,生子六。后娶妾胡氏,生子覃诰,覃诰生二子庆元、福元。
覃四照介绍说:白虎垄覃姓二修谱,三修谱存世量很少,存者也残缺不全。民国六年,长阳渔峡口乡绅覃文政,号辅臣,在二修谱,三修谱的基础上,与湖南族人覃遵敬联络,历时两年完成四修,一共八卷。一卷记载三支系的主要源流,二、三卷主要记载彦高公后裔,四五卷主要记载彦美公后裔,六卷记载彦才公后裔和其它添顺公后裔居于长巴五三县光裕堂后裔,七卷《墓志铭》主要记载主要墓葬碑文,八卷《鸿雪集》,主要记载辅臣公为四修族谱劳苦经历与期间的书信往来。这套族谱现仅渔峡口镇东村村覃士坤家里保存一套八本全谱。谱上载明为光裕堂支谱。
我想,我们添平覃氏土司既然与巴国夷城、廪君和白虎垄的渊源如此深厚,添平土司就决不是等闲之流。不过,时至今日还没有人弄清添平土司首领之子覃彦美是什么动力、又是如何从石门添平所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地前往白虎垄落藉的?仍然需要后人不懈地考证求索。
 


行走“将军坪”与“红土关”
 
渔峡口镇一路向南,不远就是记载添平土司覃氏部族曾经的驻扎地星岩坪、白溢寨、渔洋关等处。马不停蹄,我们来到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遁添平土司先祖们不畏艰难的足迹继续行走。
五峰地域在清雍正改土归流前一直属于长阳。改土归流后,将容美土司所辖之五峰、石梁、水浕各司,从长阳、宜都、石门、松滋等县划出部分地域合而设立长乐县,隶宜昌府。1914年,为避闽省同玮,因治所依傍五峰山,更名长乐县。原县治在五峰山麓畔的五峰镇,现已搬迁至渔洋关镇。据记载,这里的渔洋关、红土关、星岩坪等地域元明清三朝时代曾长期是添平覃氏部族管辖的地方,留下了添平覃氏土司难以磨灭的历史足迹,也是添平覃氏人口聚集区。
出发之前,我专门翻阅了该县知名人士覃远照、覃事才、覃建军2011年主编的《湖北五峰光裕堂覃氏支谱》。据该谱记载,五峰覃氏人口大概有5000-6000人,占五峰县总人口比例约2-3%。主要宗支与湖南石门、湖北长阳县渔峡口镇、巴东县“光裕堂”覃氏分支关系密切。“光裕堂”覃氏现在是五峰县覃氏人口最多、分散居住地域最广的分支,初步统计有3000人左右。采花乡是这支覃氏最集中、人数最多的地方,现有约1000余人。采花台、覃家台、中溪等地是添顺公唐氏所生长子文孙公、文孙公的长子纯武公的裔系;磨家溪属文孙公三子綸武公的裔系;中庄、关门岩、长茅司等处属添顺公孟氏所生子贤孙公、唐氏所生子总武公的后裔;白溢坪属添顺公易氏所生子玉孙公、玉孙公长子纥武公的后裔;苦竹坪、珍珠头属添顺公孟氏所生子贤孙公、贤孙公冯氏所生子组武公的后裔。采花乡的宋家河、付家堰乡的桥料、湾潭镇、牛庄乡、五峰镇的白鹿庄、水浕司等处合计约1000多人。
  为便于我们了解添平土司历史上在五峰县境内的发展情况,县人大教科文卫和民族宗教外委陈世林主任给我们提供了整套的《长乐县志》《五峰县志》资料。同时,还邀请了县非遗中心主任、文化馆龚馆长陪同前往。
我们沿五峰县境内351国道西行80公里,来到采花乡的星岩坪。采花乡,据陈主任行前介绍,是五峰西部大乡,东邻县城(原五峰镇),西接巴东,南临鹤峰,北出清江。乡境面积300平方公里,下辖16个行政自然村、1个居委会,8107个农户,29509人,是典型的土家族聚居区,素有“楚天茶叶第一乡”的美誉。
星岩坪,其实并不是坪,只是一面坐西向东的开阔山坡。
我们的车在山腰缓坡中间一片茂盛的茶园里停下。放眼望去,这里是一条大峡谷的中心,曾是古代一条南北走向的官道。往北10公里就是长阳渔峡口镇的白虎垄,向东通往石门的添平所地域,朝西则可到达鹤峰的容美土司。我们的脚下就是星岩坪,又叫“将军坪”。据载是添平覃氏先祖覃仕魁的墓地。石门添平覃氏家族中世代传述着“都元帅”覃仕魁的事迹。但历经数朝数代的历史变迁,现在能讲先祖事迹的人已经不多了。
 据添平《光裕堂.覃氏族谱》三修谱记载:覃仕魁,生宋宁宗庆元已未年(1200年)。年甫弱冠,即袭父职。娶唐氏,生长子友仁、次子友義。宋理宗嘉熙三年(1240年),因随大军征伐有功,右丞相史嵩督视西京,举魁授“元帅”职。居忠建(即今湖北宣恩县李家河镇等处)。宋昺宗祥兴年间(1278-1279年),宋室即将沦亡,峒夷叛乱,因疾遣子友仁统兵追寇,由中建、中峒至麻寮平服叛夷。适宋亡,友仁迎魁公同居红土,后又拓土至长阳定居。卒元世祖至元庚寅年(1291年)。享寿92岁。夫妇俱葬长阳(今五峰县)红土九岭头覃大坪,地名青天楼、百叶岭、箬叶冲的蹇家园。 
 又载:“先祖覃仕魁墓隶湖北宜昌府长阳县。老谱志其地名:九岭头红土口覃大坪青天楼箬叶冲蹇家园。甚祥。第省隔道,远居添平者,久莫知其处。道光癸卯(1843年),宗官章瑞继袭与户首长,收族至址,询其乡,“新寨坪”有覃土官墓。履其地,览其域,形胜来龙巍然,明堂郭然。前有“青天楼”壁立千寻,右有“白水河”环流万里,真天造地设之局。唯年代遥,碣中细字,多难辨。旋集族众,重修牌坊,并将所捐余费公置水田一丘,做祖春秋祭扫之资”。
五峰县《光裕堂·覃氏族谱》的主编、四川大学教师覃建军就成长于星岩坪,熟悉将军坪。据她考证,族谱所记的方位和图片所反映的完全一致,“新寨坪、白水河”现仍然在用,老人还叫新寨坪,但已正式记为星岩坪了,白水河流改名泗洋河。
“将军坪”遗址,原已载入清·光绪《长阳县志》。经查民国二十五年(1925年)纂修版《长阳县志》记载:“覃将军仕魁墓,在星岩坪。将军湖南澧州石门添平所人,生宋末。星岩坪、蹇家园等处当年隶容美土司版图。将军因土司交涉,死葬于此。清同治之间,添平所进士覃玉池(即覃远琎,覃玉池是其小名)显贵,遣人来祭,建碑记略。四区(今长阳县渔峡口镇)白虎垄覃族,亦添平所原籍,岁时致祭弗废。”
这处覃仕魁墓遗址位于星岩坪集镇下坡一公里的张家老屋场下熟田的斜坡边。现今已是一张姓家的一块茂密茶园。
经原星岩坪村的支部书记,已经83岁的张老先生指点,我们在茶园中找到覃大将军墓地墓址。坟墓早已成为茶地,只有两块长满青苔的麻条石垒砌的台基仍然留存在地面上,被茂盛的茶丛淹没着。离墓基向右5米多远的地坎边,有一块约1.5米长、0.5米高的五脊碑面盖石,被当地村民做了砌坎岩得以保存,算是将军墓的遗物。
  张老书记回忆说:村里的覃氏族中长者曾告诉他,清咸丰初年(1851年),覃仕魁墓重建墓碑:碑型名为“一匣墨”,须朝廷一品大官才能建此碑型。碑身宽一丈六尺,高七尺余,碑面三块,每块宽约四尺,每块碑面旁都有石柱共四根,柱上有对联一副,碑面上方有高一尺多的斜面盖石,两端为五脊翘石。三块碑面刻满碑文,文字现无从考查,只知道中间一行大字为“覃仕魁字孔俊都督大元帅之墓”。碑前有宽阔的拜台,周围有围石围成一米多高的堡垱,坟冢围成约一分多地的凸出大圆包。直至解放前,每年都有覃氏族人拜谒扫墓、燃放鞭炮、上香烧纸,行拜祖仪式。此碑及坟冢文化大革命初期(1967年)被红卫兵造反团拆毁。他记得,开棺时,葬者人体骨骼全在,人体特别高大魁伟,头颅有今摩托车头盔那么大,不同常人。陪葬在身旁的还有一把古代将军指挥打仗用的刀剑。开棺后,此剑被人劫走,至今下落不明。
 墓地下方百多米处有一纵深溪河,当地人叫泗洋河。张老书记说,古时叫白水河。河的源头在长茅司镇分水岭北麓的玉花岩,自南向北流经采花、傅家堰下到长阳县的渔峡口镇汇入清江。
 张老书记给我们介绍,他自小时候听老人们讲故事:“大将军仕魁元帅待兵如子,深得人心,威望甚高,军中上下十分尊敬拥戴。在这里病逝后,准备回转葬湾潭,经考查地薄。又准备过河葬古枫岭(原有三根几抱粗的大红叶枫树,认为是一棺好地),但当时正值河岸屋桥失火烧毁,河水太深,石壁陡峭,抬不过河,经风水先生勘察后葬于蹇家园,从此因之改名为将军坪”。“文革期间墓被掘后,遗物散失无着,很多碑石在修建星岩坪水坝(今裕安桥下游约800米处)、水渠和水电站(今褚家榨老屋场)时砌了堤坝。水坝在1976年夏天山洪暴发时冲走了。如今只有“将军坪”这个名称还在老百姓的心中、口中传存。”
 宋末元初时,覃仕魁之长子覃友仁——石门添平覃氏的开山之祖,曾率军在星岩坪附近的红土驻扎。石门《光裕堂.覃氏族谱》记载:“祥兴年间(1278-1279),峒夷叛乱,魁谴其子安抚使覃友仁领兵追寇至麻寮红土屯驻。适宋亡,友仁遂迎魁公移彼,辟土以居。”指宋昺宗(卫王)祥兴元年(1278),宋室即将沦亡,鄂西长阳等处,峒夷叛乱,友仁统兵进剿,由忠建至麻寮平服叛夷,屯兵长阳红土,率众辟地而居。覃友仁,宋理宗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辛丑,生于宋保顺州(驻地今湖北宣恩县李家河镇)忠建都元帅府。覃仕魁是都元帅府元帅。友仁生而颖异,有大志,青年时助父总管(忠建)都元帅府职事,授宋安抚使司。
至于当年覃友仁东去追寇屯驻的麻寮红土到底在哪儿?记载着几种说法。
一说在今鹤峰县走马镇的红土村。我曾经反复查找,如今的走马红土村当年属于容美土司管辖的地盘,位于今鹤峰西南与桑植县交界处,地域偏僻狭小,山深林密,土地贫瘠,人烟稀少,驻军相当困难,应该不是当年峒夷叛乱之地。且此地离覃仕魁死葬地的长阳星岩坪约有200多公里路程,如仕魁殁于走马红土,宋元时期交通不便,山深路远,信息不通,怎样会葬到长阳星岩坪去?宋末元初时,覃友仁追寇到麻寮时,属于麻寮唐氏部落下的百户,寄居在唐承基土司的属地。当时,麻寮土司还未进入容美土司的西南地域。因此,人们所说的走马红土应为误传。
另一说法是星岩坪附近的红土洞。位于今采花乡星岩坪东南部白溢土家古寨前不远。
据清﹒康熙年间容美土司田舜年撰写的百顺桥碑文中对“红土”记述:“十月初一复回地城(指:容美土司中府驻地的万人洞土王城,1667年田舜年营建),逐成楼落成而后居之。十二月始由红土新路转南府而回到平山……正月贱旬后复命,内眷先至白溢。五月之望舜复由红土至白溢,始立白溢之△天夫等△,二十六五峰搭坪(建)纶音桥,桥旧无名,陛见本章因名焉。四月△△(离开)白溢由红土而回……”。百顺桥位于鹤峰县与五峰县交界处湾潭镇锁金山村1组原通塔坪长官司衙署旁,北侧桥台位于今鹤峰燕子乡百顺村3组老桥头,南侧桥台位于今五峰湾潭镇所金山村1组老桥头。该桥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十一月由当时管辖此地的容美土司建成。这年的庚午嘉平月,容美宣尉使田舜年到北京觐见康熙帝归来后,于平山新遂堂撰写了这篇碑文。当时田舜年刚被皇上封为骠骑将军和诰封三代之嘉奖,见昔日畏途变成康衢,且深感诸事顺利,故勒石命名曰“百顺桥”。原属容美土司最大的石拱桥,在清末民国初年时石桥坍塌,现已不存,仅有南北两侧桥台及百顺桥石碑。
这里的文中多次提到田舜年往来于红土和白溢之间。白溢,即今的采花乡白溢寨村。
 陪同我们考察的县人大陈世林主任就是白溢寨人。他十分热情地邀请我们到那里看看究竟。
 从星岩坪覃仕魁墓地东北边的前方望过去,跨过泗洋河上的古裕安桥,爬上对面的山岭,过去就是红鱼坪,红鱼坪前方就是白溢寨。不过,此处无公路相通,我们只能原路返回绕道上山。 
陈主任介绍说,白溢古寨为高山古寨,是古代土家部落首领的军事险隘和指挥部。寨下山脚东、西、南三面溪流环绕,环寨围约30公里。顶部平夷,总面积20平方公里,四周皆为千丈岩石绝壁,唯南北两路可至峰顶。整个山体至下而上又形成两级陡壁。第一级陡壁上为面积12平方公里的白溢山寨,数千年来为土家人拥寨而守的聚居地,是一片自给自治的世外桃源。寨上自古有东南西北的红土、漂水、小章、后关四关扼守绝壁四周入口,有炮台、关口、寨门等古军事遗址。
爬上古寨,但见覃家湾等地古朴的土家民居星罗棋布,与竹林、棕树相映成景,构成一幅寨上江南的优美图画。
1983年10月鹤峰县统战部、民族办编写的《容美土司史料汇编》遗址篇记《宜昌府志》卷二疆域载《白鱼寨》:“离城六十里玉屏山上,俗写靴为白溢,四周皆溪。中起大山,高万丈,长百余里。《容阳世述录》载:上有三台,具陆地,有大小三湖,今称天偃湖,中有五色鱼,下名水田寨。有四关:前红土关,通红溢,上容美;左漂水关,过麦庄,出资丘;右小章关,由后方通第四溪栗子坪,后关通唐家坪。”
陈主任熟门熟路地说:“古红土关,若是离星岩坪不远的地方,应该就是古白溢寨前的红溢,即现在的红鱼坪村。”
我们爬上白溢古寨的观景台上,顺着陈主任指点的方向望去,红鱼坪就在白溢寨正西前方不远,是一座高山顶上的坪地,地域比较辽阔。陈主任说面积有17.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750米。此地犹如一处世外桃源,风景优美如画,7个村民小组,650户2531人的村寨错落,屋舍稠密。
陈主任向我们介绍,该辖地原叫红鱼坪乡,于1957年至1958年星岩坪乡先后自长阳县划入,因海拔较高,适宜种植烟叶。现是采花乡的优质烤烟生产专业村,烟叶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
目光所及,红渔坪一直向西的前方道路尽头为一道山岭,现在叫二磴,从二磴翻岭下山处有个垭口,叫“得胜垭”。从垭口下山即是埋葬大将军覃仕魁的星岩坪。按《光裕堂.覃氏族谱》(三修)所记载覃仕魁墓在“九岭头红土口覃大坪箬叶冲蹇家园”,应该说这道山岭即是当时的名称“九岭头”,所辖的关口“红土口”,即是当年的“红土关”。当年添平土司先祖覃友仁率部族追寇即是驻扎于此。后来不断开疆拓土,部族势力达到西北二十里之外的渔峡口和东南百十里地的渔洋关等大片地区。
红渔坪村向西不远即是今天的长茅司村。我们问及长茅司的历史。陈主任不假思索:长茅司其地又叫长茅坪,原属长阳县傅家堰区的长茅司镇。1963年,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傅家堰区及下辖的5个公社全部划归五峰县管辖,长茅司镇成为五峰地域。1994年五峰县开展撤区并乡时长茅司镇合并进采花乡。从长茅司再向西走过去就是湾潭镇,自湾潭镇向西过百顺桥就是鹤峰县燕子乡。当年田舜年从白溢寨到容美的平山就是走的这条线路。长茅司村境内泗洋河南北向贯穿其境,古时称长毛关。五峰《张氏族谱》载:“旧设长茅指挥一员处。原名长茅坪,以其地势狭长且较平坦,又盛长茅草得名。”《长阳县志》记载,“元末设指挥一员弹压土司。”按宋元职官设置:“指挥,为军队编制单位,其上为厢、军,其下为都。都百人,五都为一指挥。统兵官为指挥使和副指挥使。”宋代在此设指挥使,相当于元代千户所下之百户。到明代,此处演变为长茅关,守关之将为强宗大姓——覃氏。《长乐县志》载:“长阳县受命于长茅关设指挥使司,以弹压土司。崇祯年间,有加升有功人员,指挥使有颁降印信一颗。当时为覃光印所掌,则长茅司应为覃姓,但其世次无考尔。后容美田土司杀其官覃家祉而据其地拟设长官司,即改土归流。”《百顺桥碑文》记录人名有:“长茅关指挥使司覃颖哲”。又据《五峰司张氏族谱》载:“长茅司,指挥官一员,原系长阳地方所设职官,弹压土司,后为田土司所有。其官属覃家祉,被九峰诛之,将裔孙顶替,官署衙舍已修大半,尚未承袭,容美即改为州县矣。”按这几个记载,这里的长官有覃光印、覃颖哲、覃家祉。查石门《光裕堂.覃氏族谱》四修谱记载绳武公长子昊公一支。“昊-次子禹良-长子毅道-长子善祖-长子仕魁——长子继诏——长子宗文——公子光胜——祚玉——生二子家祁、家祉。家祉后裔居五峰采花台等地”。可见,他们属添平所土司覃氏添顺后裔无疑。覃家祉后来被容美土司的田舜年(字韶初,号九峰)所杀,当在清雍正改土归流之前不久。
陈主任向我们提起,现在长茅司村地域内,还有两处叫覃家台的地名,是覃氏集居地。一处在村部以北5公里的前坪,一处在村部东北10公里的采花台附近。
由此我们判断,此地域曾是添平覃氏土司元明清三个朝代时期的世居之地,时间长达数百年之久。当年,覃友仁率领覃氏部族由忠建(驻地为今恩施州宣恩县李家河镇)追寇到达红土关,管辖此地,进行了一系列经营,形成了巩固的根据地。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覃仕魁病逝后,覃友仁承袭父职,不断壮大覃氏部族势力,随着时间推移,此地已经不能完全容纳他们的生存。于是,覃友仁再次率领部分覃氏子弟以红土为核心根据地,在长阳境内不断向北至渔峡口、向东至渔洋关方向开疆拓土。“祷告神灵,打卦问卜,大举南迁”。经长途跋涉来到湖南龙阳(今石门县所街乡)地域寻找“金鸡打鸣”之地,最终到达今维新镇境内,在悬崖峭壁处找到“金鸡观”古寺,便在山下大兴土木营建土司衙门,更名覃家山,建立金鸡寨,拓展台宜寨。覃友仁开拓的土司——覃氏茅岗土司成为慈利州(今石门、慈利等地)的最大土司,这就是奠基鄂西土家族的覃氏部族基祖。
   石门嘉靖年间(1556年前后)编纂的添平所《光裕堂.覃氏族谱》(一修谱)中的《覃氏水源木本》载:至正年间(1341-1360年)。因所居地狭,乃祷卜址。夜梦关公圣语曰:鸡鸣犬吠,尔之居也。时值,湖北枝江官塘平土司唐承基请求,追寇东去三百余里,巡游至唐侧溪,此夜果闻金鸡之声,遂移住此地,以地名金鸡山,后改覃家山,即今金鸡观也。
 由此可见,覃友仁率领的覃氏部族自红土东迁是一个相对较长时期,前后经历10—20年时间,最终才来到石门西北部地域定居,成为添平土司石门开山之祖。
 

伫立“渔洋关”
 
依依不舍地离开星岩坪、白溢寨和长茅司,我们继续沿添平覃氏部族迁徙到达的地方渔洋关寻访。
渔洋关,是当年添平所土司东出长江平原的重要关口,位于湖南湖北两省五峰、长阳、宜都、石门四县交界之地,在五峰县东部渔洋河中游上端的河谷中。因紧靠渔洋河,故名渔洋关。过去,从这里出关的通道,一条沿渔洋河顺流而下至宜都,一条走渔洋关口的寨子山驿路出宜都。自元至清,覃氏部族在此处守御时间长达500多年。古属佷山(长阳)地,现在这里是五峰新县城所在地。据《长乐县志》载:“渔羊,古长阳之南境,两山环峙中,一溪流水,潜有多鱼,渔人得鱼,其乐洋洋,故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镶1955年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北宋时,此处设立鱼羊寨。元代,沿袭宋代设寨地域,保汉疆土民安宁,故设立渔洋关。《长阳县志》也有记载:“元时设关,以备土司”。
经过了解,古渔洋关陆路关口在今渔洋关镇大房坪村寨子山的城墙口,原叫城墙口村。
于是,该村的党支部书记陈军带领人大陈主任和我们一行从五峰新县城国际大酒店出发,冒着绵密的秋雨驱车出渔洋关镇向东南,沿新修的渔洋关公路盘寨子山而上2.5公里,到达寨子山顶,找到住在当地不远的村民周永清和向光英给我们带路,现场踏勘城墙口遗址。
 来到周永清给我们指点的地方,这处曾经的渔洋关关口,为一山岗形地盘,一条东西方向的简易山路自垭口通过,曾是武陵山腹地通往宜都长江平原的必经之地,也是添平千户所重要的战略交通要塞,一脚踏三县。山岗中间是一片有数亩面积的坪塌,现已成为周家种植的密植茶园。四周全是茂密的树林,完全不见当年的森严壁垒。
向光英回忆说:“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上辈人曾经口口相传,古时候这里是老大路的关口,关上建有城墙,因此叫城墙口。关口上有许多官丁把守,过往行人必须接受检查,关内的土人不许出境,关外的汉人也不许入内。”
“现在,这条大路早已荒废,原有城墙也被撤除了,只剩一些残砖瓦砾。”向光英有些无奈地说。
我们伫立在关口四顾眺望:关西坡下是繁华热闹的五峰县新县城所在地渔洋关集镇,上行鹤峰,往东出苗山即达长江边上的宜都、松滋平原,向北过去经嵩坪即至长阳腹地长茅关、星岩坪、渔峡口,而朝东南到天偃口前面的升子坪、仁和坪就是湖南石门的添平所土司辖地。康熙《九溪卫志》载:“其本所地方,东抵澧州界,南抵九溪、慈利县界,西抵各土司界,北抵渔洋关、长阳、松滋县界。四至周围千有数百余里,此形势之大略也”。
 想当年,这里鼓角声声,旌旗猎猎,是何等威严?!添平千户所覃氏部族的军兵驻扎500余年的时间内,筑城墙,设关卡,固守“一夫挡关,万勇莫开”之雄关。尽管明末清初时期鹤峰的容美土司凭借自己强大的武力不断吞并添平覃氏地域,使添平覃氏的很多地盘在此时期丧失,如长茅司等等。但直至清雍正“改土归流”,渔洋关仍属添平千户所,让后人啧啧称赞。如今“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是“英气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忽悠悠”。
 
回望天平山
 
由于渔洋关处于武陵山区与江汉平原的结合部,与宜都市相距不远,元代初期,覃友仁率部“辟土以居”,迁徙到渔洋关地域“屯驻落业”后,继续朝周边经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不断迁徙。其长子覃绪祖雄才大略,继续向东进军,期望在元蒙军统治势力还未顾及时,移驻长江宜都平原,改善生存条件。于是,他沿渔洋河便利的水路通道,顺流而下东行50多公里,到达渔洋河、清江、长江三江汇流之处聂家河,上岸屯驻天平山,虎视江汉平原,试图饮马长江。
关于石门添平先祖覃绪祖驻守天平山,最早考证的是湖北土家民族史志研究专家邓和平先生。他专门写有一部《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专著,详细说明了添平先世来石门之前的迁徙过程。其中就记载了覃绪祖驻守天平山的情况。
 据石门《光裕堂·覃氏族谱》明·嘉靖(1556年)间编纂完成的一修谱记载:覃绪祖,生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壬辰。时元世祖以澧州初下,民怀反侧,从廉希宪之与,以张雄飞出为澧州安抚使,绪祖乃投诚缴印,仍准袭本职,颁给印凭,管印守边。旧谱载,绪祖封骑尉。称绪祖克绍先绪,禁伏凶类,保安善人,民争附之。后离金鸡寨,迁邓家坪富石堡台建衙署以扩其局焉。娶陈氏,生长子添顺、次子添明、三子添廷、四子添启。卒元至正五年(1345年),享寿53岁。 
我们决定到访天平山。
由于年代久远,五峰人大陈主任等都无法确定天平山的准确位置。为了找到这处重要的驻军之地,我们电话联系了邓先生。他说他记得,天平山在宜都市陆城街道以西8公里处。陆城,是宜都市城区的古称,因三国名将陆逊在此筑城抗蜀而得名。
我们立即从渔洋关出发,沿五峰至宜昌的呼北高速公路行驶66公里,在宜都市东驶下高速后,经宜都市城区向西北行驶8公里,到达长江南岸与清江交汇处的高坝洲镇集镇所在地,然后向西3公里,在三叉路口看见公路旁立有一块高架牌,上书“天平山村”。
驻足四望,这里正好是宜都平原与武陵山丘冈交汇处。我们开车继续前进进山,在宋山国家森林公园绕了一圈。东望三江与地相平,西眺群山肃穆苍莽延绵相接于天,山南泉水淙淙而去而河水澄静,山北林风习习而来而民风淳朴。
 正值初秋时节,细雨香风从山林间吹过来,空气里弥散着枫香树特有的香气,如丝如缕,沁人心脾,在满山的苍翠间闪烁着诱人的光彩。
在山里游览一番后,我们折返来到天平山村村部驻地。由于没有和宜都市人大联系,不好打扰村部办公的人员,我与明哲先生只在村部门口照了一张合照,以作留念,说明我们曾经来过这里。正准备离开。一名个子高大的中年男子从村部走出来,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一交流,正好他是该村的党支部书记,姓许,名长平。他说,不久前,他就到过我们石门县,对石门很熟悉。
一见如故,我们说明来意。他非要邀请我们村部一叙,向我们介绍天平山村的情况。
许书记告诉我们:天平山是宜都市宋山南麓的一道山岗,海拔100.7米,面积约10平方公里。它位于美丽的长江、清江、渔洋河畔的三江交汇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这里东邻渔洋河流入清江的交汇处宜都市的聂家河镇;北是跑马岗;向西约3公里交长阳县界,有城池口;南临清江,跨过清江,西南面就是长阳县的磨市镇。距宜都市城区11公里、世界级水电城宜昌20公里,省级清江高坝洲水电站、国企三八八厂就座落于山脚。相传,古时称枫香山。据说是因山间零星生长着芬芳馥郁的枫香树而得名。盛唐时期有一高僧云游至此,在山中结庐为茅,化缘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叫天平寺。日久天长,枫香山的名字就因天平寺的存在渐渐被天平山所替代。现在人们称此地为天平山村。
我们向他打听宋元时期天平山是否有覃氏部族在此驻扎过。
他说年代久远,已难追溯。但据传说,此地不远曾有驻军营地:龙水溪(今长阳西南)、姚湾(古属长阳,今属五峰)、磨岗峒(今长阳磨市镇)、僻湾(古属长阳,今属五峰),石板滩(古名石磊滩,古属松滋,今属五峰)、磊石坡(松滋西部)、细沙溪(五峰西部)等。
我们十分惊奇,这些地名在我们石门原添平所辖区内都能找到对应名称。如天平,我们的添平所,在明洪武二年朝廷封授时就取名叫“天平所”,到洪武六年,才因天平所的“天平”二字与“天子”之名忌讳,改字叫“添平所”,同音不同字。而覃绪祖最后带领部族移驻石门西北地域后所建城堡的地名原叫磨岗,现在也叫磨市镇。十分巧合。这是否是覃绪祖在天平山驻扎后,为了怀旧,将这些地名全部移转到后来天平所驻扎地。从当时天平所覃氏“辟土以居”的路线图看来,曾经驻扎此地是完全有可能的。不过,这需要查找出更多的资料才能更有力的证明。
如果添平覃氏部族曾经到此屯驻,说明当时覃氏部族的势力相当强盛、实力相当强大。发展志向已经是由祖辈经营生活的贫瘠落后山区向繁荣富庶平原地区进取。只是后来由于元蒙铁骑势力逐步达及当地,迫使覃氏部族为免遭鞑靼的践踏和严重压迫,甚至有被灭族的危险,不得不放弃此地再次回转山区保存实力。
许书记还向我们透露,当地居民中,姓覃(他们读xun,音寻)的人口不少,天平山村就有100多人。有一个叫覃远柱的老人已有90多岁,对覃氏家族过去的历史传说了解较多。于是,许书记立即联系覃远柱老人。只是老人因病不方便来村部,我们也因时间紧迫没有相见,只得留下故事下回说。 
返程路上,我们站在天平山村指路牌下,再次深深的回望天平山,希望还能得到一点什么……
 

漫步卸甲坪
 
沿宜松高速折返,我们在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自治乡最后停步考察。
这里与石门县原水田岗乡(现属子良乡)隔河相望。滔滔流淌的洈水自西而来,在这里绕了个大弯后扬长北去,进入长江。河西为湖北卸甲坪,河南是湖南子良乡。
传说当年(即1368年),添平土司台宜寨长官司覃添顺率土军应吴王朱元璋的邀约,督师勤王,在江州铁门关(今湖北汉阳县)征战,招抚陈友谅之子陈理衔壁投降后凯旋,回师台宜寨时在这里扎营休整。天清气朗,艳阳高照,士兵卸甲而晒,风光无限。于是,后人便把这里称之为“卸甲坪”。洪武二年六月,朱元璋颁布诰命,设立添平守御千户所,诰封覃添顺为武德将军,添平所正千户。覃氏部族势力不断壮大,卸甲坪被纳入覃氏部族的管辖区域,命其弟覃添廷驻守。
据《光裕堂·覃氏族谱》记载,松滋地区域在明清时代有两支添平覃氏部族在此落藉。
一支是覃添顺的大弟覃添明。据《中国人名大辞典》、石门《覃氏族谱》《中国覃氏历代名贤传》载:“覃添明,又名达。为覃绪祖次子,覃添顺仲弟,生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早岁从戎,血战汗马。初期追随元末农民起义首领陈友谅,以功累升至荆州府副千户(陈友谅授封)。归明后授荆州府枝江县百户职。适吉禄襄樊之变,(添明)调征有功,升授陕西潼关卫正千户。洪武中,复调征四川黄坪寇,明亲冒石矢,奋勇当先,与贼激战,斩贼数十人,力尽而殉。事闻于朝,上嘉其忠,以功赐茔,葬松滋县大潭坪。后裔皆落籍于斯,发展蕃衍,建有祠堂。”
覃添明后裔所建的“兴隆祠”祠堂,历百余年始臻完善,原址在新江口镇柘树垸村。1950年代分作多户民居,后逐渐拆迁。建筑物现已荡然无存,碑刻散佚。
现在, 松滋“兴隆祠”覃氏尊覃添明为始祖,尊覃涌为一世祖。覃涌系添明长子,初居松滋黄林桥的大良坪,后迁至稻谷溪(即今松滋市新江口镇)一带落籍。
 另一支就是覃添廷。据石门《光裕堂·覃氏族谱》四修谱载:“明洪武二年,覃添顺公诰封为武德将军,覃添廷公被派卸甲坪一带驻守,后定居其地。其后裔文虎公一支,600余年来,子孙历尽沧桑,繁荣昌盛,数以万计,集中居住在卸甲坪、水旦溪、黄林桥、泗潭河、覃家台,特别是覃睦庄,有村不杂姓之称。其定居石门水田岗一带者,亦有千余众。添廷公生于元天历八年乙亥(据查,元天历纪年仅存1年,无8年之说。按添廷生乙亥年当属至元元年,即1335年),明痒生,寿九十,卒葬石门水田岗云马岭。夫人刘妣葬于松滋黄林桥。”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三期刊登了中南民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郭福亮撰写的《松滋卸甲坪土家族乡覃姓族源研究》论文。文中载明他于2010年4月至5月,到卸甲坪乡覃睦庄及周边对土家族覃姓来源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有70岁的QDB(男,土家族,农民,黄林桥村二组)告诉郭说:“我们是从湖南石门迁移过来的,那边80%人口是姓覃(读xun,音寻)的。我小时候跟着嗲嗲跑到所街覃氏祖祠祭祖,场面相当壮观”。
 了解到我们要到卸甲坪调研,松滋市人大教科文卫和民族宗教外事委刘宜春主任十分重视,约请了市史志办的李莉主任、市民族研究专家邓和平老先生一行专程赶到卸甲坪乡政府配合我们。卸甲坪乡人大主席覃晓明更是热情地招呼我们,带领我们参观当地覃氏世居地覃睦庄,并在覃睦庄社区会议室召开专门座谈会介绍情况。
 晓明主席向我们简介了卸甲坪土家族乡的情况:1997年9月26日湖北省政府批复,省民政厅以鄂民行字﹝1997﹞16号发文,批准设立卸甲坪土家族自治乡。1997年12月正式挂牌。目前是荆州市仅有的2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据调查,卸甲坪元代开始即为土司的腹心地带。
覃睦庄原支部书记覃道怀先生,现年已91岁。晓明主席夸他是覃睦庄覃氏历史活地图。听说我们石门县人大来卸甲坪调研土家族源,自告奋勇地前来给我们提供情况。
他说他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讲:“自明朝起,卸甲坪地域就是添平所土司的领属地,由添平所覃氏部族正千户首领的三弟覃添廷驻防。驻地在 “覃睦庄”。现在卸甲坪乡覃姓仍是大姓,主要居住在覃睦庄和乌溪沟村,有3000多人”。
 松滋市著名的土家族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邓和平先生,是卸甲坪土家族乡发起申报时的主要调研人。他郑重地寄语我们:“卸甲坪乡的覃姓族人,与石门添平覃姓原本一家,属添平土司覃氏后裔。湘鄂一家亲,洈水两岸情,民族历史要永不忘记,民族文化要世代相传。”
 

 四天时间,踏足四县,饱览鄂西美丽山水风光的同时,我们也真实地了解了石门土家族民与鄂西土家族那些深厚的历史渊源,深刻地感受到了石门添平土司过去数百年内那些戎马倥偬的岁月,更多地核实了一些域外石门土家民族历史文化的真相。
借一斑而略窥全豹。这就是石门土家族不竭的源泉,这就是石门添平土司的传奇故事。
   记于2020年9月


作者简介:
覃業翼,湖南石门县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做过乡镇政府办秘书、石门县委办副主任,石门县文化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现任职石门县人大常委会。热爱文学,曾在全国各级报刊散发作品100余万字。其历史纪实文学《黎明的枪声》发表《大地》文学月刊。报告文学《打开壶瓶的人》在《农民日报》获优秀作品奖。诗作《端阳颂》被收入《中国建国60年新诗大词典》。

编辑整理:覃业书  覃氏文化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