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产儿出生后早期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SIBCS 2020-11-25

  2017年8月30日,中华医学会《中华临床营养杂志》发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雅琴,史壹雄,黄丽密,邹安庆,李婷,钱燕)的研究报告,回顾分析了早产儿出生后早期维生素D营养状况,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影响因素,进而指导临床维生素D治疗及发现维生素D缺乏高风险早产儿。

  该研究对2014年4月21日至2016年2月5日入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并于出生后2周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172例早产儿进行回顾分析,同时收集早产儿性别、出生季节、开奶时间等相关数据,根据25-羟维生素D水平≤37.5、37.5~50.0、>50.0nmol/L,分为维生素D缺乏、不足、充足组,采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出早产儿出生后2周维生素D的影响因素。

  结果发现:

  • 25-羟维生素D平均值为43.1±16.7nmol/L

  • 维生素D缺乏组、不足组、充足组分别为68例、50例、54例(40%、29%、31%)

  • 3组维生素D平均值分别为27.8 ± 16.7、42.4 ± 3.4、63.0 ± 11.7nmol/L

  • 3组间各因素分布比较显示,仅出生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 冬季出生患儿44.2%维生素D缺乏,高于春季、夏季、秋季(41.7%、33.3%、38.1%)

  • 冬季出生患儿44.2%维生素D不足,高于春季、夏季、秋季(30.6%、25.1%、19.0%)

  • 冬季出生患儿11.6%维生素D充足,低于春季、夏季、秋季(27.8%、41.2%、42.9%)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4.655,95%置信区间:1.716~12.627,P=0.003)

  综上所述,早产儿出生后2周普遍存在维生素D水平不足,且冬季出生是早产儿出生早期维生素D不足及缺乏的风险因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