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解证 | 经络间质通道——一种新结构的发现

 为什么73 2020-11-25

今天

《内经》解证:

         对《黄帝内经》的解析与实证。

张维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导,学科带头人。


一直以来,西方医学界否定中医科学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在解剖学的层面上“无法证实经络的存在”,而笔者团队所提供的研究结论为推翻这一观点提供了关键性的科学证据。

笔者团队使用对人体细胞外液中的水有特异性亲和的荧光素钠示踪剂和荧光照相法,在大鼠身上观察到沿腹正中线迁移的荧光素钠线状轨迹。实验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任脉低电阻点(LIP)组、任脉低流阻点(LHRP)组和任脉旁开组,将荧光素钠分别注入大鼠任脉LIP、任脉LHRP和任脉旁开点,使用荧光照相法观察荧光素钠的迁移规律。

荧光照相法示意图

任脉LIP和LHRP注射荧光素钠后均出现循经迁移轨迹,旁开组仅出现局部扩散。迁移的形状在任脉的纵向与横向上明显不对称,表现为循经的方向上有明显优势的迁移,长宽比接近3倍;而在非经脉的部位注射,荧光素钠向四周扩散,呈现纵横比很接近的圆形或椭圆形,应为浓度梯度驱动下的各向同性扩散,两者差异很大。该结果与人体上肢在非经非穴注射同位素后出现的局部淤积情况相同。本结果进一步证明任脉组织是渗透性较好、流阻较低的生物组织,与以往对经脉组织渗透性和流阻的测量结果一致。


大鼠任脉上注射后的迁移
在任脉旁开注射后的扩散

从迁移的方向性来看,在向头和向尾两个方向上均有迁移,迁移的长度没有显著性差异。该轨迹在剑突附近可偏离中线斜向上行,与“七五”攻关期间由针灸所牵头的经络研究中发现的同位素锝99沿人体任脉迁移的规律相类似。

大鼠任脉迁移轨迹在剑突附近的斜行

人体任脉同位素轨迹在剑突附近的斜行

随后的研究使用可在体观察组织形态的激光共聚焦成像系统,在大鼠尾静脉注射荧光素钠溶液30min后进行观察,发现大鼠体表荧光素钠迁移轨迹不同深度的组织由胶原纤维、脂肪组织和毛细血管等组织构成,其中的组织间隙较大,并填充着大量混合荧光素钠的组织液。腹中线水平旁开5mm和1cm处的非经组织主要为实体组织,其组织中的间隙空间和组织液含量远远小于腹中线。这一分布特征证明了笔者1997年对经络的低流阻假设和组织液的流场模型。

大鼠腹壁正中线(任脉,),旁开5mm(

和1cm组织的活体激光共聚焦图像(×1000)

最新的研究中,在更接近人体的小型猪四肢远端发现了基本循经的7条荧光素钠迁移轨迹,轨迹的形状在低电阻线的纵向与其宽度方向上明显不对称,长宽比为7倍多,具有线状迁移的特征,在循经方向上有明显的优势迁移。而在非经脉的部位注射,荧光素钠向四周扩散,呈现纵横比很接近的圆形或椭圆形,应为浓度梯度驱动下的各向同性扩散,两者差异很大。

荧光素钠体表迁移轨迹与低电阻线的吻合度为81.4%,这一结果表明,四肢LIP体表荧光素钠循经迁移线与体表低电阻线具有较高的吻合性。根据经络定位仪在人体上测定的低电阻线与人体表经络行径基本一致的结果,可以推知动物体表的低电阻线与经络是相近的。

进一步说明了早期用生物物理学方法测量出来的体表经脉线与皮下的循经低流阻通道在位置上基本重合,证明经脉组织是渗透性较好、流阻较低的生物组织,与以往对经脉组织渗透性和流阻的测量结果一致。

7条LILM及旁开HIP注射荧光素钠后

体表出现的迁移轨迹

对该轨迹的横切面进行连续荧光照相发现,荧光素钠运行在肌肉的间隙之中,其上可达皮肤表面,其下可深至骨面,构成类似河床样的水通道。

猪右前肢外侧面中部线的体表迁移轨迹

猪右前肢外侧面中部线的体表迁移轨迹横切面

组织液的正常流动可使细胞代谢物得到及时清除,并保证细胞周围的微环境跟血浆接近,后者是全身生理调节的目标,时刻处于稳态中。但由于绝大多数细胞并不浸泡在血液里,而是在组织液的环境中,故将标准成分的血浆及时输送到细胞周围,使细胞周围的微环境保持稳态,对细胞的正常功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可以认为:遍布于机体组织间隙中的组织液,其生物学特性与经络“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决生死,处百病”的功能十分相似。此外,组织液和组织液通道是否具有沟通全身表里上下,平衡人体脏腑阴阳的功能以及传递病邪和针刺治疗信息等,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探讨,以最终确定它与中医经络的关系。

这种由组织间隙和组织液构成的循环是生物进化的早期模式,现在看来,高等哺乳类动物虽然进化出了快速的脉管循环,这种慢速的、非脉管的早期循环系统仍隐秘地存在着,它正是中医理论所说的经络气道的生物学本质。

上述研究分别发表在:

使用荧光照相法对大鼠任脉低流阻通道的活体显示
《针刺研究》
应用小动物活体激光共聚焦成像系统对大鼠腹壁循经组织组织液分布的初步观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小型猪四肢荧光素钠循经迁移的初步观察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