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三立:相声不是“出洋相”

 郑捕头 2020-11-25


马三立晚年的时候被称为相声泰斗,一方面是他的辈分高,年岁大,另外更主要的,还是他一生表演过那么多经典的相声作品,不管是作品本身还是言传身教,都令人折服,让人感受到相声艺术的魅力,和马老的个人魅力。

在一次接受电视采访过程中,晚年的马三立对当时的相声表演提出过一些看法,也可以说是批评。他认为说相声不是出洋相,不是出怪声,不是靠感官刺激来逗乐观众。尽管马三立并没有指明是哪些演员在这样做,但从中也能看出马老对当年风行起来的一些表演方式,是有自己的意见的。
在这段采访中,马三立的年岁已然不小,应该在80岁以上,是一位真正的相声老人、曲艺老人,说了一辈子相声。
马三立接受采访

面对镜头,马三立大体是这样说的:我们说相声不骗自己,不蒙观众,我们下功夫。相声不是出洋相,出怪声,超刺激,相声不是靠这些来逗乐。一个人撤凳子,另一个人坐下的时候摔一个屁股蹲儿,这有什么可乐的?观众听完回到家想起这个包袱儿还想乐才行,靠摔屁股蹲儿这种表演能吗?那不可能。
咱们来大体分析一下马老这几句话的含义。
其一,“我们说相声不骗自己,不蒙观众,我们下功夫。”
这是说演员对于相声演出的严肃态度和认真准备。很多相声的表演轻松自然,看上去就像两人闲聊天儿。其实他们的台词绝大部分都是事先准备好的,绝不是完全靠到台上现场乱撞。
就像马三立自己的相声,很多时候听上去都絮絮叨叨,好几句话还要来回重复,其实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停顿和重复,都是马三立事先设计好的,那就是他追求的表演风格。
现在有些演员在台下并不好好对词儿,感觉差不多了就直接上台,其实这样的表演风险很大,即使再舞台经验再丰富,也不应该每次都不做充分准备,仓促上台。这样做有可能也不出舞台事故,但一般来说精彩也精彩不到哪里去,那同样是对观众的不尊重。
其二,“相声不是出洋相,出怪声,超刺激,相声不是靠这些来逗乐。”
马老说的出洋相,出怪声,超刺激,你首先想到什么?可能是二人转。
二人转在很多时候的表演就是如此,不能说它没有幽默的成分在,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想尽办法吸引观众的目光,不择手段地逗大家发笑。与二人转的表演相比,相声更富有艺术性,主要靠语言魅力来吸引大家,形体表演不是没有,但相对弱化。
也许,相声在早期也是靠这样一些手段来吸引路人驻足的,“相声”的“相”就是相貌和外表,而且相声四大表演风格“帅卖怪坏”中,还单有“怪”的风格。不过后来“怪”的表演被慢慢摒弃,只是在这些年又被一些演员捡了回来。一贯以幽默表演见长的马三立,很明显不赞同一味靠过于外化的感官刺激吸引观众的表演。
此外有演员说“相声演员在台上不要脸就是要脸,要脸就是不要脸”,这句话主要是讲演员在台上需要解放自我,这一点无可厚非,但不能不让人进一步想到,不加约束的放纵也可能导致表演失去底线。
其三,“一个人撤凳子,另一个人坐下的时候摔一个屁股蹲儿,这有什么可乐的?观众听完回到家想起这个包袱儿还想乐才行,靠摔屁股蹲儿这种表演能吗?那不可能。”
观众听完相声到家回想起来还想乐,这就是相声语言的魅力,那是一种可反复回味和欣赏的幽默。马三立提到撤凳子这样的表演,其实也不是逗不乐观众,只不过是一种极为浅层的逗笑,很多时候是逗孩子发笑的手法,或者说是一种滑稽。它也能在第一时间逗笑观众,但丝毫不具可回味性,缺乏起码的幽默。
马三立说了几十年相声,对于什么是好相声,什么是好表演,有自己的经验和想法。相声界曾经有话叫“无人不宗马”,说的是所有相声演员,都或多或少受到过马三立所在的马派相声的影响。
马派相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市井,自嘲,小人物,故事性,还有就是意味隽永的幽默感。听马三立的相声似乎永远听不腻,哪怕是絮絮叨叨说小事儿,民间智慧和幽默也蕴藏其中。那些表演也许不会给你带来极具冲击性的大包袱儿,但那些巧妙的语言和桥段,足够听者琢磨很长时间,而且一想起来就会嘴角上翘。
马三立晚年表演的最知名作品之一是《逗你玩儿》,但相声绝不只是简单的“逗你玩儿”。
马三立表演《逗你玩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