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振华║我不是药神,我只是一名中医

 梅州文学网 2020-11-25

  前段时间,《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刷屏了,各大媒体交口称赞,很多人看完这部“喜剧”后都哭了。

  该影片讲述了一位卖印度神油的店主从印度代购治疗慢粒白血病的药“格列宁”获得了极大利润,并开始贩药敛财之道后良心发现的故事。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目前治愈率很低,在“格列宁”发明之前,几乎是不治之症。白血病多由毒热之邪入侵及肝脾肾虚损所致,以发热、出血、贫血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我是一名中医,救死扶伤。我感觉,这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但有时候也感觉非常无奈。《我不是药神》影片中有一个细节非常感人,警察抓走购买了“假药”的白血病人,想要他们供出药贩的时候,一个老奶奶握着警察的手说到:“四万块一瓶的药,我吃了好几年了,房子吃没了,家也吃垮了!现在才好不容易有了便宜的药,才500块一瓶,他真的不挣钱!他只想帮我们!你们把他抓了,我们就没法活了!谁家还没个病人呢?你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生病吗?我还想活着,我不想死……”短短一席话,影射了一个现状:这个世界其实还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没办法,开发新药确实需要投入大量技术和时间成本。没有钱,就没有药。

  医生,可以解除病痛,做的是观音菩萨的事情,救苦救难。中国的很多老百姓,抛弃了华夏民族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改信奉外来的佛教,去信仰外来的神仙观音,不就是希望这些外来的和尚可以拯救苍生之意吗。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又译:佛陀、如来)原本是个王子,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但后来一次意外,被老虎咬死了(佛教经典中所谓的舍身喂虎),护卫鸠摩罗什(又译:观音)护主不力,被处死。佛教刚传到中国的时候,鸠摩罗什是个男子形象,后来却逐渐变成了大慈大悲的女性形象,这代表了广大老百姓心目中神圣的愿望和形象。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神圣的愿望,有一个神圣的形象。只是有人说出来,有人没有说出来。但每个人都有这种神圣的愿望。我有,我真的想这么做。

  我是一名中医,我并不信观音菩萨,我信仰我们的先辈,是他们硬是凭着“吃草”,不断的尝试,开创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医药时代。然后在中草药的辅助下,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医学界的大神,他们不懂X光,没有核磁共振,但照样妙手回春。例如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开创了“望、闻、问、切”四大绝学。《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故事,相信大家都读过。

  扁鹊是个伟大的医者,比释迦牟尼要更早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他不是思想家,却是行动者。只要能治病,学会治病的方法,他就一直在努力着。我希望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前,中医药的发展水平非常先进,我们在史书上看到华佗、孙思邈和扁鹊等,都不外乎叫“食医、疾医、金疮医”等等,分科很细,是一种以治病为谋生手段,是职业。说了医生的历史,我想说,医生应该回归看病本职工作,不要当“大夫”,更不要去当“郎中”,不要存心去当官,想着平天下,我们用药是治病、是职业,我不是药神,所以我喜欢别人叫我“医生”。

  “格列宁”很伟大,从生命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格列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理性设计的药物。可以说,“格列宁”把一种恶性癌症变成了一种只需服药就可以控制的慢性病。可辉瑞(世界上知名的制药公司,“格列宁”发明者)不是药神。是的,他们参与发现、创造一些药品,但它们的药品自己不能“分发”,而是要通过行政机制后在市场上流通,以这种形式“分发”。那么谁掌管这些行政机制呢?《我不是药神》里的那位警察吗?感觉上电影里这位大人虽然强硬而决绝,但他的语气里也有一些无奈,他不管分发。

  我也不是药神,我认为医生应该是一种职业,专门治病,不负责发现和发明新药,不负责创造新药。我国第一个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成功协作完成的,并不是医生。医生开药是分发药品过程的重要环节,但不是全部,因为医生的处方权是有限制的,不是什么药都能开,也不是开了这个药医院里就会有,我只是一名中医。

  我是医生,医生的职责就是看病,我们千万不能认为自己是神,我们需要做的是探究茫茫宇宙中那些神秘的提示,去猜测、假设、评估和发现那些临床症状背后的秘密。我们的文明史不过1万年,我们可能还要发展几亿年、几百亿年,我对人类充满憧憬,没药吃在将来真不算什么,都好解决。眼下呢,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做好的本职工作就是看病,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研究问题,为临床研究人员和其他药物研发人员提供清晰的需求和假设,大家都做好做分内的事,我们老百姓一定能“吃上药”!

2018年.8月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夏鸥;校对:柳馨梦

策划:饶云;审核:周逸帆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