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六,估计很多人会在家休息,推荐一部电影,《乡村里的中国》: 上面的视频是解说版,原版可以在腾讯视频上看到。 这是一部纪录片,导演是出生在山东淄博的摄影家焦波。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摄影作品《俺爹俺娘》。 《乡村里的中国》把镜头投向山东淄博沂源县山区一个叫杓峪村的小山村,位于沂蒙山中心,不到500户人家,焦波带着他的摄制团队,在这个小山村里住了373天,上千个小时的素材,最后剪出了一个小时的片子。 这部片子获得了龙标,可以在影院上映。但知道的人少而又少。 我看了两遍,有些地方让我流泪了,所以我愿意推荐给大家。 01 在一篇短文里,焦波这样讲述了他拍摄这部电影的故事: 2012年元月2日,我去时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的张宏森家辞行。张局长说:“我支持你去拍个片子吧。找一个村庄,住上一年,拍一部真正属于中国农民的纪录电影。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在村里住上一年,一天都不能离开”。 当时我毫不犹豫就接了,现在回想起来可真是无知者无畏。 但我想既然选择了去干上一个事情,就要全力以赴地干,一定要坚持下去。 我有农民身上的那股倔强劲儿。 既然决定干,那就得先组建团队。由于经费等诸多问题,找专业导演、专业摄影师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终我组建了一个平均年龄21岁的摄制团队,年龄最小的摄影师北川才15岁,唯一的女孩子陈青20岁。 这是一个零经验的团队。我们只能靠两个字:坚持。我跟队员们说,冯小刚三个月拍一个电影,我们六个人373天(那年闰六月)拍一个电影行不行?我说他一个人的脑袋,我们六个人的脑袋可以不可以? 373天拍这一部电影,把它分解开的话四天拍好一分钟就行,一年下来就能够凑够一个半小时,不难吧? 团队组好后,还要选择拍摄地点,我在家乡淄博附近找了一圈,有的村太过安静,有的村太过城镇化,更多的村不乡不城。最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叫杓峪地村子,这里的人眼睛都很干净。 开拍之前,我们在杓峪村里碰上两个大学生,一个是杜滨才,还有一个叫杜海龙。 我们先去了杜海龙家。 他爸爸杜深忠正就着从门框外射进来的光影在地上写毛笔字。他说:“老师,这个透进门框的光影在我的眼中就是一张非常好的宣纸。” 我一听,便被震住了。 他又说:“我在上面尽情地挥毫泼墨的时候,什么困难、什么挫折、什么无奈,包括我老婆无尽的唠叨,全都荡然无存,我完全沉浸在这个光影的享受当中。” 听到这里,我简直傻眼了:这不是农民,这是个艺术家啊!谁能想到一个老农民的口中能说出这么浪漫的一番话啊! 杜深忠是一个立体的,用一句话无法概括的人。 他读了大量的书,还喜欢书法和写作。40年来他一直想在文学上、创作上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结果遭遇的全是退稿。他说焦老师,虽然我现在60了,但我20岁时的梦想仍然没有放弃。 此外他也喜欢音乐。起初他想学二胡,结果二胡还没拉好,又说要买琵琶的时候,我眼前一亮,故事终于来了!弹琵琶这是很高层次的一种追求,他并不是像别人那样,我每年收多少果子,我有点吃的就行了。 他不甘于那样的生活。 有一次我和杜深忠一起下地。他说:“焦老师,你把机器关掉,不要录像,也不要录音,我给你说一说心里话。这个说对土地有感情,那个说对土地有感情,我对土地一点感情也没有,就是无奈,没办法。” 我心里一震,对他说:“我知道你说的是实话,你怎么不让我录呢?” 他说:“这是主旋律吗?”我说:“怎么不是主旋律?说真话就是最好的主旋律。我就是当年从那片土地上出来的,也可以说是逃离出来的。你说的正是像我这样的人想说,但是没说出来的话。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你不是不喜欢土地,而是太喜欢土地了,是爱之深,恨之切”。 他对土地的感情非常复杂,有一种很深的痛感。 除此之外,杜深忠还常常表现出独特的智慧:人家把村里几百年的大树运到城里面搞绿化,搞形象工程,他总结为“这是剜大腿上的肉贴到脸上”。獾吃了他家里的玉米,他老婆说赶快把獾灭掉算了,他说不行,“獾是国家三类保护动物”。 他教育儿子一定要好好学习,“你不要认为我一辈子一事无成,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还说明问题。” 真的太震撼了!这不是我们能导出来的东西。 我们的拍摄持续了一年,我也在这个村里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年农民,和孩子们过了一年农家生活。当然,也可以说是在这块土地上打了一年滚儿。 片子出来后,我们拿到了公映许可证,在我家乡淄博和济南进行了小规模的放映,收获了不少好评,后来也陆续拿了一些国内外的奖项。 这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欣慰的。不同于普通的乡村题材影片中浓烈的乡愁,我想表达的乡愁是淡淡的温和的。所以尽管乡村的问题很多,我还是要求拍摄、剪辑的时候,不能太沉重。 原来我觉得我已经很了解农村和农民了,但在拍摄这部影片时,当我真正走进农村,跟他们一块吃住,一块生活的时候,我发现我对乡村和农民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所以我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影院去欣赏这部电影,能够真正地认识乡村,理解乡村。 02 过年的时候,杜婶在取暖的炉子上添了一壶开水,一边叨叨着:“满屋子人仰马翻的,什么也没收拾”,一边从房间的角落里打扫出厚厚一叠稿纸。她展开扑了扑上面的灰,问老杜:“你这些是什么东西?还有用吗?没用扔出去吧。” 儿子接过稿纸看着,老杜有点不好意思:“现在看起来特别幼稚,事实上那时候,确实废寝忘食地花了不少功夫。”鲁迅文学院办的学习班,他去了四年,换回四张小小的结业证书,和一堆“不知天高地厚”的作品。杜婶说:“那时候我寻思他有点文化,我寻思也许有希望,咱也不能拖他的后腿啊。结果钱也搭进去了,功夫也搭进去不少,一事无成,什么也没获得。” 听了妻子的话,快六十岁的老杜跟儿子抱怨:“你妈妈不认识我。她不知道我是谁。到现在她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这就是我最大的痛苦。为什么老是因为一点点事这样吵那样吵,就是这个原因。”在一旁的杜婶发觉老杜有点情绪了,赶紧往回找补:“其实我很敬佩你爸爸。我要是不和他吵,我在这个家就一点地位也没有了。” 老杜继续向儿子感慨着自己的文学梦:“咱们农民就是种地的,搞这些(文学)实在是太艰难了。”“一些人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海龙(儿子),我跟你说,我从一开始就对这土地没有一点感情。咱没有办法,无奈。这土地不养人。咱这贫瘠的土地不养人。”儿子一言不发,专心看着稿纸,整部片子里他几乎没说过一个字。老杜不忘教育儿子从自己的失败中学点什么,“不成功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更能说明问题,这是血的。这是一辈子的心血,一辈子的泪”。 看这段的时候,我想起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也想起来写陕西商州的贾平凹。 贾平凹因为一部小说在网络上被骂。因为他认为小山村里光棍多,买媳妇是合理的,要不这个小山村就灭绝了。 03 大前年,我曾经在河北张家口做过一个扶贫项目。那里是北京人嘴里的坝上草原,开车两个半小时,就能到达和北京繁花都市完全迥异的另一个世界。 历史上,那是少数民族游牧的地方。 那段时间,我每个周从北京出发,出居庸关长城,一路北上,沿着山脊,在大山里穿行,看着那山的层层褶皱,我常常想,所谓的现代文明,和这个古老的山野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比如,你牛逼哄哄,在某个会议上指点江山,如果一下子把你扔到这样的小山沟里,你还是什么? 再比如,你穿着高跟鞋,哒哒哒哒穿行在CBD的写字楼里,你要求平等,你要求女权,如果有一天,你被人贩子卖进了这里的小山村,五大三粗的男子打你骂你,看管着你,两年后,你生了两个娃,成了农妇,你会怎么样? 《天堂电影院》有句台词:生活和电影里不一样,生活太难了。 04 要理解中国,太难了。因为中国太大了。在北上广深的繁华之后,还有电影里所反映的更广大的中国。 他们沉默,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是中国的B面。 《乡村里的中国》这个片名,它让人联想起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人们始终认为,中国就在乡村里。 所谓中国的A面和B面,其实是一面。 05 我的家乡,离电影里的小山村,我用百度地图测算了一下,开车需要四个多小时的车程。 只不过,他们是在沂蒙山腹地,而我出生的地方,是鲁西南平原,是相对繁华的乡镇。是所谓的全国百强市,而且名次很靠前。 电影里老乡们的的方言,我都能听懂。我甚至觉得,倒退过去十几年,我的家乡的人们,也是这样生活。 前两天,和我小时候的朋友聊天,说起故乡的现状,说我们那里被当地的主政者划为煤炭化工基地,引进了一大堆所谓的化工企业,污染特别严重,所以有个说法叫邹西大憋气,邹东深呼吸。我不懂什么意思,她就告诉我,说你们家那里因为污染,空气不好,所以大憋气,而东部山区搞美丽乡村建设,相对就可以深呼吸了。 06 我不知道什么原因,不知道是我薄情寡义还是我的家乡确实在衰落,我每次回去,总觉得故乡在衰落。所以我不愿意回去。 所以,我每次回去一趟,都会觉得鲁迅的深刻。他在《故乡》里所表达的情感,常常就是我内心里的写照。 我曾经生活的地方,我熟悉的故乡的风景,我的亲人们,他们都在衰老,让我越来越觉得陌生。就好像一列奔驰的列车,我站在车上,看着故乡越来越远。 所以,鲁迅在《这也是生活》的片段,我觉得放在这里很合适: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