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推荐 | 超声引导注射泡沬硬化剂治疗左上肢巨大海绵状血管瘤1例

 硬化在线图书馆 2020-11-25




第五届全国介入超声医学学术交流大会

论文汇编

超声引导注射泡沬硬化剂治疗左上肢巨大海绵状血管瘤1例




金婷、余松远、贺飞、吴华丽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超声医学科介入病区)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20岁,因“左上肢血管瘤20年,发现纤维蛋白原低15天”入住我科,患者出生时左上肢皮下有出血点,可见静脉血管外露,当地医院就诊考虑海绵状血管瘤,4岁时行外科手术治疗,后血管瘤面积扩大到背部。查凝血功能提示纤维蛋白原0.63g/L,提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腹部彩超提示脾内多发低回声(多发性血管瘤可能)、脾大。既往无其他特殊病史。查体:左侧胸背部见不规则蓝紫色隆起,皮肤黏膜下有出血点,左侧手腕肌肉萎缩,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四肢活动如常。彩超提示左前臂浅静脉曲张部分伴静脉石形成,左侧上肢动脉未见明显异常。

2

 治疗方法 



入院后行超声引导下左上肢浅静脉血管瘤双针硬化剂治疗术,即在超声引导下将两根头皮针穿刺入一段增粗血管两端,先从远心端开始注入1%聚桂醇1:4泡沫硬化剂,近心端头皮针穿刺抽吸,边注边吸,使所治扩张静脉血管内充填泡沫硬化剂,再从近心端注射泡沫硬化剂,远心端抽吸残血。依次进行4段血管注射治疗,完成预定治疗计划后,头皮针回抽无出血后可拔除头皮针,穿刺点局部消毒包扎,左上肢用弹力绷带包扎,保证动脉血流通畅并阻止静脉回流形成。术后彩超显示:血管腔被硬化剂完全填充。术后口服迈之灵片、双氯芬酸钠栓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1周后再次行第二疗程超声引导下血管瘤双针泡沫硬化治疗,观察患肢前臂变细,手指颜色、温度无异常好转出院。


3

 讨论 



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即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毛细血管瘤综合征(capillary angioma-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又称巨型血管瘤病,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为先天性疾病,患者有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血小板减少及紫癜等特点,主要由薄壁、形态不规则的静脉血管异常汇集而成,主要见于颈部、躯干和四肢的皮下组织,少数为恶性病变。

本病治疗方法包括:弹力压迫、冷冻、激光、铜针留置、手术切除和硬化剂等。手术广泛切除可影响运动功能、神经损伤、导致大出血、切除不完全而导致手术失败,复发率很高,并可能影响美观问题,非常困难。而其他的成功率也很低。泡沫硬化剂治疗不留瘢痕,相对并发症少,操作简单、痛苦轻、费用少,对包括术后复发和残留的局部血管畸形治疗效果好,且能满足不愿手术和身体“美容”病人的心理需要。

我们在彩超引导直视精准穿刺,双针法注射与抽吸交替进行,使泡沫硬化剂更均匀释放入靶血管增加接触面,血管内皮细胞膜破裂或通透性改变而发生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随即靶血管内形成血栓、最终内皮剥脱、胶原纤维皱缩,使靶血管纤维化(硬化)而永久性闭塞,达到治疗目的。

双针法的技术要点:(1)所选择的适当注射针头(21G/0.8mm)要合适。(2)保持引流针头通畅。(3)推注硬化剂时,保证顺滑推注,避免“顿挫样”推注使瞬时药物推注量过多;(4)推注时密切观察引流针管,当抽吸端引流液变为透明样液体(硬化剂液体)时,表面硬化剂已充满了整个血管腔,停止注射。(5)—次治疗的注射剂量不大于50ml,以防气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本例血管瘤患者为青少年期,病灶范围特别巨大,需要制定分阶段,分部位,分疗程多次治疗方案,目的是减轻症状,控制进展,保护左手功能不受或少受影响,兼顾美观。

硬化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