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推荐 | 内镜下硬化止血术对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

 硬化在线图书馆 2020-11-25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35卷第1期 

内镜下硬化止血术对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

何大业 王星

牡丹江市肿瘤医院腔镜室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硬化止血术对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患者 156例,分为硬化剂组和肾上腺素组,分别于内镜下注射硬化剂与肾上腺素治疗,评价疗效。

结果:硬化剂组再出血发生率( 10.39% ) 低于肾上腺素组( 16. 67% ) ,住院时间( 5. 2 ± 0. 3) 短于肾上腺素组( 8. 1 ± 0. 4) ,P < 0. 05。两组首次止血成功率与转外科手术率无统计学意义。硬化剂组并发症发生率( 2. 56% ) 低于肾上腺素组( 5. 13% ) ,P < 0. 05。

结论:内镜下硬化止血术治疗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肾上腺素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


内镜; 硬化止血术; 消化道出血

文献编号:


DOI:10.13799/j.cnki.mdjyxyxb.2014.01.034


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诊类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由非静脉曲张等疾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近年因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1]。随着医疗的进步和发展,目前内镜下治疗逐步取代外科手术,且疗效显著,本文将内镜下硬化止血与注射肾上腺素做对比治疗,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发现硬化止血术效果优于肾上腺素,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选取 2011 - 08 ~ 2013 - 08 期间就诊于我院内科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患者 156 例,均符合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硬化剂组和肾上腺素组。硬化剂组 78 例,其中男 42 例,女 36 例。年龄 21 岁~ 77 岁,平均年龄( 53. 2 ± 2. 4) 岁。病程 1 ~ 8d,平均病程( 4. 2 ± 0. 4) d。肾上腺素组 78 例,其中男 41 例,女 37 例。年龄( 20 ~ 76) 岁,平均年龄( 51. 9 ± 2. 2) 岁。病程 1 ~ 7d,平均病程( 4. 1 ± 0. 3) d。

1.2 研究方法

胃镜: Olympus 公司生产型号 Q260J。注射针: Olympus 公司生产,型号 NM - 200L - 0361。结肠镜: Olympus 公司生产,型号: CF - J260AI。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检查,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恢复血循环及静脉通畅。硬化剂组采用内镜下注射 1% 乙氧硬化醇,于出血处注射 3 ~ 5 点,0. 4 ~ 1ml /点。肾上腺素组采用内镜下注射 1:10000 肾上腺素,于出血处注射 3 ~ 5 点,1. 5 ~ 2ml /点。

1.3 观察指标

密切关注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记录首次止血成功例数、再出血例数、转外科手术例数、住院间,评价治疗效果。记录术后并发症类型及死亡例数,评价预后。

1.4 统计学方法

对以上观察指标采用 SPSS14. 0 进行统计分析,住院时间以(-x±s) 表示,其余指标以 N% 表示。若P < 0. 05,则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一般情况统计如表 1 所示,除首次止血成功率、转外科手术率无差异外,硬化剂组再出血率、住院时间均优于肾上腺素组,P < 0. 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如表 2 所示,硬化剂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肾上腺素组,P < 0. 05。


3

  讨论   



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的致病原因很多,多数因溃疡类疾病引起,如胃溃疡、食管溃疡、吻合口溃疡等,还有因小肠糜烂、Dieulafoy 而致病。原先常采用外科手术法治疗,但存在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发生率高、住院时间久等缺点。近年内镜技术的发展为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提供了便利,提高了疗效。内镜下治疗又分为注射术、氩离子凝固术、药物喷洒及多种方法联合等方法[3],其中注射法运用较普遍,其作用机理在于局部组织经药物注射后而肿胀,从而压迫、收缩血管,形成血栓而达到消化道止血的效果。为研究内镜下采用不同药物的疗效,本研究特将内镜下注射硬化剂与肾上腺素作对比治疗,评价不同药物治疗效果。

肾上腺素属于血管收缩类药物,可作用于消化道,使其粘膜处血管收缩,对血管内血小板具有很强的凝聚效果,可起收缩血管止血的作用,但存在作用时间较短的缺陷。注射硬化剂( 乙氧硬化醇) 于出血部位,可使出血处血流凝固加速,加速血栓形成,堵塞出血血管,作用时间较长。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易引起再出血,原因可能与药物滞留病灶时间短及药物引起组织溃疡有关[4]。药物注射治疗都易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等缺陷,这也是导致药物注射引起腹痛、栓塞、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的直接原因。

通过研究发现,硬化剂组与肾上腺素组首次止血成功率分别为 98. 72% 与 97. 44% ,P > 0. 05,无统计学意义。硬化剂组再出血发生率( 10. 39% ) 低于肾上腺组( 16. 67% ) ,且 P< 0. 05。原因在于硬化剂于患者病灶处滞留时间长于肾上腺素,作用时间比肾上腺素长,再出血发生率低于肾上腺素组。硬化剂组住院时间短于肾上腺素组,且 P < 0. 05,两组患者转外科手术率无统计学意义。硬化剂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 56% ) 低于肾上腺素组( 5. 13% ) ,且 P < 0. 05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死亡病例。

综上所述,采用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止血术治疗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可显著降低再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疗效优于肾上腺素,可于临床上推广应用。



中国硬化网

微创硬化治疗技术推广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