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报告文学《梅花香自苦寒来》董凯

 作家文坛 2020-11-25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一一记盘山县优秀共产党员,党代表,人民代表,陈家中学退体教师   王世明
  
  当你来到陈家镇陈家村,当你沿着村北的第一条水泥路,由西向东朝着小村深处走去,路北那一幅自然天成的画面便映入你的眼帘:一座干干净净的小院,六间新建的北京平楼座,一位精神矍铄、鹤发童颜、年近古稀、慈眉善目的老人出现在你面前……她的头上围着白毛巾,鼻梁上驾着一副金丝边儿近视镜,身着一套灰色衣衫,脚穿一双休闲鞋,手里握着一把锄头,像那辛勤的园丁,正在自家的菜园里辛勤地耕耘着……
  她是谁呢?她叫王世明。有人说她像传奇人物郭凤莲,有人说她像栉风沐雨的李景珍……她却说:″我像我的父亲和母亲,因为我的血脉中,有他们的遗传基因!″
  她,做为一个平凡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
  她,做为一个都市人,执着得不能再执着。
  她,做为一个知青人,刚强得不能再刚强。
  她,做为一个教书人,辛勤得不能再辛勤。
  6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带有一些神奇的色彩,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邃道,拨回岁月的时针一一

  (1)
  青春在广阔的天地里绽放异彩
  人生谁没有青春?青春是一生中最辉煌、最灿烂的阶段,如同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64年,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沈城姑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那一年,她整整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过20个年轮。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和知青战友们默默地离开牵肠挂肚的父母,告别少年时代的城市,带着″阶级的委托,历史的重任″怀着一颗滚烫的红心,做为全省的首批知青,随着″上山下乡″的洪流,坐着颠簸的卡车,唱着豪迈的战歌,从沈城沈阳来到地处盘锦″南大荒″的大洼县王家农场。与贫下中农一起″经风雨,见世面,参加劳动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下了汽车,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们,都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在茫茫的苇海深处,有几趟灰秃秃的瓦房(据说是先前的种子仓库),那就是他们要安营扎寨的青年点。屋外是大片的水田,水田四周长满了密密匝匝的芦苇,在西南风的吹拂下,飘摆摇曳。那里是片荒蛮之地,生活环境十分恶劣,方圆几十里人烟稀少。在那里折磨人的不仅仅是风,还有大个的文子,好像不是中国的。不但能集团冲锋,而且竞然擅长白昼作战,黑压压的一大片,让你体无完肤。
  在雨季,雨水造成交通中断。或者说,根本没有路可走。下雨天,稀泥卡住脚脖子,拔出拔不出来,更不要行车了。走进屋里,地面阴冷潮湿,床底下、墙角里长出了芦苇。简陋的青年营地,加之每日繁重的体力劳动,让这些从小娇生惯养、细皮嫩肉的孩子们,真的有些吃消了。白天下地干一天活儿,晚上回到青年点里,一个个白白胖胖的手上、脚上,都磨出了一片片血泡。一天下来,累得他(她)们腰酸背痛自不必说,有的孩子还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有的女孩子,要打退堂鼓。一群男孩子,直抹眼泪蒿子。
  下田割水稻时,当她第一次看到那把银光闪闪的镰刀,竞吓得她″哇哇……″直哭。这也难怪?她是一个城里孩子,哪见过这明晃晃的宠然大物。你说,连这东西是啥?她都不知道,更不说割稻子了。后来,在老农的手把手传教下,她不仅学会了割稻,而且割得还真不慢。就这样,在这支队伍里,唯独她一直默默地坚持着、劳作着……
  在散发着泥土芳香的青年点里,她用心中的小溪,滋润着难忘的岁月。使那份原本低沉、忧郁、艰苦、压抑的知青生活,多了一份平和与慰藉、坚韧与憧憬。使她从艰苦的磨艰中,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从困惑与失落的更迭中找到了生存的价值。
  她不仅每日按时出工,而且在干活时,敢和男知青叫板。无论是开荒、平地,还是下田、挖渠。无论是抗旱、保苗,还是抢险、上堤。无论是插秧、收割,还是兴修水利……生产队里的农活儿,除了赶大车之外,她都干过。而且干得样样出色。当地的老农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都异口同声地说:″这姑娘干活儿实在,一点也不娇气,真是把好手!″
  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她不仅增强了毅力,也增加了体能,同时,也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无比的快乐。白天,稻田里、水渠边、村路上,印遍了她的足迹。傍晚,树林里、小河畔、果园旁,她和知青战友们,对着夜空、仰望星斗、无拘无束、谈笑风生。在迷人的夜色下,反反复复、一首接着一首地唱着流行歌曲……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凭借神奇的力量,一次次走出迷惘与坎坷的围城。他们凭着自己的感受和悟性去思考、去体验那种风云变幻的艰辛岁月。用甜美的歌声,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常日子,涂抺得色彩斑斓、有滋有味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性的张场和个性的极致。
  古人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同船相渡,萍水相逢尚且是一种缘分,成为夫妻岂不是更大的缘分?
  1969年,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经人介绍,她与陈家公社陈家大队的农民陈国山成婚。随后,又把知青关系,从大洼的王家农场,转到盘山的陈家公社。对于她长期扎根儿农村的作法,亲友们都不支持,社会各界也不理解。在当时,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有的亲友直截了当地问她:″世明啊,人家都争着抢着回城,你却要在农村扎根儿,真不知道你是昨想的?″″可不是咋的,一个城里姑娘,不头秃、不眼瞎的,找个老农民图个啥?″听到这些责问和议论,她沉默得一言不发。她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后还是铁下心来:″这辈子,农民的丈夫我找定了,农村的根儿,我也扎定了!″
  结婚时,家住沈阳的二姐,怕她冬天冷,特意给她买了一件羊皮大衣,以备她冬天防寒。收到二姐从省城寄来的礼物,高兴得她一夜没有合眼。
  那时不比如今,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高档皮装。对于有钱人,一件衣服算不了什么,可对于她,这个靠土里创食的农民家庭,实属价格不非的昂贵之物,对于她本人,无益于雪中送炭。
  到了冬天,这件皮大衣,她左思右想还是没啥得穿,原因是:她的公公在供销社打更。结果,她把这件稀罕之物送给了公公。为了他穿着方便,她把大衣改成半身皮袄。事后,公公逢人便说:"世明这孩子,对我真心实意,比我的都上心!″
  光阴荏苒,花甲余年,往事如烟,渐淡渐远……可是,知青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盘锦这片炽热的土地上,那段令人难忘的经历,却如嵌入脑海,每每忆起,都历历在目……
  (2)
  美德在尊老爱幼中更显高尚

  她来到陈家不久,下级就下发了回城转正指标,指名是发给她的。可她想:丈夫由于长年在生产队劳动,积劳成疾,得了肺病,身体条件不好,结果,把转正的指标让给了丈夫。丈夫是个实惠人,心直性耿。他直截了当地说:″要不,你还是回城吧!我这家庭条件会拖累你一辈子的!″说完,这个堂堂的男子汉,眼泪在眼圈里直打转转……她看着丈夫,坦诚地对他说:″既然当初我选择了你,我就不能抛弃你,让我一生留在农村,我也无怨无悔!″
  婚后的第二年,一对龙凤胎出生了。几年后,又生下一儿一女。让这个4口之家又添了4张嘴。8口人的大家,给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加重了生活难度,这无益于雪上加霜。过来的人都知道:在那个年代,过日子靠的是挣工分,到秋后,拿工分到生产队买口粮。干了一大年,只能弄个车轱辘圆,家里根本没有几个余钱儿。由于家里人口多,生活困难,领到家里的口粮是水稻,还要把它换成玉米,磨成面粉,因为这样吃起来精细。全村的人几乎都知道:她家常年吃玉米面大饼子,就着白菜汤下饭。作为家庭主妇,她也有心给家人改善伙食,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在那时,她才真正理解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含义。按当时的生活状况,每逢到了春节,一家人砍几斤猪肉,那就是过年了,鸡、鸭、鱼这几样东西,他们连想都不感想,因为那是一种奢望。
  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生活艰难自不必说。丈夫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公公婆婆年岁己高。公公患有腰腿疼病,婆婆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由她一人照料。后来,又得了老年痴呆症。有时一犯病,就三更半夜地折腾,弄得一家人寝食不安。有时,大小便失禁,弄得衣服、被褥、全身都是粪便。她就从里到外清冼被褥,把弄脏的东西,收拾得干干净净。
  坚持长年精心伺候,从不厌烦,从来不说一个″不″字儿。老人的胃口不好,吃不了硬饭,为了让老人吃上可口的饭菜,她每天早晨3点半起床,先为老人做好饭菜,然后,在给家人做饭。一次,当她把饭菜做好后,送往老人的房间时,由于劳累过度,又没有及时开灯,她一头晕倒在过道里……当时,可把家人吓坏了,赶忙找来医生给她打针、用药。当她苏醒过来后,简单地吃了饭,又准时去单位上班。
  后来,婆婆得了小脑萎缩,一天到晚,逮住一句话,叨咕个没完没了。有时,还会像小孩一样发脾气,可她从来不顶撞老人。她对老人十分理解:人家都说老小孩儿、小小孩儿,要是老人没病能这样吗?每当受到委屈时,她都回到自己的房间暗自流泪……
  寒来暑去,春华秋实。一晃30多年过去了。那可是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呀?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精心照顾婆婆,从未间断过。
  由于家住农村,她家也有20亩水田,农忙时,她不仅要照两位老人和一双儿女,还要和丈夫一起下地干活。从春播到秋收,各种农活,只要有时间,就下地去干活。常年起早贪晚,挥汗如雨,在田里劳作,白天劳动一天,晚上回到家里,还要伺候老人、洗衣、做饭、喂猪、喂鸡、清理卫生、耕种菜园……一天到晚,忙得″脚打后脑勺子″。但她从不叫苦叫累,始终是心甘情愿地付出。
  几十年,她风里来、雨里去,把整个身心和爱意洒满家园。是啊!要不怎么会说:″爱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人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呢?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先导,其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具体而深远。她在一生中有两儿两女,在教育孩子上,她作为孩子的母亲,第一任老师,她深深懂得:教育子女是自己的义务。因此,在生活中,她理解自己的孩,同时也相信他们,让他们在生活中自强自立。她既把优良的品德传给孩子,又不限制他们的独立性。通过她的耳熏目染、立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熏陶。孩子的从伊呀学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从大学毕业后走向社会,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不责,把工作干得十分出色。大儿子毕业于交通大学,在铁路当技术员。二儿了研究生毕业,是天津高校的讲师。大女儿毕业于师范大学,是油田学校教师。二女儿毕业于财会中专,做财务工作。
  ″家和万事兴″,这是她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在平时的生活中,她认真处理好双方父母关系,她深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恩重无比。唐代诗人著名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成了她的座右铭。她在生活上处处关心体贴父母,处理好婆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妯娌间的关系。做到尊重长辈,真诚相待,相互适应,互相理解,相互信任,坦诚相待。在大家庭中,演奏了一由完美和谐的乐章。
  多年来,这个淳朴善良的女人,用她自身的品与德、善与美,感染熏陶着周围的人们,成了大伙学习的楷模。
  1983年,他家被营口市委、营口市人民政府评为″五好家庭″。又被中共盘山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推选为县党代表、人民代表。当那一本本的大红证书、那一串串耀眼的光环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的她投来了敬佩的目光。
  平常就是美丽,真诚才有价值:″平凡就是伟大,持久才是美德。″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她的美,美在爱心、美在善良、美在奉献。那是一种自然之美、心灵之美、文化之美、时代之美。
  正是她在平凡之中,用自己的真诚与无私,展现人间大爱、践行道义之举、传递道德能量、诠释美丽人生。用自己的义举与美德,传承良好品行、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精神文明,谱写巾帼风釆!

  (3)
  爱意在教书育人中汩汩流淌

  人生的历史,就像蜿蜒西去的辽河水,不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是什么原因,就会有所转折。
  1969年9月,由于工作的需要,她被调到陈家中心小学做教师。而后,又被调到中学做教师。
  对于这个教书育人的工作,她无比热爱,因为这是她从小的夙愿。自从走上教学的讲坛,她没有沉醉于花前月下,艰苦的教学环境没有让她消沉,反而让她信心百倍。
  爱,这是人类美好的情感。多少人讴歌那舐犊情深的母爱,称誉那同甘共苦的朋友之爱,赞美那甜蜜温馨的夫妻之爱……可是,每当诠释爱的含义时,人们则众说纷纭。爱究竟是什么?爱是真正无私的奉献。″爱满天下″,这是陶行知先生的题字。作为一条座右铭,时时刻刻在她心中,并成为她工作的指南。但是,真正让她体会到″爱"的深刻内涵,″爱″的博大,″爱″的深远,从中体会到″爱″的辛苦甘甜,那还是在她奔赴教育战线之后。
  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她干这一行,虽然没当上″状元″,然而,在20多年的工作中,她却深深地爱上了这一行。从小学到中学,她一直做班主任工作。从那时起,她逐渐体会到:一名人民教师所面对的一切。天天和学生、书本、讲台打交道,其余便是清贫和寂寞。努力付出挣来的,往往不是成功和富有,而是两袖清风,一身粉笔灰。看到自己每月微簿的收入,每天过着紧巴的日子,真有些心里不平衡。这种物质生活的重大反差,她开始理解了:为什么选择教师的职业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教师其中的道理。
  在20多年的工作中,她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讴心呖血,辛勤耕耘,她没有请过一天假,没有耽误一节课。自从调到中学后,她一直教语文课,并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做班主任。第一节课,她作了这样的就职演说:″同学们,我们今天第一次见面,讲允许我讲3句话:(1)我愿意当班主任,因为我喜欢你们!(2)我能当班主任,因为我兴趣广泛,上进心强。更重要的是,我有一颗童心!我相信,你们会喜欢我!(3)我如何当班主任?我想,我必须当好以下几个角色:学习纪律上的"严父″,生活上的″兹母″,感情上的″挚友″,愿我们成为真正的朋友!″话音刚落,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上洋溢着满足、幸福的笑容。由于她工作勤恳,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经她任教的班级,每个年度考试,她的班级考试成绩都名列前矛,她的工作得到了领导、同仁、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
  就在她的工作成绩直线上升的时候,教平行班的老师想和她并班。当初,她也不愿意接受,班里的学生也强烈抗议。最后,她从工作大局出发,耐心细致地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稳定了学生的情绪,维护了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她深知,这是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在工作中,她仅教书,更注重育人。
  班里有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叫戴晓红。她的各科学习成绩都很优秀,由于一次意外的车祸,使她的身心受到伤害,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当发现这个情况,她及时找她谈心,鼓起她生活的勇气,坚定他学习的信心。通过她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这名同学从整旗鼓、振作精神、在考场上再度冲刺,升入了高中,考上了大学。
  在她的工作笔记上,有这样一段话:″理解是爱的起点,尊重是爱的精髓,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必须先自己点燃自己。″
  在工作中,她经常对年轻教师说:″学生对"手执教鞭″的行教,早以不屑一顾,而教师平平常常,一个肯定的手势,一种鼓励的眼神,一句赞美之辞,都有可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激起感情的浪花。″
  一天早晨,她走在上班的路上。突然,听到后边有人喊:″王老师,等一会儿!″当她转身回过头来,看见一个小男孩朝她跑过来。到了她身边,那个小男孩,将他手里攥着的两个桃子,放在她的手里。″王老师,您吃吧,这是我家树上长的!″说完,他飞野似的向前方跑去……看着小男孩儿渐渐远去的背影儿,她的心中一阵酸楚……
  教师不好当,班主任更难做。她曾接过一个让人望而却步的″乱班″。成绩学年组最后一名,流动红旗一面没有。经过她的辛勤劳作,半年后,这个班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到学习成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期未考试,这个班级获得了学年组第一名。在她的眼里,没有差生,每名学生都是一个闪光体。
  在工作中,她一视同仁,无论是好生,还是差生,她都给予无微不致的关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一件事让她记忆犹新,终生难忘。在一次上课时,有几个学生不时地冲她微笑。问她笑什么?学生说:″老师,没事的!"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也不知学生从哪听到的消息,说王老师家生活太困难了。家住水田地区却吃不着大米。天天的主食是玉米面。学生的心里很难过,于是,全班几十名学自发组织起来,背着老师,每人从家里拿来5斤大米,要送给老师。他们害怕老师不接受,就把大米暂时藏起来,等老师老师下班回家时,几名男同学用自行车推着大米,跟在老师的后边。等到了老师家大门口,几个前去送大米的同学才停下脚步。和老师说了实情:″老师,这大米是送给您的,请收下吧!″她一再推辞,可孩子们却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并且说:"老师,您收下吧!您不收,我们今晚谁也不回家!"她的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她对孩子们说:″好吧,老师收下!″心想,这实在是推托不下了,我就做个临时处理吧!她又一想,这可怎么能行呢?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不能白吃孩子们送来大米。再说了,学生们还没有自食其力,这不都是家长的血汗吗?看来,大米是送不回去了。不过,我得想办法,变相的还给学生。
  吃完晚饭,她去了超市。为全班同学每人买了一个精装笔记本,并根据每名学生的情况,在笔记本的首页上,写下了勉励的话语。
  每逢新春佳节、重大节日,她都会收到学生的来信,飞鸿传情,诗意绵绵……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一句句亲情的话语……让她仿佛沐浴在爱河之中。
  有人捎来自己的近照,透过那炯炯的眼神,她回忆起以往的岁月。有人寄来贺卡,诚挚的言辞表达,师恩深情难忘。有人发来传真,倾诉那发自肺腑的师生情意。有人附上孩子的书画和全家合影,让人感到全家尊师重教的氛围。飞鸿传来的真情,让她无法推辞这些特殊的礼品,她只能珍藏起来,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
  ″爱",曾经被誉为"教育的润滑剂″。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能产生最佳的效果,爱永远是双向的。教师爱学生,必然会激发学生爱的回应。学生的成长,使她体会到真爱的力量,寻觅到育人的奥秘。
  那么,怎样的教师之爱,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呢?她的体会是:关心学生,动之以情。严格要求,晓之以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近,才能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佩可敬。
  在工作中,她经常说:″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直接的情绪反应,它既产生责任心的驱使,又是师德的自然流露。它是比父母之爱更为理智的爱。教师之爱凝聚了父爱的严和母爱的慈。严而不厉,慈不不纵,这和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理解是爱的启点,尊重是爱的脊髓。多年的感悟,让她如是说。
  "人民教师的爱,是最神圣、最博大、最崇高的爱″。多少年来,人们曾这样赞美教师。于是,它闯入了诗的灵感,涌入作家的笔端,化作音乐家的旋律……
  在生活中,她常对人们说:″在物质生活中我算不上富人,但在精神生活中,我是一个富翁。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洗礼,我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如今,我生活在花香四溢、浪漫温馨的环境里,让我感到幸福无比。″
  1999年,她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了。但她仍以饱满的热情、不减的激情,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她加入了″五老志愿者″队伍,在宜居乡村建设中,做义务监督员。她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但党员这个岗位,我永远不能退!我要发挥余热,为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她作为学校关工委成员,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从学校、到村屯,都留有她熟悉的身影,每一处角落都有她那坚实的足迹……
  50年,整整是半个世纪啊!"弹指一挥间″。想当年,北京大学图书馆招生,当时仅有30个名额,由于家庭和历史的原因,在流金的岁月里,让她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同时,也改变了她人生的走向。
  她来到了广阔天地,考上了农业这所大学,由一个城市的学生,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农村的大课堂里,她不仅学到了农业技术,也拥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磨炼了坚韧的意志,也增长了生存的智慧。
  20多年的教育生涯,让她深深地懂得: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只要你真诚去爱,你就是爱的收获者,她作为盘锦巨变的见证人,看到盘锦由一个丑小鸭,变成了一只白天鹅。当年荒无人烟的南大荒,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石油化工城。在盘锦建市40周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之际,作为盘锦人,她骄傲、她自豪!
  她虽然不是画家,却对报春的红梅情有独钟,她虽年愈古稀,却有着红梅傲雪的品格……
  走进她那干净、整洁、典雅、舒适,具有书卷之气的书房,墙上的一幅″红梅报春图"就是一个佐证。
  此刻,让笔者想到一首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己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此时,你是否品味到了梅花的微微寒苦?你是否也闻到了梅花那一股股扑鼻的香气?……

  2020.11.25.14.10分于盘锦


作  者  简  介

zuozhejianjie董凯.笔名:恺悦.网名:山巅白雪.祖籍:内蒙古通辽,现居辽宁盘锦.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3年毕业于河北文学院.曾有作品在《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大东方文学》《金东方文学》《东方作家传媒》《上海文坛》《广东作家》《海滨文学》等刊发表100余万字.2005年,作家小传、创作业绩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名人大典》2013年,出版个人专集《山水田园》2013年,创作小说《婚事风波》获盘锦市″湿地清风杯″廉政作品一等奖,2020年,创作歌词《河滩地.黑土情》获感动中国2020词曲网络大赛(十大主旋律)优秀歌词原创作品奖。中国乡土诗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作家,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诗词学会会员,盘锦市儿童文学学会会员,盘锦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盘锦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盘锦市电影家协会会员,2018届新时代中国故事高研班学员,盘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关于我们

赞赏声明

打赏行动,自愿参与,量力而行。稿件所得款项50%将作为稿酬支付给作者,优秀稿件入选《北京文学传媒作品集》,用稿量大。另外50%,我们将投入《北京文学传媒》运营,主要用于编辑工作。相关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人打赏了,请加主编微信,并说明情况,告知真名,以便确认。原则上一个月一结(每月1号,结上一月的打赏,作者主动联系编辑,超过1号晚上12点不领取视为支持北京文学传媒运营。由于编辑工作繁重举步维艰,故66元之内的留作平台维护)。不愿自己作品被人赞赏者,来稿时请注明。

欢迎指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