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否越来越自卑?也许你正在经历慢性心理中毒

 看心理 2020-11-26

个人都有自卑的心理,只是或多或少。

轻微的自卑,让我们认清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提醒自己去努力缩小这种差距。

但是严重的自卑,却可能是你生活崩溃的导火索,变得自暴自弃,变得不敢需求,甚至摧毁了自我认知。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在让我们慢慢感觉到自卑那?

可能你正在或者曾经经历过慢性的心理中毒。

01原生家庭‍

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多时候就是慢性心理中毒的温床。

有这样一句话叫,别人家的儿子/女儿。父母总是灌输着你看别人家孩子怎么怎么强的理念给你,本来他们的想法是盼子成龙,想用这种方式来激励你上进,但是往往就是这样的父母,一又一次的打击你在其他地方建立起来的自信,读书好就是好孩子,在今天的社会已经不再是真理了。

很多以前被瞧不起的电竞孩子,过着年收入过千万甚至上亿的生活。

读书在青少年时期是重要的,但是它不应该成为对孩子价值的判断。

大部分上一代的中国家长都习惯了,批判式教育,包括现在中国依然很多孩子在经历着这种所谓的教育。他们用“你这个废物”“学习都学不好你还能做点什么?”等等,这类伤害孩子自尊的方式,教育孩子上进,在当时可能收到了他们认为的效果,但是对孩子的未来影响却可能是一生的,虽然很多人后来都小有成就,但是有一部分人总是无法建立自信,在生活中处处莫名其妙的自卑。

利用爱的信任和爱的名义,去不断摧残一个人的自信,是最可怕的教育方式之一。

02社交密友

有一部分朋友是这样的,他们觉得别人在他们那里都只是陪衬,开始的时候可能你处处不如他,但是一旦你在某个方面夺取了他的光芒。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打击你的自信。

但是这时候他们往往装着处处为你着想,降低了你对他的防御,然后说一些打击你劝你放弃的话。

当你真的放弃或者失败后,他们又跑过来拥抱你并说,没事的,我永远站在你这边。

这样的负面朋友其实很好判断,对你好的朋友在更多的时候是支持你的选择。

并且就算他们对一些事情真的有自己的看法,他只会说出他觉得可能发生的困难,但是不会去用言语打击你,说你做不了之类的话,更不会为你做决定,指挥你做不和不做。

03亲密爱人

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父母的爱其实是一种别离,恋人的爱才是为了相聚。

父母教育培养你是为了你更好的飞翔,而恋人的爱才是为了彼此的陪伴。

所以从一些角度来讲,可能伴侣才是人一生最亲密的关系。

这就使得你更容易和爱人产生无话不谈的信任感,甚至这种亲密感会让你在部分时候因为爱的盲目,而无法分辨对错,一味的相信对方的判断,以及对你的评价。

1944年美国电影《煤气灯下》,讲述的就是恋人亲密关系中的一个极端的例子,心理学后来有一个“煤气灯效应”就是源自于这部电影。

电影讲述男主角为了获得女主角大笔的遗产,使用各种手段让女主角产生自卑,失去自信,最终自我否定,成了精神分裂。

电影里的夫妻关系是极端的,提到它只是为了证明,原来这种心理暗示性的慢性心理中毒,可以把一个人的认知摧毁到这种程度。

当然生活中就算有一些打击举动的夫妻,他们出发点往往是为了家庭更好,但是忽略了你的独立人格,侵犯了你的心理边界。

04职场生活

其实我认为职场生活的那些反社会人格者,是我们最应该去忽略的,因为上面说的三种全部都与你有一定的亲密关系,而亲密关系会造成信任感才可能使得你受到大的影响。

但是职场生活中的同事或者上司,他们是不具备这种亲密关系的,所以往往他们对你的否定,更多的是出于他们自身利益的考虑。

当工作中出现疏忽,我们可以接受的是批评,并且下次注意改正,但是超越这种层面的指责,带有人身攻击的言论,打击你自信,把你说的毫无价值,类似这样的话,我们根本无需理会。

可是为什么我们以为不会被它侵害的关系,却是在很多时候让我们最生气的呢?

其实这是一个好的现象,生气是因为你觉得你的心理边界被侵犯了,正是因为他们不具备亲密关系,所以你更容易分清楚你与他的心理边界,当他们有所侵犯的时候,便会引起我们的察觉,用愤怒来进行反抗。

一个人形成基本的价值观和客观自我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任何的亲密关系,我们都不应该过分依赖,都应该建立好心理边界,并在亲密关系有越界的时候提醒他们。

既然是亲密关系,那你们之间就有爱的调节,并且往往绝大多数的时候这些亲密关系对你造成的心理伤害,是出于他们对你的爱,所以如果他们并没有注意到正在侵犯你的心理边界,就去提示他们,他们是爱你的,一定会感受到你的情绪,从而做出改变。

希望每个人都能建设好心理边界,拒绝慢性心理中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