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共青团经历

 终身跨界 2020-11-26

       开通打赏功能后,这几天每天都有朋友打赏。既有现实中的好友,也有未曾谋面的朋友。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你们的支持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和勇气。

       今天的主题是分享我的共青团经历,以及我眼中的共青团。

       1992年,我在小学五年级时被选拔参加团校学习,算是我与共青团最早的缘分。初中时正式加入,成为一名共青团员。大学时在班级担任体育委员,属于“行政”序列,未能得以兼任团的职务。但后来担任校吉他协会会长,而社团是在校团委领导下的。

       工作之后的2006年,在纳米姥爷的推荐下,从一个集团二级公司的基层岗位,跳跃式加入所在集团的团委,开始自己的共青团经历。也正因此得以结识宁静致远,那时的他正是负责人。所在集团团委的上级就是团省委,2007年我获得了安徽省优秀共青团员的荣誉。那时的团省委书记,几年前就已经是副省长了。

        2008年离开团委,加入了所在集团的地产板块。在地产仍然一直兼任团组织负责人,直至2010年。

        首先,从拆字的角度解读团委。

        所谓团,才+口,“才”是才子佳人,“口”就是圈子。这里汇集了最优秀的年轻人。

        所谓委,禾+女,“禾”是禾苗,“女”就是包括女性。这些年轻人都是党国的苗子,特别还包括女性。

       毫无牵强附会,如此达意,这是造字的巧合吗?

       其次,共青团的设立反应了远见卓识。

       世界永远是属于年轻人的。他们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上一代人之后主宰世界。

       连人类这个物种的前途,都寄托在源源不断的新生命上。

       商业也是如此,商业世界的种种变迁,都是消费主力年代的更替而已。

       你与真实世界的距离,就是你对年轻人的理解程度。

       近代以来,中国的革命力量中从来不曾获取青年学生。五四运动后,这一天也成为了青年节。

       因此,共青团这个组织的设立和存在,是远见卓识的。

       最后,在这个组织中的感受。

       共青团组织远离权力中心,但又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成为一个重要的上升通道。

       在这个组织里,资源相对稀缺,但却又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这样环境中如果可以很好的工作,一旦掌握更多的资源,将能够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在这个组织里,青年人之间的交流和友谊是主流。我和过去有着共同经历的同事,多年来一直维持了比较密切的联系。

       在这个组织中的经历,会成为任何工作的基础。就像我离开这里从事地产营销工作之后,我总结过共青团和地产营销之间的共性:都是以活动为载体服务和影响特定人群。在这个意义上,两者是不是很有共性?

       在我看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如果能有这样一段经历,都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最后还是回到一句著名的话,人生的路没有白走的。理解我们自己走过的路,才能更好的自我解读。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可以带给你启发和收获。

       最后是每天都有的一段话:

       如果关注了这个公众号,那就请定期来看看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觉得写得挺不容易,那就请点赞。

       如果觉得公众号的内容有共鸣或者有错误,那就写下你的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