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听了会发笑:“天热了穿唐宋风格,天冷了穿魏晋明风格”???

 传统服饰 2020-11-26

不好意思大家,号主依然忙碌混乱加感冒病重中,所以最近的更新可能还是比较短小吧。

争取年底前把更新正常起来,顺便明年可以更有规划也更有质量地学和写。

今天来聊一个最近听到的笑话:天热了穿唐宋风格,天冷了穿魏晋明风格

很多人听了可能会觉得很诧异,古代服饰的朝代怎么跟冷暖还有了关系,这不是笑话么,每一年都有春夏秋冬,难道某个朝代会没有某个季节么?但是在许多汉服爱好者的口里,的确如此,甚至导致了一个后果,在这种片面的宣传下,这些朝代的服饰被错误地固化印象。

小冰河期的锅:

明朝衣服=冬装?

了解汉服的人,都了解仿制明代服装的路线与其他朝代不同,它并非基于影视剧设计,而是独立推动起来的。所以也就不太采用当年汉服比较流行的雪纺类面料,所以显得厚重。加上采用偏写实的风格以后,无论是立领还是交领,包裹脖子的部分都更多了。而现代人陷入一种比较简单粗暴的迷思,那就是高领就是冬装。

之前在给果壳网写的《没电扇没空调,穿得一层又一层,古人不会热死吗?》一文里就提到,这样看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服装,其实可以在夏季使用纱罗面料制作,清凉薄透。

仇英款《四季仕女图》

孙璜 仕女团扇图页

而对于明代服饰包裹得为何如此之严,有人提出了小冰河期这个观点。然而小冰河期并不表示只有冬天,如果大家还能回忆起中学地理,就会知道平均温度变化一点点,就会带来极为严重的气候灾难。所以小冰河期的集中表现是多极端天气,不仅仅冬天会有冷于往常的天气,夏天也会有热于往常的天气。而且小冰河期主要是在明末清初(有观点认为巅峰在明亡后几十年的清初),而不是伴随着整个明朝。

事实上,觉得明代服饰包裹得多完全是大惊小怪,因为古代服饰对于现代人来说大多都属于裹得太多的那种,这是衣着习惯,并非明代独有。只是在目前的古风服饰市场里,其他贴上标签的朝代都偏向影视剧风格,所以设计上十分“现代”,那么偏向写实风格的仿明代服饰就显得异类多了。

西汉阳陵出土的陶俑

《汉武大帝》剧照

汉服曲裾

通过上面三张图我们不难发现,陶俑身上的服装是最为厚重的,到了影视剧里,尽管多层穿着但是在领子这样现代人比较不习惯的地方作了降低处理。而影视剧服装到了汉服里,层次被进一步削减,自然显得单薄。

电视剧的错:

唐代服装=夏装?

其实上面的图还带出来一个问题,现代比较习惯服装层次外露,就是穿了几层衣服(大约除了内衣裤吧)就在外面通过领子或袖子的层次一层层可以被数出来。

《美人心计》剧照

这个问题的反面,就是会觉得外面看不到层次的衣服是不是就只穿了一层。

唐代服饰被人觉得等于夏装除了臆造的“齐胸襦裙”从被创造除了,就和轻薄面料紧紧联系起来了。叶锦添在《大明宫词》里用轻薄的“齐胸襦裙”表现贵族女性的闲适,然后用多层次的一般古装表现她们的雍容,明显划了个界限。

《大明宫词》剧照

作为戏剧的表现形式,叶锦添是不会预想到后来有人拿了这个设计去搞什么日常化的。

而唐代一些看似只穿了一件/套的服饰其实里面的内容非常多。

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而且古装剧处理多层次的服饰往往是短袖套在长袖之外,但是古人是会把半袖、短裙这样的短小衣物穿在长袖长袍之内,在外扩型上显得肥硕和膨胀。

唐代金乡县主墓出土陶俑

平常心对历史、对传统:

古人不是怪人

时间有限就只说这个两个比较典型的,太多人拿“历史”、拿“传统”作秀,深深把古人变成了怪人,于是哪怕面对媒体说出“天热了穿唐宋风格,天冷了穿魏晋明风格”这样的话也不觉可笑可耻。

在再不炒作就迟了的焦虑之下,在被国外人肯定就是至高无上的自卑之下,也就诞生了本文开头的那样奇怪的新闻稿。

被采访人的不觉得尬、写稿子的人不觉得尬、评论转发的人也不觉得尬……那谁最尬呢?大概是空有5000年这个数字却被国人塞满怪胎的历史替大家尬了吧!

PS:关于上图中的鹤,请见《从范冰冰的戛纳仙鹤裙聊起,说说“鹤纹”的中日之争 | 热点旧文》一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