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工智能扶贫,开启产业扶贫新模式

 烛光 2020-11-26

从北京出发,经过近一天的路程,刘永亮和他的团队抵达贵州铜仁市万山区。 

当地人看到一群陌生的城里人带着一堆设备来,要在小城驻扎一段时间,却不知道这批人的到来,将会给这个偏远的小城带来一些新变化,更让他们跟人工智能联系到了一起。

铜仁是贵州贫困山区,处于武陵片区腹地,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自然条件较差,这块原本汞资源丰富的土地伴随着汞资源枯竭,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便陷入了贫困,虽近几年情况有所好转,但经济等各项产能依旧落后。

在当地,农民收入低,打工者常年在外,能够拥有一份在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让留守妈妈更好地照顾孩子和家庭,是迫在眉睫的难题。

刘永亮担起了这个担子,他带着自己公司的团队下乡了,此行的任务是把人工智能带进这个山区,通过在当地孵化人工智能数据服务公司,进行职业培训,帮助当地解决这个难题。

对刘永亮来说,这是前无古人的事情。“没有前例可以参考,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对于村民,更是不能想象的事情。“人工智能那么高大上的事情,我们一群打工者怎么可能做得了。”

AI进山区

把“人工智能”触角带进山区,这是一场阿里“AI扶贫”的公益新实验,通过人工智能产业释放出的大量就业机会,帮助扶贫。贵州铜仁万山区便是这项计划的首个试点地区。

刘永亮掌舵的益博云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捐赠公司,提供设备租赁、软件捐赠和技术支持等服务。这一次,身为总经理的刘永亮义不容辞,成为这项“AI扶贫”的执行方,在这个山区做事情,他发现,这件事,比想象的得要难得多。

困难,从第一次开始培训的时候便开始了。

在万山郊区,当地政府建设成立了一个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可容纳五六万人,免费提供给山村贫困群众,有底商和各项配套,这里也是刘永亮和其团队的驻扎地。

“电脑故障怎么办?”那时候在当地,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次培训开启的时候,刘永亮团队邀请的专家已经到场,但是电脑却出现故障,投影仪连不上,屏幕连不上,对于当地人来说很多情况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细致到一个鼠标垫,执行团队只能亲力亲为。

从到万山区的第一天开始,他们一刻也没有停下来,一边开始办公室装修,一边开始招募学员,和不同的村民交流,也要同时寻找80台电脑,装系统、联网,“那段时间基本上团队的人都是凌晨两三点才入睡”。

但是,第一批学员究竟该如何招募,刘永亮犯了难。

“当地人大多对AI并没有概念,他们知道有这个项目,但却不知道能具体为他们带来什么”,刘永亮提到,能够有多少收入,这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但是起初,学员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培训,这段时间,便需要耐心和积极沟通。

“有一位家庭主妇刚开始的时候很想积极参与,但是已经四五十岁了,来学了两天之后就选择了放弃,因为实在是看不懂”,刘永亮提到,学习能力确实受年龄影响。后来,他们调整方向,将年轻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第一批学员之后,第二、第三批学员也开始逐渐步入正轨。前来报名参加培训的人学历、职业各不相同。高中和中专学历居多,年龄有十几岁毕业生,也有近40岁的中年人,他们的背景经历相差较大,有服装厂打工的留守妈妈,也有毕业回乡的大学生,除此之外,还有近90%的人目前没有收入来源。

组织培训,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其实就是一套“AI训练”的操作技能,难度系数并不算特别大,只要经过培训学习,掌握不是难题。“只是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操作的熟练度不同。”

7天培训学习,模拟考试,掌握数量后通过正式考核即可获得电子职业证书,也就是“AI训练师”的上岗资格证,这就是拥有一份跟AI打交道的工作的敲门砖。

通过电脑,用矩形框选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做好相关标注,从而让复杂环境中的图片细节更加准确地被人工智能识别出来,这便是“AI标注”工作。

“AI训练师”是通过AI标注工作,将图片进行分类、标记,帮助机器“消化”海量图片信息,扮演的是一名“老师”的角色,对机器进行培育、训练,这也成为了人工智能产业链上最基础的工作。

获得证书的学员,陆续进入刘永亮团队孵化的公司项目里。“即使不在我们孵化的公司,以后去了别的公司,也是有职业证明的,会对他们以后找工作也有帮助。“刘永亮提到。

“第一批拿到证书的有四十来位。”在去往贵州之前,刘永亮团队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在四个月内完成社会企业的孵化,培训人数达到接近200人,刘永亮知道,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在去之前没有人觉得可能成功。”刘永亮很欣慰,这样的挑战终究是完成了。

从田间到人工智能  

张金红从来没想过能在老家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

她家住贵州铜仁思南县,在当地能够上大学的孩子并不多,她的父母以种烤烟为生,收入不高,父亲会偶尔外出打工收甘蔗补贴家用。和很多当地女孩一样,19岁高中毕业之后就结婚了。

结婚之后,她和老公开始了外出打工之路,这也是很当地年轻夫妻的选择,在家务农收入微薄,只能靠打工赚些钱。他们去过电子厂、服装厂,过年或节假日的时候回老家,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生活的压力很快向他们袭来,张金红怀孕了。

回到老家生孩子之后,原来的两份收入变成了一份,两口人变成了三口,日渐拮据,她盼着快些长大,自己能重新出去打工,让孩子的生活变的好起来。但是孩子慢慢长大之后,新的矛盾出现了,“对孩子不放心”,她提到,父母不能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孩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令她感到担忧。

于是,她又回到了贵州老家,陪伴在孩子身边,在她看来,下一代的良好教育才能真正让这个家庭脱离贫困的恶性循环。

但是生活的重担又一次压到了丈夫身上,这时候,一年全家只有2万多元的收入。

在刘永亮的走访调研当中,他发现,在当地张金红并不是孤例,还有很多像她一样的家庭,陷入外出务工还是在家照顾孩子的两难境况,这尤其体现在女性群体当中,没有技能,在家乡需要照顾孩子,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改善当地人群的收入状况迫在眉睫,最有效且良性的方式是拥有一技之长。

刘永亮和团队的计划带来了机会,他们帮助当地政府创建数据标注公司,在培训者当中培养带头人。像张金红这样处在困境里的女性有了再就业的可能,参加培训,接受一二线城市里才有的新兴的理念,她们的路在拓宽。

在这四个月时间,他带领团队在当地招募培训了骨干、注册孵化了人工智能标注公司、开展公司可持续运营的第一步。 

张金红成为刘永亮的学员之一,参加培训的时候,才开始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学习电脑。

从起初的陌生,学习基本操作,因为学习比较快,到后面已经对数据标注工作非常熟悉,操作熟练,成功拿到了职业证书。

如今,张金红成为孵化公司的骨干,是操作技术最熟练的员工之一,她的月工资比之前打工要高很多。“最高的时候,一个月六七千。”张金红喜上心头,对于租房和生活成本较低的家乡,这个工资已经称得上是一份相当高收入工作了,抵得上当地农民一年收入了。

“从不熟练走向熟练的过程,需要耐心,可能刚开始不熟练的时候,到手的工资也不高,这个阶段里,就会有人选择放弃。” 刘永亮看到,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像张金红的技术那么熟练,都能拿到六七千工资,但榜样就活生生的在身边,没有放弃的人也就有了盼头。

良性循环

刘永亮也认同,真正的扶贫,永远是带来机遇,输血只能缓燃眉之急,不能解根源之痛。

即使是公益,用商业的手法来落地方能真的实现良性循环。

他在执行的事情,并非传统钱物捐赠方式,而是探索一种新的扶贫模式,一边授人以渔,同时,又能将公司几千万订单用来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多方共赢的事情。

现在,如果到万山区,遇到36岁的贵州妇女黎敏,她已经是一名“AI训练师”,能坐在电脑前熟练地操作鼠标给你展示,黎敏或许并不真的了解“大数据”这些词,她做的事情很简单,用一个矩形选中框把图片中的人和车辆选中并做好关键词的标注,这样的操作累计起来,将帮助AI更加智能地在复杂环境中识别人和车辆。

黎敏多年前就从老家铜仁市思南县外出打工,去过杭州、台州,在五金厂、模具厂工作,因为只有初中学历,她一直没有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后来,黎敏一家三口从农村搬往铜仁市万山区的旺家社区,为了照顾上学的孩子,夫妇俩决定留在当地务工,但是依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里做体力活。幸运的是,AI豆计划让她有机会成为了一名“AI训练师”。

“AI豆计划”是由支付宝公益基金会联合阿里巴巴人工智能相关平台,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的AI扶贫项目,该计划通过人工智能产业释放出的大量就业机会,探索“AI扶贫”的公益新模式,通过提供免费职业培训,让贫困群众尤其是女性成为“人工智能训练师”,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铜仁万山区旺家社区是该计划在全国的首个试点地区。

而这些操作,就是为城市的大数据运作做了贡献。黎敏也不会想到,自己做的这份洋气的工作,不是发生在灯火通明、车来车往的城市,而是在自己的家乡——贵州万山区。

工作有着落了,也不担心是去城市还是留在家乡,一边有收入,一边能照护家庭,黎敏很满足。

除了打工者之外,还有一些新的年轻血液加入到队伍中来。

有一位华南理工大学的大学生,父亲因病导致家里欠了很多债,家庭困难,他也住到了这个社区,经过一番交流之后,刘永亮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感觉他比较有韧性,学习能力也强,所以比较符合我们的重点培养对象。”刘永亮提到,现在他已经被提拔为副总。

还有一位技术负责人,父亲以前在北京工地做包工,因为工人在工地上出了事故,返乡回到万山,为了照顾父母,他本人也舍弃北京的IT工作,和家人一起搬到了这个社区。平时比较内敛,但学习技术却很快。

这些不过是冰山一角。

还有各种各样经历的人,因为不同的原因加入到这支AI队伍当中,开始了新的人生。

四个月的时间,一个项目,一个公司,一群人,为当地人开辟了一个新的就业方向。刘永亮团队的紧锣密鼓推进中,孵化公司,员工培训、管理团队建设,都一并推进完成,自行管理运作有了效果。

至此,刘永亮和团队的工作也终于告一段落。四个月的时间,对于刘永亮和其团队来说,既漫长,又短暂,心中也有些不舍。

他依然心系着这个地方,“离开之后,就是现在,我也经常和他们通电话,问问近况,当时不习惯吃的的辣椒,现在回到北京,还会经常想起。”刘永亮回忆道。

而在四个月建设起来的团队,接了棒,培训还在继续进行,加入这项洋气工作的当地人也在增加,故事还在继续,这场AI的引入计划在未来会爆发出更多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