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仙草”种在绿水青山间

 弘净 2020-11-30

  陈胜伟 俞洁

  带领团队驱车数万公里,前往江西、湖南、贵州、重庆、四川开展黄精、铁皮石斛种植技术培训;五上贵州,深入林区调研林下经济,用科技助力黔东南等地区的百姓脱贫致富;出门4天,为浙江乐清、永嘉、苍南、莲都、景宁等地的种植户开展培训近10场……每到假期,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斯金平比平时还要忙,他只为更好地向各地农户传授黄精、铁皮石斛种植技术,把黄精、铁皮石斛等人间“仙草”种在绿水青山间,以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帮助山区群众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将“仙草”送进寻常百姓家

  2006年,斯金平被确定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派驻到丽水市庆元县张村乡。作为研究铁皮石斛的专家,斯金平一到张村乡,就想到用专业技术帮助当地农民。“传统铁皮石斛一般采用大棚种植,对种植技术的要求特别高,而且回报周期长,一般农民进不了这个产业。”如何让濒危的铁皮石斛回归自然并得到普及,如何将种植技术简单化、平民化,让这株“仙草”变得接地气,普通农民都种得起、养得活,成了他亟待解决的事。

  经过前期调查与研究,2008年,斯金平展开了一项试验——活树附生种植。他把石斛苗每隔3-4厘米一丛放在砍下来的树上,再用麻绳缠绕固定,到了冬天,斯金平又在室外零下七八摄氏度的野地里放了两棵长着石斛的树干,观察这些石斛是否能熬过凛冽的寒冬。第二年春天,他发现竟然长出了铁皮石斛新条。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斯金平攻克了铁皮石斛结实难、发芽难、种植难等繁育与栽培难题,建立了组培快繁体系,实现了铁皮石斛种苗工厂化生产与人工大棚种植。

  2010年3月,乐清农民宋仙水慕名找到斯金平,请他为乐清的铁皮石斛活树附生出谋划策。第二天,斯金平便和他来到乐清,开始了20亩的活树种植试验。通过水和光的调控,活树附生种植获得成功,成为我国铁皮石斛种植史上一个重大创新。

  铁皮石斛在野外种植,抗寒品种是关键。2010年元旦,听说浙西大峡谷有野生铁皮石斛,斯金平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向导的带领下,他与团队的同事登上了大峡谷最高峰。这里海拔1500米,山顶全是乱石堆,根本无法行走。突然,斯金平发现,山顶悬岩下面20米处有一株铁皮石斛。斯金平找来绳子,一头捆在树上,一头捆在人身上,几个人用力慢慢地把人放下悬岩。当拿到这株野生石斛,斯金平如获至宝。

  下山时,斯金平全身是汗。他说:“铁皮石斛最爱长在艰险的悬崖峭壁上,野生铁皮石斛别提多珍贵了,如果能采到对我们研究一定会有很大帮助,无论冒多大风险都要拿到。”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斯金平至今难忘。正是依靠悬岩上采来的这株野生石斛,斯金平团队培育出了耐-14.8℃的铁皮石斛新品种。当年一株苗,现在已育出数以亿计的种苗在贵州等山区推广,让更多贫困农民致富。

  通过20多年的努力,如今,地上的大棚都成了种苗培育室,全国几十万亩铁皮石斛回归自然,原本濒危的药用植物铁皮石斛通过人工栽培的方式得以普及,活树上附生石斛、悬岩上附生石斛,真正实现了“一亩山万元钱”“山区不砍树也能富”,并形成百亿级的大产业。相关成果先后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甘做脱贫致富领路人

  中草药种植不同于普通农作物的种植,农民对铁皮石斛的习性、栽培技术等都很陌生,科技特派员在推广时需要不遗余力,事无巨细。10多年来,斯金平和团队成员的手机一年24小时开机,随时为农民服务。电话解决不了的,就第一时间派人到现场解决。

  “有一次我在乐清扶贫刚睡下,就听见有人敲门,两个姓蔡的农民让我去他们企业组培室看苗,他们的试管苗出了问题,苗长不了。我们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排查,一直忙到深夜2点才找到原因……”斯金平说,虽然经常会忙得焦头烂额,但是内心却无比充实。

  曾经有公司提出用20万元请斯金平当顾问,条件是技术不外传,斯金平当场拒绝了:“这违背了我们团队的初心,我们所有的技术就是免费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现在我们出去培训讲课都是免费的,我们在学校举办的讲座,农民兄弟只要愿意来听,我们还免费提供食宿。”

  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斯金平和他带领的团队每年要接待农民200多批次,指导培训人数已经超过2万人次。在他们的帮助下,浙江乐清铁皮石斛从当年的30亩发展到现在的1.5万亩,年产值达30亿元,他们还为当地农民建立15个组培室,种苗从原来一株1.5元降到0.5元,带动5万名革命老区农民脱贫致富。

  2019年,贵州成了斯金平团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安龙、锦屏、黎平、丹寨、丛江、黄平、独山、三穗、赤水等石斛主产区15.95万亩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截至7月底,贵州石斛干花产量123.55吨,鲜条产量8097.73吨,产值21.61亿元。石斛近野生种植面积、铁皮石斛种植面积和金钗石斛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位居全国第一。

  在贵州锦屏县,2019年从零起步,通过他的培训示范,建立“龙头企业+国有实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在锦屏县万亩林业(石斛)综合产业园、龙池石斛田园综合产业园、三江便团石斛种植产业园,探索出杉木、松木、梨树等贴树近野生种植铁皮石斛模式,建成种植铁皮石斛基地1.1万多亩。同时发展树下套种中药材、树中养蜂的“林中生态经济”,其中,中药材种植9.1万亩,养殖蜜蜂7000箱。2019年村民通过就近就业增收1700余万元,兑现固定分红514万元。

  在贵州荔波县,2019年3月13日扶贫对接后,落实示范基地地点(业主)、品种、技术、资金、进度等主要环节,并赠送培训资料200余册,培训108人次,国家林草局科技扶贫现场会150余人考察示范基地。如今,斯金平团队已在荔波县玉屏街建立铁皮石斛林下栽培示范基地600亩,辐射周边种植1.1万余亩,覆盖全县6个乡镇15个村,涉及村民1089户3628人。佳荣镇高里村石斛基地,今年上半年已销售铁皮石斛近万斤,贫困户分红62.5万元,312户户均分红1480元。

  

  让山区脱贫群众奔小康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我们要做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让脱贫群众奔小康是团队的新目标、新任务。”斯金平说。为了实现新目标、新任务,斯金平又迷上了另一株“仙草”——黄精的产业扶贫,领衔组建了“黄精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凝聚行业力量,共创共享,推动黄精产业裂变式发展。

  黄精为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材,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等功效,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是传统经典的食药两用植物。

  经过10年的研究,斯金平团队明确了黄精与土豆、地瓜同样的安全,又有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改善记忆力、抗炎等特殊功效,是服务健康中国的重要食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斯金平团队建立了不占良田、不需耕地、不争林地,与林草和谐共生的黄精林下栽培模式,创造性地践行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找到了让山区脱贫群众奔小康的新路径。

  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但是斯金平团队已经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西、贵州等12个省区30余个县开展产业调研与技术服务,全国11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中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如今,浙江淳安、磐安,湖南新安、安化、洪江,重庆秀山、石柱,江西铜鼓,安徽青阳、金寨,云南普洱、曲靖,贵州印江、六盘水……在斯金平和他的团队指导下,千亿黄精支撑脱贫致富、服务健康中国的新时代正在开启。

  10多年来,在斯金平的指导下,数以万计群众已经脱贫致富。斯金平欣慰地说:“把‘仙草’种在绿水青山间是我一直以来热爱的事业,未来我将持续致力于铁皮石斛、黄精等‘仙草’的研究工作,助力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