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500万个岗位在消失,你的前途在哪里?

 个人发展精英会 2020-11-26

01

 学员提问:

少毅老师好,我叫香香。

我在银行工作了6年,一直在柜台工作,我觉得很枯燥,也没有什么发展的前途,感觉一眼就能看到自己十年后的样子,用当下最流行的话说,就是我的工作没有想象力,收入提升上面也没有更多的可能。

最近我们单位还在减员,好多地方的营业点都关停了,换成了自助式的机器,我对自己的未来也感到了恐慌,不知道要不要继续做下去,少毅老师,您能给我一点建议吗?

02

 少毅回答

香香你好,我是少毅。

很理解你现在的处境,觉得自己的工作枯燥单调,自己没有成长,收入也难以增长,而且工作岗位还有可能随时会被取代,所以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焦虑。

事实上,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像银行柜员这样相对流程化的工作,都会被取代。

想想也就七八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公交车上都是有售票员的,可现在就没有了。

再比如高速路上的收费员,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正在慢慢被取代。

就在2018年9月份,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最新的《2018年就业前景报告》,报告中预测:

到2022年,也就是3年以后,因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出现,全球范围内将有7500万个工作岗位不复存在,到2025年,半数以上的工作将由机器完成。

这份报告预测,接下来的几年,机器人将迅速取代会计、客户管理、工业、邮政和秘书行业的从业人员,甚至连律师和编辑这些在我们看来需要经验和阅历的工作,都会被机器取代。

在科技领域有一句话: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分布并不平均。

这么多工作会消失,我们职场人要如何面对这些趋势呢?我们自己的前途在哪里呢?

今天我想告诉大家,什么才是一份有前途、不会被机器取代的工作,至少几十年之内不会轻易被取代的工作。

在未来,不会被机器轻易取代,会有前途的工作有3个特征:有复利、可复制人性化。

有复利

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叫有复利。

复利效应,这个大家应该比较熟悉,爱因斯坦就曾说,复利是第八大奇迹。

有复利就是说你的工作成效,会随着时间的增长可以累加,不是一次性的付出。

站在复利的角度,其实卖保险就比卖婚纱照要更有复利,保险不仅品类多,一个客户自己就能买几份,买多次,而且客户自己买,也有可能推荐给身边的人。

而婚纱大多数人一辈子也就一次,客户身边的同龄人也是有限的,转介绍客户人数也有限。所以说,站在有复利的角度,卖保险确实是更好的工作。

当然,中国的保险行业被带坏了,这是另一个话题,这里不做展开。我身边就有做保险做到很好的朋友,他们就靠着老客户续保和转介绍,可以坐在家里赚钱。

还有哪些工作是存在复利的呢?存在复利工作的核心,就是做好这件事,这件事虽然告一段落,但是这件事做好了, 会对下一件是有促进作用的。

比如老师、教练、咨询师、投资人,都是做好一件事,下一件事会更加容易,获得更多资源的工作。

一份有前景的工作,不仅能够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收入,还能带来成就感和荣誉感,而一份没有前景的工作,会阻碍我们的长期发展,甚至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你的工作会不会消失?还有哪些机会?你可以添加我们职业辅导师的微信:gerenfazhan020,让他帮你一对一分析现状,挖掘优势,找到属于你的有前景的职业。

可复制

说完了可积累,我们再来说说什么叫做可复制。

可复制其实就是,一次付出,能够赚几次钱。

站在可复制的角度,传统的教师其实并不是一个好工作,因为老师只能通过上课来创造价值,这样就限制了老师自己,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上课,这样的老师,一次时间,只能赚一次钱。

但是如果老师将知识变成图书,变成线上课,让一份时间卖多份钱,就是可复制。

不能复制的工作,都是有很大瓶颈的,最大的瓶颈就是我们自己的时间。所以司机、理发师、咨询师,站在这个角度,都不能算是好工作。

哪些工作可复制呢?简单来说,就是一次努力,成果能多次使用的工作。

这种工作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定能产品化,产品化是可复制的前提。

什么是产品化?假如你是老中医,会按摩,手法精到,这叫服务,如果你懂一点机器制造,设计了一个按摩仪,能捏出来老中医的感觉,按摩仪就是在产品化。

可复制的核心就是能够把自己的能力变成产品,摆脱自己时间和经历的束缚。

哪些工作是可复制的呢?这里我卖个关子,出个题目考考大家。

站在可复制的角度,你觉得画家和音乐家,这两个工作,哪一个更好呢?你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和我讨论哦。

人性化

说完了可积累、可复制,我们再来说说人性化。

一份工作越是和人性打交道,脑力劳动多,和人接触的越多,这份工作就越值钱,越不可能被替代,因为从目前的科技发展来看,机器还难以完全理解人的多变性。

像现在的心理咨询师,职业咨询师,这些都是和人深度打交道的工作,而人性是最复杂的,无论是什么人,都有很多复杂的想法,而对人性的解读是机器无法取代的能力。

比如说幼教就是一个高度人性化的工作,未来很难被取代,我们虽然能发明机器人来回答孩子们的各种问题,但是如果孩子闹情绪,机器是没办法解决的。

前两天一个银行的领导和我聊天的时候说起他们公司招聘的事情,他说过去银行要招募一个大堂经理,只需要这个人认真负责,懂业务就行。

但是现在不行了,现在的大堂经理要加客户的微信跟客户聊天,还得懂产品,要会处理各种紧急情况。

这个事情背后的本质是在说,现在像只需要盖章走流程的工作越来越少了,跟人打交道的事情越来越多,不仅仅是说工作变得更难,而是工作越接触人,就越复杂,这个事情就越值得被做。

站在人性化的角度,其实理发师、咨询师、摄影师都是不错的工作。

总结一下,今天的文章主要是告诉大家,我们的工作正在被机器取代,真正“有前途”的好工作都具备3个特征,分别是可积累、可复制以及需要人深度参与,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作者介绍

少毅

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

个人发展学会合伙人

个人成长类超级爆款畅销书

《反惰性思维》作者

国内首家职业思维研究机构合生商学院-职业精英研修班总教官。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权威杂志《意林》集团前高级讲师,通过数百场线下演讲,影响数十万人,被学员誉为最有影响力的明星讲师;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多所985高校特邀职业规划讲师。

他的音频节目在喜马拉雅、蜻蜓、网易云音乐、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等各大平台首页轮番推荐,全网收听量已达数千万;他的线下一对一咨询2000元/小时,被称为最贵的85后职业规划师;积累数千1vs1咨询案例,指导5000+人成功找到好工作,累积超过3500小时课程研发+授课经验,职业四维判定模型与动态平衡理论的创造者。

他的培训学员遍布香港、澳门、悉尼、东京、法国、非洲等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学员多在阿里、腾讯、百度、头条等众多一线公司担任要职。


👇

想要

找到个人优势,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搞定高薪有价值的工作,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

提升工作能力,避免无效努力?

快速突破职业瓶颈

提高个人情商,拯救职业危机?

打破职业倦怠期的魔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